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_科技进步、制度变迁与知识经济的兴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87469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讲_科技进步、制度变迁与知识经济的兴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7讲_科技进步、制度变迁与知识经济的兴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7讲_科技进步、制度变迁与知识经济的兴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7讲_科技进步、制度变迁与知识经济的兴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7讲_科技进步、制度变迁与知识经济的兴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讲_科技进步、制度变迁与知识经济的兴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讲_科技进步、制度变迁与知识经济的兴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七讲科技进步、制度变迁与知识经济的兴起王建安 浙江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1一、传统的经济形态及其不可持续性n重复博弈的合作解只说明了解决全球问题、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但究竟如何解决全球问题、如 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n我们认为,一条基本的途径就是产业转型,大而言 之则是经济转型。历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先例,我 们不妨先看一看历史上的产业转型n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经济形态:采集狩猎经 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每一种经济形态在其发 展的最后阶段都会面临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来 说就是出现一些类似我们今天碰到的全球问题那样 的问题,当然不同时代会有不尽相同的问题。但有 一个问题是

2、相同的,就是粮食问题。我们来看看历 史上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Date2(一)采集狩猎经济及其不可持续性n人类在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后的100多万年里,一直在地球上漫 游,从事采集狩猎活动。可以说,采集狩猎经济是人类经历 的最早的经济形态n在采集狩猎经济时代的早期,地球上生活的人不多,他们生 活在小群落里。当一个群体把某一地区的动植物消耗完,或 者当人口增加到该地的动植物不够吃时,他们就迁移至另一 地区n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由迁徙形成的不断的人口扩张,对天 然的食物资源基数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缓解这一压力的办 法之一是改进技术,包括采集狩猎技术和逐渐抑或是偶然地 学会的种植和养殖技术n但是,由于当时

3、的动植物资源都是公共财产,是所有人都可 以免费使用的资源,所以只要人们感到采集狩猎的私人收益 大于进行种植和养殖的农业劳动的收益,他们就会继续进行 采集和狩猎 Date3n只有当天然的动植物资源的稀缺性增大到一定程度(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出现粮食问题)后,人们才会有意 愿去承担建立和行使新产权所需要的费用。这时, 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就诞生了n按照诺斯的说法,农业经济的产权特征是“排他性 的公有产权”,所谓排他是指排除某个团体或群体 外的人使用,但其内部还是公有的n与采集狩猎经济时代所有人都能免费使用的公共产 权相比,农业经济的这种产权制度不但能有效地利 用资源,而且还激励了人们使用并不断改

4、进农业生 产技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而不是从自然界获得 天然的食物。这样,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 转型就完成了,粮食问题也得到了解决Date4(二)农业经济及其不可持续性n在农业经济时代的早期,由于新的产权制度的建立,大大加 快了农业技术进步和粮食产量增长的速度。但是,在一种既 定的制度下,技术进步和产量增加最终还是会落后于人的需 求的增长。n此外,农业经济还需要消耗一种稀缺的资源即土地。这种资 源的稀缺性,甚至不亚于采集狩猎时代作为人类食物来源的 天然生长的动植物资。因为后者是可再生的,而前者是不可 再生的。只不过,在农业经济的早期,土地资源未全部利用 ,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还很大n但到

5、了后期,当土地资源的利用达到饱和,并且技术进步受 到既定制度框架的限制而滞后于人类需求的增长时,粮食产 量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的现象,如此下去,最终又会出现 粮食问题Date5n解决的办法是技术创新,结果则是工业经济的诞生n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西方国家最终确立了私有产权制度, 包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套激励技术变革、提高创 新的私人收益率,使之接近社会收益率的系统的激励机制 专利制度。比专利制度更为重要的,是一整套更为一般的 、非人格化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这一整套法律能够保 护和执行界定产权的契约n在这样一个新的制度框架下,无论是工业技术还是农业技术 ,持续的技术进步成为常态,从而使

6、少量的农业人口能够养 活大量的非农业人口。而且,在工业经济时代粮食也不再是 完全由农业部门提供,许多食品是经过工业部门深加工的产 品n这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宣告结束,工业取而代 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Date6(三)工业经济及其不可持续性n与农业经济把整个经济建立在土地一种自然资源或称关键要 素之上不同,工业经济自从它诞生提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 ,实现了从一种关键要素到另一种关键要素的转换n这些重大的技术创新就是前几讲论述过的、自产业革命以来 的前四次技术经济范式的更替,期间所使用的四种关键要素 依次是:棉花和生铁、煤炭、以及钢铁和能源尤其是石油n但是,工业经济的前四个技术经济范式

7、都是建立在大量消耗 其所依赖的关键要素上的,如果新技术经济范式的产生及其 在全社会的扩散,滞后于由旧技术经济范式的关键生产要素 的稀缺性而导致的报酬递减效应,那么工业经济的不可持续 性就显现出来了n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提出了 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知 识经济这个概念后,问题的答案才明确起来:从工业经济向 知识经济的转型是我们这个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Date7二、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和可持续性n在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可能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 识经济的转型,得益于第五个技术经济范式即通讯 与信息技术经济范式的兴起。n该范式的关键要

