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初三化学期末专题复习材料精品

上传人:高远 文档编号:46315734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初三化学期末专题复习材料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编初三化学期末专题复习材料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编初三化学期末专题复习材料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编初三化学期末专题复习材料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编初三化学期末专题复习材料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初三化学期末专题复习材料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初三化学期末专题复习材料精品(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化学复习第 1 页 共 36 页新编初三化学期末专题复习材料专题一 3-6 单元重点实验一、卢瑟福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原子结构的发现史: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_球体” ,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1911 年,著名物理学家_国卢瑟福等人用一束带_电的、质量比电子_的多的高速 粒子轰击金箔。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大多数 粒子_说明_2、少数 粒子_说明_带_电3、极少数 粒子被_说明金原子的大多数质量都集中在原子中一块很小的区域_ 上。巩固练习1.(2007烟台中考)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897 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

2、1 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 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 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一小部分 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有极少数 粒子被弹了回来。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1)现象: ;初中化学复习第 2 页 共 36 页(2)现象: ;(3)现象: 。2.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永无止境,模型化的方法是化学科学重要的思想工具。(1)1803 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同一类原子的质量都相同。按照你对原子知识的

3、学习,你认为道尔顿的观点不正确的是_(填序号)(2)汤姆森于 1897 年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结构,下面学说中属于汤姆森的观点的是_A.原子是可分的B.原子呈球形,球体内充斥着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C.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D.电子带负电 E.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高速运动(3)卢瑟福结构模型是利用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_(选填序号)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用加热铜粉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所示。1、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是在加热条件下,利用 消耗密闭容器中的 ,使密闭容器中的 减少,_ 减小,等停止

4、加热初中化学复习第 3 页 共 36 页后,待玻璃管_至室温,将气球内的 全部挤入硬质玻璃管。根据反应前后记录的注射器及硬质玻璃管的体积,进而计算 含量。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误差分析:实验后若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有 、 、 、 、 、 。3、实验时选择的可燃物需具备以下条件:(1) (如镁条不行) ;(2) (如硫粉、木炭等不行) 。4、结论:(1)空气中氧气含量约占_(2)瓶内剩余 4/5 体积的气体是 ,其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5、总结:实验室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进入容器中水的体积。甲 乙 丙 丁(2)利用带刻度的仪器测量密闭容器内减少的气

5、体体积。初中化学复习第 4 页 共 36 页戊 己 庚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A装置漏气B药匙中放入的红磷量不足C点燃红磷伸入瓶中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D红磷燃烧结束后,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2. 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 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 25mL,该 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燃烧时产生白色烟雾B.实验过程中气球始终变瘪C.燃烧结束后立即打开弹簧夹D.实验结束后,注射器中还剩约 5mL 水3.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

6、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 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的变化。初中化学复习第 5 页 共 36 页(1)在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2)写出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21 (填“”“=”或“”)。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填序号)。没有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加入的铜丝量太少 加入的铜丝量太多(4)通过上面的

7、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_。三、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1.所有_一定遵循,不能解释物理变化。2.理解好参加反应和生成的含义。实验的核心原理:探究中如用到有_的反应,装置一定要_。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 质量守恒定律是一条重要规律,请利用该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B C D 原子数目 分子数目 元素种类 物质种类 原子种类 物质的总质量 (2)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 ,化学方程式为 ,若固反应前注射器丙气体总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25 mL22 mL初中化

8、学复习第 6 页 共 36 页体质量变化用图 1 表示,则 m2 与 m1 之差表示 的质量。(3 )实验过程中,镁条点燃后实验现象如图 2 所示,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 。 2.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变化吗?针对此问题,小王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进行探究。【猜想假设】猜想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增大;猜想 2: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_;猜想 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_【设计实验】到底哪种猜想正确?小王想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探究。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 40,实验时,小王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

9、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实验现象及分析】(1)白磷燃烧产生_,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又变小天平最后仍平衡实验观察到 A、C 中气球的大小不同,为什么 C 中的气球变得更瘪了,原因是 ;初中化学复习第 7 页 共 36 页(3)在 B 状态时,将锥形瓶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托盘天平_(填“不” 、 “向左”或“向右” )偏转,原因是_。(4)将 C 再次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托盘天平仍然平衡,在此化学反应中,从具体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析天平平衡的原因是_。【实验反思】

10、(1)实验中气球先变大,后又变小的原因是_ _小王根据该实验现象,再结合前面所学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的实验探究得出了下列结论:如果用_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在_中进行。3. 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我_(“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_。(3)小红按下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查阅资料】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

11、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初中化学复习第 8 页 共 36 页【反思与交流】空气中N2的含量计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为什么呢?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4)小气球在该装置中所起的作用是_。四、探究燃烧条件四、探究燃烧条件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实验是( )编号实验实验实验实验装置现象白磷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白磷燃烧A和B和C和D和2.某兴趣小组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通常探究实验是按图 1 装置进行。大家分析该实验装置,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 40,红磷的着火点是 240,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将装置进行改进,然后按改进后的图 2 装置进行实验。初中化学复习第 9 页 共 3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