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事业发展报告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37041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机事业发展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机事业发展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机事业发展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机事业发展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机事业发展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机事业发展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机事业发展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农机事业发展报告直辖十年,是重庆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十年。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工作重点更加明确,推动力度不断加大。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法律为保障、市场为基础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性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十年来,全市农机人抢抓机遇,负重自强,攻坚克难,推动重庆农业机械化事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一、直辖十年取得的基本成就直辖十年,是我市农机化事业的重要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十五”后期,全市农机化工作紧跟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着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顺应着改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新企盼,在思路上创新、在政策上添力、在工作上加劲,以求实的精神

2、,促使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一)装备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逐步优化(一)装备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逐步优化1999 年实行购机置补政策以来,在政策引导和强力推动下,全市农机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运输机械单一性增长的状况得到改变,围绕耕种收作业的机械发展速度得到提升,特别是耕作机械呈倍数增长,2005 年、2006 年推广量连续突破 10000 台,创历史新高;连续出现了农民踊跃购买联合收割机的景况,高性能2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近 300 台;农机装备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装备结构逐步优化。直辖十年新增耕作机械近 4 万台,到 2006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 8

3、20 万千瓦,比直辖之初增长187.2%;农机装备总值 48.5 亿元,增加 24.4 亿元。(二)作业面积大幅增加,综合水平明显提升(二)作业面积大幅增加,综合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强化耕种收,加大引机入渝工作力度,加强技术培训和维修服务,推动了农机作业量大幅增长,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结束了长期徘徊的局面。2006 年机耕作业面积达 780 万亩,年均增长 13%;机械化收获取得大面积突破,2006 年共组织了近3000 台联合收割机开展水稻机收作业,作业区域扩大到 36 个区县,机收面积达 120 多万亩,其中引进市外联合收割机 2700 多台,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机械插秧技术推广工作起步良好

4、,2006年首次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1.4 万亩,获得圆满成功。2006 年末全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 11%,较直辖初期增长 8 个多百分点。(三)服务领域逐步拓宽,促农增收效果凸显(三)服务领域逐步拓宽,促农增收效果凸显在政府投入的引导下,调动了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激活了农机服务市场,推动了农机服务产业化,涌现了一批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作业能手。特别是通过实施“农机跨区作业助农增收工程”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 , 2005 年机械收获就直接为我市农民节约收获成本 10000 万元以上;2006 年我市有近 300 台联合收割机参加了水稻跨区机收作业,其中到湖南、湖北

5、、江苏、新疆、辽宁等 10 多个省市参加市外跨3区作业的有 150 多台,作业面积 10 多万亩,作业收入达 600 多万元,单机年收入最高达 15 万元,单户收入最高达 20 万元;从事本地机耕作业的机手,单机作业平均收入也在 5000 元左右。同时,经过培训,有的机手分别被江苏等地的机主聘用,日收入达 5080 元。以上事实可以说明,农业机械的发展,不仅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致富工具,也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据不完全统计,2006 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 20 多万个,农机专业户达 6.4 万户,年经营总收入达 48 亿

6、元。(四)(四)机电提灌改造加快机电提灌改造加快,抗灾救灾能力抗灾救灾能力增强增强市委市政府把机电提灌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机电提灌设施的维修改造和建设步伐。结合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要,先后实施的一批大型农机灌区建设和提灌站整体改造,不仅实现了灌区基本农田“能排能灌” ,而且解决了灌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牲畜的饮用水,被灌区干部群众誉为费省效宏的“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的“德政工程” 。到 2006 年底,全市拥有农村机电提灌机械 56 万台/136 万千瓦,分别比 1997 年增长 2.52 倍、1.13 倍。十年来,全市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争取投入,共投入资金

7、 44783 万元,累计完成机电提灌机械维修改造 90.82 万台(次) 、383.21 万千万。农村机电提灌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在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农4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特别是在抗御 2006年的特大旱灾中,农机抗旱救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 36 万农机从业人员,40 万台农业机械及时投入了抗旱救灾,提水 4.3 亿立方米,抢灌农田 458 万亩次,解决了 85.6 万人、110 多万头牲畜的饮用水困难,为夺取抗旱救灾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 个区县农机部门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46 位同志分别记一等功、二等功和授予“重庆市抗旱救灾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五)