8、素是所谓的芯片(chips,即集成电路 块)。它是一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关键要素,其 高附加值源于它所凝聚的知识,即它是知识高度密 集的。因此,建立在其上的经济,自然就是知识经 济了n知识经济为什么能在原材料和能源低消耗的条件下 ,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知识经济的先行者比尔盖茨 及其创办的微软公司是如何致富的Date8n微软公司生产的产品是电脑软件,而所谓软件就几 乎可以被看成“凝聚的知识”,其生产的边际成本(即 多生产一盘软件所需要的成本)几乎为零。n像微软视窗这样的软件产品,为研制和生产第一盘 软件化费了5000万美元,可是生产第二盘、第三盘 则只

9、需化费微乎其微的一点材料费n所以,对这样的产品,增加生产能够获得巨大的报 酬。例如,尽管当初微软公司的年销售额只有苹果 公司的一半,IBM的四分之一,但苹果公司每销售1 美元只得3.3美分的利润,而微软公司每销售1美元 可得30美分。n这就是微软能够致富的秘密,也是知识产业和知识 经济能够兴起、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Date9三、知识经济的制度基础n不过,要实现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除了需 要新的技术以外,还需要与之匹配的制度创新。事 实上,第五个技术经济范式本身要在整个经济系统 中成功地扩散,也只有在相应的社会制度框架的匹 配下才能实现。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案例n高技术产业化中的技术创

10、新与制度创新u大家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技术产业,特 别是计算机和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得益于信息和通讯 技术经济范式的兴起。其基础和核心技术,如电子计 算机、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等,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至 50年代末就已经在美国产生。但由于与之相匹配的制 度创新尚未建立,美国经济在70、80年代却呈现滑坡Date10u90年代美国高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除了已 有的高新技术之外,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企业和接受 风险投资的高技术企业,这样一些金融和企业制度创 新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u不过,制度创新一定要到位,否则徒有虚名就达不到 与技术创新相匹配的目的。如我国早在1985年就曾建 立

11、了大陆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机构,中 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中创),此后,一些省、 市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或科委等,也曾相继出资开办 过一些地方性的风险投资企业,但它们的业绩普遍不 佳,中创甚至因违规炒作期货被套而破产关闭u这里的关键是,那时我们的这些风险投资公司都为政 府所办,与美国的私人风险投资公司相比,性质和效 果是完全不同的。就像国营企业与私营企业性质完全 不同,效率也完全不同一样 Date11n知识生产的制度结构u在第四讲中,我们曾经详细地论述过这个问题。现在 ,结合知识经济的问题来看,可以发现这种建立在知 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一方面需要技术 支撑,另一方面也需

12、要制度支撑。知识生产制度,特 别是其中的知识产权制度乃是知识经济制度结构的核 心u我们不妨再温习一下有关内容:知识生产的制度结构 是由科学制度、技术制度和企业制度三种制度组成的 三足鼎立结构,知识产权制度则是由发现优先权、发 明专利权和商业秘密权这三种权利组成的三足鼎立结 构。u整个结构不是三者简单的搭积木式组合,而是包含彼 此间融合的整合。既有两两融合,又有三者的融合, 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有机整体Date12n反公地悲剧、私有财产的边界和知识私有化的限度u1968年,美国学者哈丁(G. Hardin)提出了后来成为经 典的“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

13、理论 ,它说明一种资源如果有多个所有者享有使用的特权 (the privilege to use),而无人有排他的权利(the right to exclude),就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渡使用。这个理 论在学术界是众所周知的u30年之后的1998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勒 ( Michael Heller ) 提出了作为其镜像的“反公地”(anticommons)概 念,指出一种资源如果有多个所有者拥有排他的权利 ,但无人享有使用的特权,就会出现对这种资源的使 用不足。可惜,这一“反公地悲剧”理论目前尚未引起 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反响u根据这个理论,海勒又在1999年进一步提出,为了实 现其经济上的

14、效率,私有财产包括知识的私有化应该 有一个边界(the boundary of private property)。Date13u私有财产与反公地财产的差别可以用下图来表示:1 23ABC1 23ABC私有财产反公地财产方框1、2、3代表某财产如土地,粗线代表对财产的初 始分割。左图表示私有财产体系,以对财产的垂直分 割为特征,A、B、C分别拥有对财产1、2、3的核心权 利。右图表示反公地财产体系,以对财产的水平分割 为特征,每个所有者都拥有对财产 1、2、3的排他权 。Date14u在左图中,私有财权所有者A可以决定如何分割对财 产1的核心权利(注意:财权是一簇权利束,如占有权 、使用权、使用的收益权、转让权、保护权、赠与权 ),或许出租,或者抵押他的财产。其效果与一 开始就作为反公地产权来作的分割是不一样。u对于右图,各反公地所有者之间不存在等级式的决策 和协调关系,为了完整地使用这一财产而彼此进行的 交易,要花费很高的成本,以至以交易成为不可能u对于左图,即使所有者A分解了他对财产1的核心产 权给其他人,总会有某一人保持着一种大家都公认的 “所有者”身份,可以对其他权利的持有者实施有效的 控制。因此,为了完整地使用这个财产而彼此进行的 交易,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Date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