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书籍读后感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28898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新闻书籍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新闻书籍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新闻书籍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新闻书籍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新闻书籍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新闻书籍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新闻书籍读后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 曾有人告诉我,没有社会学的眼光无以成就一个伟大的记者。也曾有人告诉我,一个在街市上探索生活、思考生活的记者其实就是一位出色的社会学家, 甚或于要比那些终日囿于书阁的学者更为出色。新闻的生产无论是用信息模式还是用故事模式,其源头来自于社会。跳出本身的学科圈子, 而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尤其是社会学,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回归。舒德森用社会学的视角,结合大量的史料,用解释分析的方法将全新的理念注入已趋平静 的新闻史研究。这像是在一种溶剂里加入了沉淀剂,让人获得了几许清澈,也获得一份沉 淀。一瓢清渠叫众人反思客观性之为何、何为;一种沉淀为后人凝固下新维度之如何、何 如。发掘新闻以客观性概念

2、发展为纲,分析了美国报业史中的四个时间段,即 19 世纪初期 和中期、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20 年代、20 世纪初期和中期、20 世纪 60 年代后。每一次客 观性理想的内涵发生转变,都暗合于每一时代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 氛围。随着时代进程的推进,客观性理想几经挑战,却也是在百转千回中,人们对它的认 识不断清晰,不断完善。19 世纪初期和中期 杰克逊民主平等时代19 世纪 30 年代,新闻业革命兴起,最显著的代表就是便士报的产生。便士报不同于原先 的商业化报纸与党报,它价格低廉、政治独立、关注平民生活,新闻原创性强,因此煽情 味浓、发行量大,广告政策开放。在便士报的发

3、展过程中, “新闻”代替“社论”成为主流, 而这一转变正是日后对客观事实报道实践与争论的滥觞。针对这些变化,前人也曾有过许 多解释,如科技论、识字率论、自然史论,但舒德森将它们一一否定。他强调这些解释背 后还有一股外部力量的刺激,相应地,这些解释只是一些应激反应而不是真正的原因。舒 德森认为民主市场社会的形成和中产阶级的兴起是便士报发展的真正推力,经济生活、政 党组织都被深深浸润于这两股潮流中。 “便士报不仅代表,而且创造了民主市场社会文 化,这个文化不容社会和智能的盲目顺从。只有在这样的土壤中,才能产生相信事实 而不是相信现实或者价值的客观性的信念。 ” (p.50-51)这样的思路也是全书

4、的解 释路径,即从社会角度探究报业各时间点转向的原因。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20 年代 现实主义与进步主义交织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记者非常看重事实,但这一信念没有得到加强。一方面,市场经济,政治民主理念和制度的发展,城市居民阶级的出现为人类社会科学的 产生奠定基础。实证调查取代宗教,与民主时代的精神相契合。记者笔下充满了自觉的现 实主义风格,事实成了记者的追求,民众的渴望。可是另一方面,工业化引发关于诸多问 题的反思,随后带来了进步主义,而进步主义时代的新闻从业者“不接受愿望服从于事实、 梦想服从于现实、道德感服从于现实政治、宗教服从于常理的现实。 ” (p.75)记者们努力 将自己的道德观

5、念输入新闻故事里,这种以事实为通道导向的道德寓意被记者们自认为是真理,他们为能践行这种新闻理想而感到骄傲。当时,为了竞争发行量,新闻“事实”与新闻“生动”被要求兼顾,这种矛盾的兼顾型准 确性原则影响了故事模式的新闻操作。 “事实和观点的分开是一种引导原则,而不是新闻业 要奉行的绝对宗旨。 ” (p.70)如此内生的矛盾最终使得坚持事实的信念在这一时期遭到动 摇。“19 世纪末的记者普遍认同事实和娱乐并重的理念,但他们所在的报纸却选择强调某一方。 ” (p.79)舒德森对这一时期的两种新闻模式做了分析,即“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他通过对 世界报和纽约时报两个成功案例的观察,认为报纸的历史和城

