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80591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语 文文 课课 堂堂 提提 问问 的的 艺艺 术术 周崇典周崇典 作于 2003 年 8 月 9 日 语 文 课 堂 提 问 的 艺 术湖北公安县教学研究室 周崇典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那么,设计什么样的提问才能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拟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体会。一、怎样的艺术的设计提问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是语文教师公认的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迁移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如下面陋室铭教

2、学中的提问。此教例的提问设计分组进行。第一组提问:1、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第二组提问: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鸿儒)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示自己的“德馨”)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9、可以看出室主

3、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第三组提问: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11、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讲析中穿插背读、背诵训练)第四组提问:15、同学们能交流一下自己的座右铭吗?16、同学们愿意欣赏仿铭新作吗?这个教例提供了一个“提问链”或一个“

4、问题群”。它提供了一个颇有个性特点的提问设计的典型是我们目前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代表。从弱点来看,它提问过多,提问过细,提问过滥,有的提问过浅,有的提问幼稚。一篇短小精美的课文,就这样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这样的例子不是个别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阅读教学充满“问答”,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提问作为“弊病”明显地表现于课堂的有:1、“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2、“提问群”的接连出现帮助教师绵延自己滔滔讲析的桥梁。3、“随口而至”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与激发

5、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所以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改革提问设计的重要途径有三个。一是变提问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充分地活动起来,充分地发挥智能。二是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设计出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提问。三是进行无提问式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基本不进行提问。一旦课堂上的“碎问碎答”局面得到重大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也应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得到大块的活动时间,“活动充分”与“积累丰富”就得以真正

6、实现。下面看一个“提问之美”的例子。示例:宁鸿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度长江的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1、读课文。2、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度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课文开头一、二两句话简明准确地说出了课文的内容。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了课文的内容。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

7、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这个教学例子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式出来”是这一部分教学的“主问题”。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侧面入手”法,从表象看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而实质上,这“一句话”就是课文的标题,这“一段话”就是课文的导语,这“几段话”就是课文的主体。在教师“点破之后,学生立即能够顿悟。教师如此高明地让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让学生的“说”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

8、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这种提问设计用极为俭省的笔墨画出了“新闻”的“相貌”,让它快速地烙印于学生的心目中,课堂上完全没有了教师的条分缕析。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它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有足够力度的提问,无疑是深深地激动着学生们的心扉。学习的广度的学习的深度,以及学习中的气氛、效果、都要超过教师进行常规讲析的教学。(一)设计好提问的根本怎样设计好提问?学习他人的经验,掌握若干方式固然重要,但是根本的还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9、,多动脑筋。丢了这些根本,即使了解一些提问的方式,也设计不好,有了这些根本,提问的经验在实践中会慢慢丰富起来。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我尝谓为教师者,只须多动脑筋,经常为当前之学生设想,必能自致善法,予学生以切实之助益。”钻研教材,最好先抱着学生的态度,然后再去考虑教什么,怎么教,问什么,怎么问。抱着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自己读写听说能力 的目的去钻研,对课文必有深切体会。就是像我的教师那样浅近的课文,如果抱着向蔡芸芝教师学习的态度,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必能深切得多。这样钻研教材,自己有一个思考过程,再来考虑教什么,怎么教,问什么,怎样问,怎样启发学生思考,就会有许多好的提问乃至巧妙的提问设计出来

10、。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难,这是设计提问的基本依据。要让学生预习时提出疑问,让几个学生填写质疑卡片,收集起来加以整理,用心研究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疑问,就可以据此设计好提问。如果调查研究不够,就有可能在课堂上出现卡壳的尴尬局面,这里有这样一个教例:一个教师上老山界一课时说:“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就是!”这位老师想,我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这样的课文难不倒我,心里颇有几分得意之感。这时,一个平素调皮的男孩站起来指着书本说:“红军抢饭吃!”“什么?”这位教师走到学生面前,学生点着书说:“这里有一句,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红军怎么抢饭吃,是不是作者写错了!”半路上杀出了

