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家庭文化的不同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29159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西方家庭文化的不同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东西方家庭文化的不同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西方家庭文化的不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西方家庭文化的不同(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西方家庭文化的不同东西方家庭文化的不同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骨肉亲情无足轻重, 亲密的感情来自于共同的信仰,而不是源于血缘宗族。圣经说:“凡实行 上帝的旨意的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父母。”还说:“凡是为着我或为着福音 撇下了房屋、兄弟、姊妹、父母、儿女,或者田地的,必定在今生收获更多”。 圣经还教导人们“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早期的教父也教导人们 说“忘掉父母,你自会得到巨大的回报”。因而,西方文化一直注重团体和个 人,家庭不能超过团体和个人,更不能束缚个人的个性发展。,”相反,东方文化中,特别是中国,受儒教的“孝道”文化影响,极为重视 尊老爱幼。诗经有“父兮生我

2、,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 我,出人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词句,宣扬孝道。儒家还隆重推出 孝经作为十三经之一,加以宣扬。由此,家庭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 而相比之下,团体和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则要相差甚远,个人不能超越家庭进行 独自发展。在西方,子女成年后,往往会离开家庭,只给父母留下一个缺乏家庭亲情的 “空巢”,父母与子女极少来往,更谈不上经济上的互助;相反,东方家庭在 传统“孝道”的影响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在子女成年后表现在经济上的 互助和精神上的慰藉。需要指出的是,东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家庭”本身的概念上。 西方的“家庭”一般就是指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父母与子女

3、组成的单个小家。 而东方的“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还演化到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而扩展的家族、 宗族。东方的这种“大家庭”观念,为其能够在“家庭”内部分担风险,给予 家庭成员部分保障埋下了伏笔。受基督教的影响,西方文化中,家庭的地位远不如个人和团体。因此,在 西方社会的演进中,历来注重个人权利观念和公共观念。家庭的功能甚为简单, 除夫妻互助外,家庭的主要功能就仅仅是把子女抚养成人,而子女成年后却没 有赡养父母的义务。除此之外,包括组织生产、法律制裁、甚至教育子女等功 能都由社会来实现。相反,东方传统文化往往是强调以家庭为本位,家庭职能不仅面面俱到,甚至 极为发达。许多在西方是由国家、社会或大团体承担的

4、职能,在东方却是由家 庭承担。东方的家庭不仅囊括了诸如组织生产、教育子女、养老抚幼、法律制 裁等功能,而且就连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残等社会风险也一并承担。在持家方面,东西方家庭也有天之壤别。西方人喜欢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寅 吃卯粮,不留余地,家庭经不起任何风险,一次金融危机可以使千万富翁、亿 万富翁变为赤贫。而在东方,家庭开支都会留下一些余地,知道以丰补欠、精 打细算,再困难也不会吃光、用光,遇到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或是家庭出现了 意外,自己有一定能力自救。对比东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家道观如此的不同,我不去评价它们的优劣, 按照存在就是合理的公认原则,请大家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5、, 不要否定我们的伦理观和宗亲文化,我国的宗亲文化和家庭伦理理论,至少有 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第一,它是伴随家庭的出现而产生和形成的,因而它是自然的、土生土长 的,为我们这个民族所公认的,它产生于这块土壤,扎根于这块土壤,它已存 在了几千年,是中华文明的一部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份。第二,它的理论基础是血缘和血统,这就是它的亲情性。血浓于水,是这 个理论的最好诠释。这个理论讲血缘,又避开血缘,同族不能通婚是其科学性 的具体体现。同族的血缘与异族血缘的融合,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兴旺的基础。第三,它所规定的家庭和宗族的伦理关系,也是科学的、恰如其份的、非 常合理的。父父、子子、亲亲,自然不能乱伦,

6、乱伦就会乱套。第四,中国家庭文化中,家庭成员互相负责一辈子,直至终老的传统是非 常优秀的传统,与儿女养到十八岁即撒手不管,儿女对父母也撒手不管的所谓 现代理论要优越得多,是显而易见的。第五,中国传统家庭观,重视生育,重视传代的理论也是科学的,生儿育 女不仅是家庭得以延续的保证,也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没有 家庭的这种繁殖,也就没有人类的繁衍生息。第六,中国家庭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永远发扬的高尚品德。过渡 消费、超前消费、乃至浪费,是不值得提倡和令人厌恶的行为。第七,中国家道的传统观也是要与时俱进的,如家族的统治、宗族的械斗、 封建活动,以及只注重人伦而忽视平等、只注重家庭而忽视社会建设等弊端也 要在社会发展中予以克服和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