6、市的发展历史存在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 19 世纪 30 年代相比,80 年代的社会更加经济化,经济更加社会化, 在民族、阶级地位等方面更加多元化,信息了解成为迫切需求。 “移民”是当时社会的一个 关键词,刚来到城市的人自然要了解这个地方,而对于想移民到城市的人来说,城市的五 光十色更是一种美好的图景。 世界报一类的报纸对城市人口逐渐演变的生活体验、价值 观和渴望做出了反应,报纸“娱乐”功能和实用价值都得到了增强。而照顾到移民的文化 层次往往不高,希望读到简单的东西,所以世界报中故事、连环画的连连出现是非常 迎合广大受众的。舒德森在对纽约时报的分析中认为,它的成功应归因于它所处的那 个大众竞相

7、效仿、炫耀消费的时代。表面上看, 纽约时报出色的财经报道和保守的政治 立场吸引了富人,可实质上,却没有直接地让该报崛起。真正让纽约时报崛起的是普 通人内心对精英阶层的膜拜、社会对它象征的一切尊贵所表示的认可。“信息新闻业”与“故事新闻业”之间的道德战是阶级冲突的遮掩。尽管出于对高雅文化 和精英阶层的偏爱,很多人认为“信息模式”更具可靠性,更有社会责任感。但舒德森指 出, “信息模式”并不必然更加公正或正确, 纽约时报中的信息是包涵主观性的。从世纪之交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 “信息”自明其理的内质被深深笃信, “客观性”却还没 挂到记者和新闻评论家的嘴边,人们依旧对此概念懵懵懂懂。20

8、世纪初期和中期 追求实用主义的时代20 世纪 30 年代,民主市场社会被发现是不民主的,极端怀疑主义遭受到严重怀疑。 “客观 性”为一个不相信事实的实用主义世界设计了一种方法。当时,信心在社会上普遍缺失。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欲望、习惯、预设使人们不再相信理 性,而不相信理性又使人们质疑政治体制。同时,公众理性行动的能力被中产阶级怀疑。 科学,曾经是信心的源泉、是民主的发动机,却原来是大众意志的管理者、控制阀。政治 上,为了控制人类非理性而产生的非人性化组织仅仅增加了形式参与,实际上却进一步使 公众无法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经济上,同样是形式大于实质,对资产的实际控制权早已 转移到了“经济独裁者”手

9、中。人们需要一些东西来卯住心中的不确定,重注信心。对于记者而言,面对商业公关和战时宣传的双重打击,他们开始怀疑 19 世纪 90 年代的天 真经验主义。他们所努力报道的事实不过是公关代理和新闻处给他们安排好的幻觉新闻,经其笔下宣传出去罢了。在这种主观化事实逐渐明朗易感的情况下,报业开始公开承认新 闻报道中的主观成分,抛弃曾经引以为豪的中立性。其中, “解释性报道”为报业带来重大 变革。记者意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并不是事件简单堆积的总和,事实不能够不证自明。政 治专栏同时也逐步兴起。业内人士都开始呼吁新闻专业主义,特别是李普曼,他的呼吁原 因尤其值得关注报道的主观性及其后果。记者和民众都慢慢在社会

10、现实中意识到,即 使是寻找事实,选择性也不可避免,利益关系更是处处可见,甚至理性自身也受到利益、 意志或偏见的影响。在实用主义背景下, “客观性”成为一种记者的理想,他们想要这样做,必须这样做;但同 时, “客观性”又成为一种工具,面对大众的怀疑和无所适从,记者需要一套制度为自己的 行业操作找到逃避责任的依靠。20 世纪 60 年代后 对抗文化盛行的时代纯新闻的客观报道在时代的背景下,纵容出对事实的扭曲,记者厌恶新闻管理,受众拒绝 相信政府。对抗文化在这一时期孕育着新闻批判。巴黎和会是政府新闻管理的标志性转折点,媒体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政府的合作伙伴,而是 政府的工具。记者在无意识或不情愿中就被卷

11、入政治中,被动接受官方信息的结果就是, 传统的职业活动客观性准则讽刺地加强了官方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在政府和媒体的周旋中, 甚至出现了事先设计好的、供给者迅速报道和复制的“伪事件” 。曾经深信政府的新闻界深 感“第四权力”地位受到侵犯,对抗与反击不可避免。60 年代,政治和文化动乱都为对抗文化提供了土壤。二战后,接受高等教育的民众大幅增 加;1963 年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冷战逐渐缓和;一系列离奇的刺杀事件震荡了全国。民 众有了进行批判的能力,有了允许批判的氛围,有了践行批判的动机。对抗文化虽不等同 于和政府敌对,但社会上下从精英到草根都充满了对政府批评的声音。反抗文化对新闻界影响尤甚。首先,和