11、程咬金,一个“抢”字把这位教师难住了,(这个“抢”出现在黎明初醒,准备出发之时,“抢”的前提是“准备出发”,为了先出发赶快盛一碗饭就吃,有何不可。可见,“抢”绝非从战友手中“抢”,而是抢时间,争先吃完好迅速爬山。)设计就要多动心思,多动脑筋,起初想的往往不见得好,再思,就可能好一点,三思,可能更好一点,反复琢磨,就可以设计出巧妙的提问,这样的设计过程,也给人以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二)课堂提问怎么问?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必须抓住突破口,怎样抓呢?也就是说怎样问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从一篇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要把握住全文的中心,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比如教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有位

12、教师这样设问:这位卓越的科学家的成果是怎样取得的?学生通读全文就能理出竺可桢从事科研工作的五个生活片断;再如故乡这篇小说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特殊人物呢?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二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是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提问设计,因为这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只有通观全文才能作出全面的回答,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2、从训练重点入手。训练重点也就是教学重点,就课文教学内容而言,提问设计应围绕教学重点设置,如我的老师一文的训练重点是弄清记叙的要素。因此,可设计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什么?如果对时间、地点、人物出现

13、较多的记叙文还可问:哪个时间、地点和人物是主要的?3、从了解文章安排材料的顺序入手。从这里入手设疑,就可了解文章的结构和文章的线索,如教学枣核一文可问:“本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看书后就能回答:(写索枣核问枣核话枣核),从安排材料的顺序看,文章明显地分为三段,这三段都写到“枣核”,因此,枣核既是本文的叙事线索,又是本文的感情线索。4、从人物的描写入手。以写人物为主的记叙文,中心思想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在所写人物的思想品质上,而人物的思想品质却又是直接从外貌描写:“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搂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可设问:“这段文

14、字叫什么描写?”然后再问:“这段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性格和精神”?这样,可使学生明白,这段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刚毅的性格使我们想到鲁迅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崇高精神,这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5、从辨词析句的语感入手。这里有个教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一位教师问:课文里有哪些具体叙述表明若瑟夫同情于勒?学生看书,教师在巡视中提示,要找出典型的例子,一位学生举手读了一段文字:“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你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教师点头认可,问:为什么说这段描写反映了若瑟夫

15、对于勒的同情?顺手在黑板上写一行字:狼狈、水手的、亲。教师说:这六个字帮助你们解决问题,“狼狈”一词在前面已经用过)父亲的神色很狼狈,这两个狼狈的意思一样吗?描写手的那句话,如不去掉水手们变成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手,通不通呢?为什么在叔叔前特别加上亲字?一口气提了三个读书时易忽略的问题,像一把盐撒进油锅中,立即激起很强的反响,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父亲神色狼狈是很窘的样子,十分难堪,手足无措。于勒的狼狈是生活穷苦,处境困难。“水手”是于勒的职业,说明他并不好吃懒做,他有一双劳动的手,所以若瑟夫同情他,如去掉“水手的”,就看不出这一点,老年人也满是皱痕的。这样的读书,咬文嚼字,确确实实嚼出一些味道来了

16、,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6、从学生兴趣点入手。有的文章趣味性很强,含义颇深,我们可抓住兴趣点提问,撩拨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充分讨论,达到弄清结构明确主旨的目的。如皇帝的新装可设问: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显然是受骗了?是谁骗了他呢?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学生弄清了故事情节,起到了突破一点带动全文的作用,同时也激活了思维,可谓一箭双雕。(三)何处需要设问课堂提问的方法是很多的,关键在于“激疑”和“诱导”。如何才能达到以疑启思的目的呢?须在“导”字上做文章。学记上说“道而弗牵”便是对诱导的强调。在提问中相机诱导,更是要求我们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进行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交流、争论,这样,学生会在逐个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中感受到探索的欣喜,学习情绪高涨,能力逐步增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学任务所规定的高度。下面概述几种设问的方法:1、在关键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