8、农机工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加速增长(五)农机工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加速增长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要大力引进国内外农机化先进技术,研制开发适合重庆及周边省区的农机产品,提高重庆农业机械化水平,为重庆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的指示精神,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加强指导和服务,加快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研发呈现出勃勃生机,重庆“小”农机进军大市场,逐步占领全国半壁河山,开发生产的耕作、灌溉、收获、运输等农机产品,除满足重庆市场外,已辐射西南,走向全国,有的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农机工业企业年总产值近 30 亿元。农机工业正

9、在逐步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六)保障措施更加有力,良性机制逐步建立(六)保障措施更加有力,良性机制逐步建立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制定,特别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加快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工5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重视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力度持续增强。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一个以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法律为保障、市场为基础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性机制,正在我市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农机维修社会化、农机服务市场化、教育培训职业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质量监

10、督经常化、安全监管规范化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另外,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逐步建立了“政府负责,农机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与安监部门一道,按照农业部、国家安全总局布置,通过大力开展“农机安全示范乡镇” 、 “农机安全文明示范村” 、 “农机安全示范户(居) ”创建活动,逐步构建起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基层量化和宣传教育“四大防线”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民财产安全,为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逐年降低,全面实现了市政府农机安全生产任务目标。二、直辖十年发展取

11、得的经验和体会回顾直辖十年的工作,我们有许多新的体验和认识,这些体验和认识,是指导我们做好以后工作的宝贵财富。(一)农民群众对先进生产力的渴望、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一)农民群众对先进生产力的渴望、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6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这是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这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基础动力化快速发展的基础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总体改善,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与城市居民生活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不高,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改变落后

12、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增长数量分析,2000 年以前,全市农民购买耕作机械的数量不超过 1000 台。从新千年开始,即实行农机购置补贴后,农民购机数量明显翻番, 2003 年农民购买耕作机械 1761 台、2004 年达 4300 多台、2005 年达到了 11500 台;农民购买和使用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割晒机、脱粒机的势头更加迅猛,对各类播栽机械的需求也呈现出热望的态势。特别是进入“十五”中后期,农民经营农机已经逐步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在全市实用人才中,从事农机、农业种植的生产能手达到 26.9%。从农机专业户层出不穷,到联合

13、收割机手征战南北;从涪陵农民购机连攀新高,到綦江农机推广后军突起;从南川、黔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到涪陵中峰农机第一乡的诞生,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农民现实需要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需求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最强大的基础动力。7(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支农惠农政策因势利导,国家法(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支农惠农政策因势利导,国家法律法规的坚强保障,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引力律法规的坚强保障,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引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机械化,农民群众是主体,政府是主导,政策是关键,法律是保障。中央新一轮连续四个 1 号文件的颁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

14、明了方向,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群众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引导了农民对农机化的投入。据统计,十年期间,我市运用中央、市级和区县财政的购机补贴资金累计达 25403 万元,引导农民投入近 10 亿元。面对新形势下农机发展的需要,国家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快速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成为了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近年来,市政府先后颁发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把农业机械化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提出了任期目标责任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过不断增加投入、加大补贴力度、加强目标考核,强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市人大

15、、市政协也多次开展农机执法检查和视察,全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各区县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工作认识不断加深、组织领导不断加强、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做到了工作有布置、推动有措施、经常有检查、责任有落实。许多乡镇党委政府,把加快发展8农业机械化作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因势利导地引导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社会各(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社会各界的主动参与,共同担负起了加强界的主动参与,共同担负起了加强“三农三农”工作的责任,形

16、成了工作的责任,形成了推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合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合力真情关注农村、真诚关心农业、真心关爱农民,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在推进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负责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切实担负起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任。市发展改革部门把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列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增加了对农机化的投入,加大了对农机基础设施和农村机电提灌站改造和建设的力度,促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机投入格局。市级财政农发资金安排用于农民购机的补贴的资金,每年都以较大幅度的增长,为推动农机化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农技与农机结合,加大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普及力度;供销与农机结合,加大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力度;烟草生产与农机结合,加大了耕作机械的推广和使用力度;农业综合开发与农机结合,加大了农机化综合示范县建设的力度;水利与农机结合,加大了农村机电提灌设施的建设和改造9力度。市人事局、编委等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