12、民众相比,新闻界意识到政府向自己撒谎或隐瞒时, 愤怒更深,这就好像一个老朋友突然背叛自己一样,让人光火,反抗性骤增。其次,这个 行业与社会环境有着强烈的互动,在报道过程中从业人员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冲在文化实 践的前沿。再者,在反抗文化中成长的年轻记者开始进入报道领域,他们叛逆、有创新与 改革的朝气,重要的是,他们对深度报道充满着强烈的渴望。最后,反对客观性的两个隐 秘传统,即文学传统和揭丑传统,在 20 世纪 60 年代得到新的支持。由此,新闻记者开始 用谨慎的调查、尖锐的视角发掘带有激进色彩的新闻内容,又用飞扬的文采、独特的风格 来为这些事件在文化形态中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对抗文化时代中,传

13、统新闻“客观性”理念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批判:1. 报道的形式掩盖了新闻报道的内容。新闻报道的内容建立在一整套 基本政治假设上,个人有固有的价值观,但这些假设的正确性从来没有被质疑过,这些价 值观也从来没有记者会自己挑明。2. 新闻报道的形式形成了其自身的偏见。韦弗列出的新闻报道模式巩固了现有的权利机构。报道中倾向于陈述易于观察的事实、冷静的陈述风格、激烈的冲突 事件,而这些恰是各个机构最善于制造并控制的。3. 采访新闻的过程本身就构建出一种现实,它有利于官方观点的传播。 这种过程表明,客观性与其说是一种信仰,不如说是一种记者降低自己文责的实践方法。客观性概念从隐秘到明显,从理想到批判,新闻界对它

14、的内涵不断深挖。当历史走到今天, 反对客观性的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即国内常说的深度报道,自反抗文化兴起以来一 直都占据着比纯新闻的客观报道更崇高、更神圣的位置。 “客观性”不再是一个在新闻神坛 上的词汇。舒德森在全文最后这样写道:“新闻从业者必须像其他真理探求者一样,学会相信自己、 相信同事、相信世界、包容世界,但同时又要怀疑自己、怀疑同事、怀疑世界的表现,不 迷失于世界。他们不会屈服于相对主义,也不会屈服于以客观之名行武断之实的传统。 ” “这需要在个人和机构两方面都包容不确定性,承受风险,一心求真。 ” (p.177)新闻与社会本就存在着强烈的互动。社会思潮会影响新闻报道的风格、形式、

15、标准,而其 实,有分量的新闻报道也同样影响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思想。新闻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社会 生活的记录。历史,虽然在面临转向,但传统的历史是由大事件构成的,一条具有短暂性、 时效性的新闻,当它的重要性被认可的时候,它就会成为历史。这种转瞬即逝与渊源流长 的微妙关系本就难以琢磨,很难厘清。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间时常的互相关照,相互审 视都有助于分析彼此的前进与后退。对于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看一部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更多的是在思考今后从事这一 行业过程中要注意考量社会上的哪些因素?要规避掉哪些历史上的错误?所谓当局者迷, 跳开一定的距离来观察业界理念追求的变化应该是与进入业界切身实践是一样重要的

16、。在 此,暂列自我的警示一二:1. 报道的偏向中存在对易于观察事物的偏爱,应培养自己有敏锐的观 察,学会捕捉不易观察的细节。这些往往是非官方的重要细节,它们可能改变一个记者对 整件事情的判断。2. 客观性不等同于真相,真相永远是记者的追求,无限逼近的理想。 在客观报道的过程中不管有意无意已经发生了事实的选择。心理上的选择性记忆、选择性 观察往往是无意识的。那么,在报道前请先有个理性的安排,拷问自己的立场,这至少要 比临场的“客观性报道追求”要更周密些,报道的内容更“真”一些。3. 深度报道的体裁和文字风格对报道效果有巨大的影响,它没有固定 的模式,也不可以随性而为,必须仔细考量不同文体的效果。4. 理清社会关系网络,明确各方的权利和利益。尽量分辨“伪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