战后英国经济[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341151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后英国经济[1]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战后英国经济[1]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战后英国经济[1]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战后英国经济[1]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战后英国经济[1]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后英国经济[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后英国经济[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战后英国经济战后英国经济一,英国简况英国的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 ern Ireland)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岛国,领土面积 24.3万平方公里,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北部 及其附近的小岛组成。2001年有人口5975万,人口密度为244人/平方公里。2001年的GDP共14613亿美元,人均24455美元 英国是最早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最早完 成资本主义工业化,也是最先走向腐朽、 衰落的资本主义国家1315世纪,英国庄园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 芽经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17

2、60年代1840年代的第一次 产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最 大的殖民帝国。1870年前后,英国经济实力处于鼎盛时期,其工 业生产占全世界1/3,煤铁产量占1/2,贸易总额占 1/4,其殖民地总面积达22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 口2.5亿,号称“日不落帝国”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 用,加之英国大量资本输往海外,国内经济发展 相对缓慢,其工业生产在1880年为美国所超过, 在1890年为德国所超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夕英国已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死亡官兵87万, 伤200多万,商船损失约70%,而美日造船业却在 战争期间急剧发展,这就

3、使英国丧失了盘踞了 250多年的海上霸权。战争期间英国先后变卖 了10亿英镑的国外资产,战后欠下美国9亿美 元的债务,大英帝国由此开始走向衰落30年代大危机期间,英国工业生产下降23.8%,失 业人数近300万,失业率曾高达22.2%,出口下降了一半在随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死亡41 万,伤36万人,耗资250亿英镑,还有约1/4的财富被毁 于战火,战争结束时英国不仅丧失了战前黄金与美元 储备的大部分,而且积欠了30亿英镑的新外债,其 出口贸易下降了将近70战后初期,英国工业生产地位进一步下降,海 上力量被美国远远超过,国际金融地位严重削弱,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英国

4、对英 联邦内部的控制力更加削弱,殖民体系已面临土崩 瓦解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两个阶段:回顾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可以1979年为界 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1,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国经济深受 殖民帝国瓦解和“英国病”的长期困扰而发展 十分迟缓的时期2,1979年现在是英国经济不断进行调整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时期三,殖民帝国的解体及其对英国经济的影响二次大战结束时,英国仍然控制着1400多万平方公 里、5亿左右人口,包括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地与 附属国,此外还拥有1900万平方公里、5千万人口的自 治领。表面上,英国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从战后初期开始,英属殖民地人民

5、为争取民族独立 与解放的斗争便不断高涨战后初期首先是缅甸、马来西亚,继而南亚各国50年代亚洲、非洲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兴起,54年英被迫从苏 伊士运河撤军,56年侵略埃及失败,殖民统治开始土崩瓦解60年代以后,英在非洲、地中海、中东、太平洋和拉美的殖 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此外,一些经济发达的自治领(如加、澳、新)的离心倾向 加强所有这些表明,英国的殖民帝国已无可挽回地崩溃了殖民帝国解体对英国经济的影响:1)丧失了原来作为宗主国所拥有的各种特权(如土地租借 权、占有权,矿产勘察权、开采权,海关管理权,货币发行权等)这些权利的丧失不仅减少了其海外收入,而且去掉了其 据此进一步剥削的基础2)使其资本输出

6、的有利条件受到限制,因再不能象过 去对待殖民地附属国那样直接进行肆无忌惮的剥削了3)以往那种对殖民地附属国在贸易上面通过低价掠夺 原材料、高价推销工业品,赤裸裸地榨取高额利润的做 法再也行不通了殖民帝国的解体成为战后相当长时期中英国经济发展迟 缓、对外贸易状况恶化,英镑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四,战后英国经济中的所谓“英国病”(所谓英国病是长期困扰英国经济的一大问题,也是英国战后 常被人称之为“欧洲病夫”的原因)1,“英国病”的症状经济发展缓慢,经常走走停停(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增长速度 都居于发达国家之末位,而且较短期增长后,便是较长的停顿经济衰退频发,且日趋严重国际经济地位大为下降,英镑不断贬值(1

