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历史文脉调研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304982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7.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昙华林历史文脉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昙华林历史文脉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昙华林历史文脉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昙华林历史文脉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昙华林历史文脉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昙华林历史文脉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昙华林历史文脉调研(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昙华林的历史、文化与建筑孟凯 建筑学1003班 U2010147602013年5月5日第一部分:昙华林地区的历史 ,包括昙华林的形成、周边街 巷、山脉名字的由来,和发生 在这里的往事 第二部分:昙华林的文化,主 要包括这里的古城文化、建筑 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 街巷文化等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昙华林地 区主要的历史建筑第一部分:关于昙华林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脉络昙华林的形成及由来: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 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 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

2、统称为 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 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周边主要街巷的由来的考证:昙华林:关于昙华林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大多种植的是昙花,因为多而成林,加之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 ,故而得名。第二种说法,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 为“昙”,遂有昙华林。此外,郭沫若先生也曾提及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可能跟附近 佛教寺院的兴盛有关。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 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

3、现在社区内 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 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中山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中山路、沙湖路段, 西至得胜桥,隔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因为山体东端呈蟹 钳状,故名。武昌古城垣曾沿此山脊而筑,所以也叫城山,现如今部分地区仍有城 墙遗迹。凤凰山:凤凰山位于解放路北段东侧,东至得胜桥,西接解放路,南邻武昌实验中 学,北挨中山路,面积2万平米,海拔44.9米。三国吴黄龙初年,夏口言凤凰现,因 名山。凤凰山有孟母墓、孟宗宅、孟井、孟宗哭竹生笋处、孟孝感庙、孝感王祠、 凤凰山炮台

4、等遗迹。花园山:也叫崇府山,明朝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第六个儿子朱桢封为楚王,建治武 昌,史称楚昭王,楚昭王的第五个儿子朱孟炜被封为崇阳靖简王,王府设于此处, 所以叫崇府山,因为此山的东边一代当时是王府的花园,所以也叫花园山。胭脂山:根据明一统志记载,胭脂山以“其土色赤故名”为了疏通武昌老城 内南北部交通,1936年劈胭脂山为东西两段,从中修建南北向通道,既胭脂路,后 来在此大量建房,今天基本上已经消失在市井之中。有关昙华林的历史革命: 吴禄贞主场花园山聚会 吴禄贞是当时湖北新军全军总教习,1903年5月中旬,吴禄贞等人在武昌花园山设 立秘密机关,以聚会的方式开展革命策划活动,时日一长,花园山成为

5、了革命活动 的据点,军学两界人士,莫不以到花园山聚谈为时尚,到此聚会的留学生、学堂和 军营的知识青年和进步人士达400人之多,当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后来武昌首义的领 导者和参与者。1905年,刘静庵在武昌花园山曾家巷中华圣公会组织了日知会,成为了后来著名的 革命团体。文化教育:文华大学: 187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昙华林创办了一所寄宿学校,取名文华书院,1903年 文华书院创办大学部,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之一,1924年改名华中大学, 1951年改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 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在50年代初期,华师从昙华林迁至

6、今天的桂 子山,后来昙华林这一带成为了新成立的湖北中医学院的校区。仁济医院和同仁医院 仁济医院: 1861年,英国公理宗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在戈甲营建礼拜堂,后又办一诊所,1868 年,诊所迁往昙华林并扩建,1883年改名为仁济医院,后来更名为湖北医院,就是 今天湖北省中医院的前身。 同仁医院: 1876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府街口(今天的青龙巷)创办武昌圣公会医院,1891年 迁至昙华林,成为文华书院的校办医院,1918年迁至今天的彭刘杨路247号,改称 武昌同仁医院,建国后改名为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科的开端在20世纪初之前,中国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当时文华书 院的

7、美籍教员韦棣华女士决心在此筹建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经过韦棣华女士多 年的努力,1910年,近代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在昙华林诞生,并取 名为“文化公书林”,韦棣华女士意识到光有公共图书馆并不行,为了在中国普及 文化教育,需要有培养图书馆学科的人才,因此,韦棣华女士在中国创办了图书馆 教育,近代中国的图书馆学科也在昙华林这里诞生。1920年,韦棣华女士和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科留学生沈祖荣在武昌文华大学创 办了图书科,1929年独立为武昌文华大学图书馆专科学校,1953年并入武汉大学, 更名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56年建立图书馆学本科专业,2001年改名为武汉大 学信息管理学院,时至