7、930年代以前英镑 作为世界货币处于霸主地位,曾受到各国拥戴,但二次大战后急 转直下,其霸主地位为美元取代,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 宣布由1英镑4.03美元降为1=2.8$,1967年底再次贬值,1985年最 低时曾为1=1.298$,现为1=1.5$。此外,英国商品国际竞争力 下降,国际贸易连年赤字)2,“英国病”的病因1)历史原因世界工厂和庞大的殖民帝国给英国留下了陈旧 的生产部门2)产业结构缺陷第三产业过分膨胀,传统产业长期不振, 新兴产业缺乏竞争力3)固定资本投资增长缓慢,劳动生产率较低4)重科学轻技术,重基础轻应用,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5)墨守成规,守旧思想严重,企业管理较

8、落后(英国门第观 念、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对引进技术审慎、保守:不让工人 参加管理,有的经理甚至将工人视为仇敌,劳资关系紧张6)过早实行高福利制度7)两党轮流执政,经济政策缺乏必要的连续性五,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19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发生,使鼓吹“自由 放任”的马歇尔经济学理论遭到致命打击,主张国家干 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英国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原产 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很大发展。大战期间,政府 进而全面管理投资、工业原料、调剂劳动力与实施对消 费品的定量配售战后初期,工党艾德礼政府尽管逐步取消了战时那 种对经济实行全面管制的措施,将不少军火工厂予以出 售,但政府对经

9、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仍有很大加强并成 为在战后经济生活中长期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英国政府对经济生 活的调节和干预的基本内容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其最 重要的特点是1,国有化运动扩展广泛1945.71951.10月,工党艾德礼政府掀起第一次国有化浪潮 对英格兰银行及约1300个煤矿、煤气厂与供应系统、约1500 家发电厂、铁路、内河航运、码头、公路运输、民航、机场 和70多家钢铁厂实行国有化1974.21979.4月,工党威尔逊和卡拉汉政府掀起第二次国 有化浪潮把4家飞机制造公司与处境窘迫的造船业收归国有 ,此外还建立英国国家石油公司等,在1979年,英国大型国 有化

10、工业公司有19家,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8、GDP的11 、国内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的20。国有化企业垄断了全国的 电力、煤炭、铁路、邮电,控制了造船、飞机制造和钢铁业 的大部分,在汽车制造和石油生产中的比重分别为2/5和1/42,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的作用加强集中表现于各类税收和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均有 很大提高 3,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对经济生活实行广泛调节,如国家成为全国最大的雇主国家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加强(60年代以后约一半的科研费用 来自政府,政府事实上承担着高风险的防务、宇航和能源科研 等)国家投资和国家消费不断增加(国家主要投资于那些私人资 本不愿或无力投资的领域,如核能、宇航、基

11、础设施、能源 和运输等)国家加强对货币信贷领域的调节国家越来越有力地干预对外经济关系六,70年代末-80年代英国政府对经济调节和干预 的调整所谓“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1,定义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任内为解决当时英国所面临 的国内外难题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总称。它实际上是一 种新保守主义经济理念和政策。2,产生和发展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上台执政。在经济滞胀 加剧的情况下,保守党政府摒弃凯恩斯主义,奉行货币主义。撒切尔夫人指责战后英国政府推行凯恩斯主义,国家过度干 预经济生活,至少带来了两大弊端:一是“企业自由受到了威胁”,损害了“西方繁荣的基础”二是“长

12、期入不敷出地生活”,成为经济滞胀和失业严重的根源3,撒切尔主义的主要内容:逐步推行非国有化主要通过把整个国有企业出售给某一私人公司、把股票出 售给本企业的经理与雇员或在股票市场招标、公开出售等方式 先后把英国航空公司、国家货运公司等一批盈利的国有企业实 行私有化从其上台到80年代末,大约80家国营企业的股份被出售, 原国营企业的40被私有化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侧重点、方式和目标与战后历届政府不同,撒切尔夫人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生 活的侧重点不是需求管理,二是紧缩银根,控制货币供应量增 幅;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方式不是扩大政府支出和实行赤字财 政,而是控制政府支出和减少财政赤字,其首要目标不是刺激

13、 经济和缓和失业,而是抑制通货膨胀n强调更多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鼓励私人资本 的发展。为此,取消对资本家的红利限制,降低所得税,取消外汇管制 ,在经济较落后地区设置“企业区”并以减少税收等优惠条件 吸引私人资本,扶助中小企业4,撒切尔主义的实施效果突出表现在英国经济逐渐恢复生气,基本抑制住其经济的 颓势,摆脱“欧洲病夫”形象(从19791989年,英国的经 济增长速度先后超过了德、法、意,后来又超过日本,进入 90年代以后英经济表现更好,其就业水平比欧洲其它大国都 好,失业率比德、法都低得多,通胀率一直控制在2.5%以内 ,财政状况也比欧洲其它主要国家要健康七,伦敦金融市场及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早

14、在17世纪下半叶,英国就出现了私人银行,随 着金融资本的发展,伦敦逐步形成适应资金借贷需 要的金融市场,18世纪起伦敦逐渐从国内金融中心 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一战后,虽受到纽约挑战, 但伦敦仍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伦敦金融市场以“伦敦城”为中心。“伦敦城”是 伦敦市的古城,位于伦敦市中心,约2.6平方公里, 其通讯设备完善,信息灵通,办事效率极高,英格 兰银行和国内外各种银行及其它主要金融机构均云 集于此。伦敦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经营短期资金,由英格兰银行、交换银行(其 中居统治地位的“四大银行是巴克莱、国民威斯敏斯特、密德兰、劳埃德银行) 、贴现银行、商人银行(亦称承兑行)和外国银

15、行所组成,所有 这些机构都为政府和贸易商提供短期资金,威工商企业提供 流通资金资本市场经营中长期资金,主要由保险公司、投资信 托公司、单位信托公司、金融股份公司、金融事务所、养老 金基金组织、国民储蓄银行、信托储蓄银行、房屋互助协会 、发行事务所和证券交易所组成。在资本市场上发行新股票 一般采取三种方法:一是公司直接向公众出售;二是由发行事 务所作为承购人向公众发售;三是由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代 为在证券交易所出售八,英国政府的“欧洲政策”英国于1973年1月1日加入欧洲共同体。但其对待欧 共体的态度有一变化过程在EEC酝酿成立时,它自恃英帝国传统地位和与美特殊关系,采取“不介入 ”态度,并试图

16、利用英联邦的经济联系,与EEC成犄角之势EEC成立在即,英担心失去欧洲大陆市场,于1957.2提出建立包括欧洲经 合组织17个成员在内的“大自由贸易区”计划,试图使EEC溶入其中随着该计划破产和EEC成立,英转而以攻为守,于1959.11与丹麦、挪威、 奥地利、葡萄牙、瑞士、瑞典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欲对抗EEC由于该小自由贸易区远非EEC对手,其经贸发展远落后于EEC,1961.8英 国改而正式申请加入EEC,遭到法国反对;1967.5再度提出申请,因其不肯放 弃与美特殊关系,再次遭到法国否决,当时戴高乐担心它“只有一只脚踏在欧 洲”;只是后来当德国经济发展起来,法国担心德国坐大,希望拉住英国来共 同牵制德国,而英也表示愿接受EEC的所有条约时,才在1972.1达成允其加入 欧共体的协议,经批准终于在1973.1.1成为其正式成员n英在加入EC后,始终未放弃其“离心离德”倾向,主要 是在共同预算和共同农业基金分配问题上一直有不同 意见,尤其在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曾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