8、今日,仍是我国图书馆学科领域的最高学府,在教育部的学 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宗教:古代的昙华林就是因为佛教、道教的兴盛而得名,到了近代的1861年,外国宗教渗 入昙华林, 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 , 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主 教和基督教), 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具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进程 的历史见证。第二部分:昙华林的主要历史建筑文华大学礼拜堂该建筑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871年,是文华大学的最早 建筑,其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2002年维修,木板

9、地面改为大理石,三 拱卷门改方门。该建筑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 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 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文华大学文 学院: 也位于湖北 中医药大学 昙华林校区 ,1915年建 ,1920年, 陈独秀来到 文华大学演 讲时,曾住 在这里。翟雅各健身所,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921年,为纪念文华 大学创始人翟雅各而命名。系混砖木结构中西合壁二层建筑,中式屋面,西式 屋身。是国内当时少有的按照西方体育馆功能设计的健身所,1931年武汉大水 ,蒋介石曾在2楼向操场

10、上的灾民发表演讲。螃蟹岬南麓的瑞典教区穿过昙华林中部一个中式的门楼(,有 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物(共四栋),它 建于1890年。是瑞典神职人员、瑞典驻 武昌领事馆(当时武昌惟一的外国领事 馆)人员住宅区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主教公署大楼位于花园山南麓,1883年建成,意大 利天主教方济各会建造的主教公署, 为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平面,有5个大 祭坛,中厅内空高达20米。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位于花园 山山顶,属古典主义建筑,1888年建 成。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 部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礼拜堂。这 个修女会1806年在意大利创建,总部 设在罗马。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 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

11、人员来汉。 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 、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事业。翁守谦故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 变。沿革:原为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 。 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的翁公, 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昙华林32号:1901年建成,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从门 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 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

12、的三位青年学生 ,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崇真堂: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兴建的,它是外国 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该教堂主 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 兴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兴建 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其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第三部分:昙华林的文化脉络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花园、教堂,比邻而居艺术文化: 邻近湖北美术学院,大批艺术家工作室云集于此,咖

13、啡馆,街边手工艺品丰富 。自然文化: 螃蟹岬、花园山、凤凰山三山平行,昙华林即坐落于三山之间的山谷之中,绿 树成荫,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于三座山体之间,营造了自然宜 人的氛围。古城文化: 武昌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 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特别是帝国主义文 化 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 史事件纪念地, 政要名人故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具有深刻革 命意义的纪念价值。宗教文化:古代的昙华林就是因为佛教、道教的兴盛而得名,到了近代的1861年,外国宗

14、教渗 入昙华林, 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 , 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主 教和基督教), 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具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进程 的历史见证。教育文化:汉口开埠以来,以张之洞为首的湖北执政者在昙华林兴办新式中、小学堂达10所之 多。 外国教会学校也在此择地而建,包括西式医院在内达8所之多。中国学堂和西方教会 学校隔街相望,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西合璧的学校建筑,形成了以教育为特色的街区文化。建筑文化: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

15、式建筑 、中西合璧建筑,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 西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街巷文化:大部分名人故居、公馆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分布于 昙华林正街、戈甲营、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南麓的建筑密集地带,见证了各阶层 当时的人居环境和生活 环境,反映了历史街巷的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形成了昙华林颇具特色的古韵街 巷建筑文化。昙华林的价值之所在:昙华林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 第一:它可以看作是武汉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武汉开 埠以来 的文化历程。首先是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武汉的渗透。1865年兴建的基督教教堂 祟真 堂是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很有文物价值。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 活动、抗日 战争,这里都有过不可忘记的辉煌。保护好这些文化遗址,就是珍惜历史。 第二,这是武汉三镇的个性魅力之一。昙华林的许多西洋建筑、名人别墅,还有古 老 的街巷,具有难以名状的美。它让人思念历史,缅怀先辈,感受传统民俗与民情的 温馨。 我 们应当主张将这个街区整个保护起来。做一个规划尽量地恢复原貌。将它作为一个 历史文化名 区、一个武汉历史博物馆、一个旅游胜地。在合适的地方可以建一些与这里有的历 史名人的雕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