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的方法——谈辩证法的本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80440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科学的方法——谈辩证法的本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科学的方法——谈辩证法的本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科学的方法——谈辩证法的本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科学的方法——谈辩证法的本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科学的方法——谈辩证法的本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科学的方法——谈辩证法的本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科学的方法——谈辩证法的本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谈辩证法的本质谈辩证法的本质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世界观决定了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 样的方法论。本章探讨辩证法的本质,探寻科学方法的基本内容。第一部分:世界观:第一部分:世界观: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生存着的这个世界呢?首先,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物质是第一性的。首先,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物质是第一性的。日月、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 等世间万物,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运动着。无论“我”是否存在,这个 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个命题。也就是说,物质是第一性的, 精神是第二性的。从这个基本的判断可以清楚地明白,本文的世界

2、观是唯物主义的。其次,在承认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我们又必须清楚认识到,人作为认识世界、思维世其次,在承认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我们又必须清楚认识到,人作为认识世界、思维世 界和实践世界的主体,其一切感知、意识、思维、思想都具有不可改变的主观性。界和实践世界的主体,其一切感知、意识、思维、思想都具有不可改变的主观性。无论是 感性还是理性,都具有主观性这个特征。首先从感性的角度说起:我看到一个杯子。杯子 是客观存在在那里的。但是,我所看到(感知的一种方式)的杯子,是杯子这个客观实在 在我头脑里面的一个主观映射。每一个不同的主体,每一个不同的人,看到这个客观存在 的杯子的时候,其头脑里面的映射内容并不是完

3、全一致的。视力的差别,视角的差别,距 离的远近等,会让有的人可以清楚地欣赏杯子上面的花纹图案,而另一个人却只是看到模 糊的一团。一个对历史和文物具有相当知识的人,可能会通过这个杯子的映射引申出关于 这个杯子的出身/作者/年代等相关的信息,而对一个口渴的人来说,他关心的是杯子里面 是否有水。所有这些主观的映射,都部分客观地反映了杯子这个客体的部分特征,但是却 不能反映杯子这个客观实在的全部特征。再从理性的角度来说,理性是对感性抽象的产物。看到一个杯子,而且知道这个事物 的名称叫做杯子,这是理性的基本开端。同样一个名词,每个人看上去,头脑中会产生的 映射内容同样是各不相同。一个法学家看到了权利和义

4、务这两个名词,脑海中会涌现无数 的思想出来,但是对一个蒙昧中的普通人来说,这不过是平常的两个词语而已。我是一个 金庸迷,给我一本金庸的小说,我就会在我的头脑中投影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武侠世界出来。 但是对一个英语读者来说,拿到一本汉语小说,他看到的只是一团团莫名其妙毫无规律的 符号。再具体来说,每个金庸迷,当他们读同样一本书的时候,头脑中的主观映射也各不 相同:每个人头脑中都会有自己理想的一个黄蓉和郭靖。而这些个黄蓉们和郭靖们,同金 庸老先生心中的黄蓉和郭靖又何曾能相同呢?所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他的感知/意识/思维/思想都是主观 的。第三,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离不开辩证的范畴。

5、第三,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离不开辩证的范畴。还是从感性说起,因为感性是理性之源泉/母亲。我们认识到扁担是长的,板凳是宽的, 是因为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做了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感性认识,更谈不上理性的认识。 扁担同板凳相比,是长的,从纯粹感性的角度,我们还没有“长”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们 就通过直观的观察建立了这种认识。但是这个“长”是相对的。同参天大树比起来,同摩 天大楼比起来,扁担的“长”就不成立了,而变成了“短”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精辟 论述到:长短相倾,高下相形。也就是说,离开了范畴的否定这个基本的参照系,离开了2一个比较的基础,感性就失去了目标。感性的世界里面,更极端的例子是雪盲症:在纯

6、粹 的白雪世界里面,人的眼睛由于失去比较的目标,就会丧失看的功能,会失明。因此,世界的事物,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或者相同之处,才被我们辨别出来。理性的世界更是如此。当我们说这个事物是“羊” ,我们就把一只羊同其他事物中区别 开来。不仅如此,我们还为这个事物定义了一个名字。这就是范畴最初的起源。在建立范 畴的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里面,包含着辩证法的本质特征:范畴都是成对出现的,或者说 是辩证出现的。也就是说,事物和事物的否定其实是被同时命名的。这一点,非常容易被 人忽视。说一个事物是“羊” ,等于说这个事物以外的事物是“羊”的否定。所以从理性的 角度来看,我们定义一个事物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定义事

7、物的本身,这是最容易为人理解 的、最直观的一个途径。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定义事物的否定,然后否定之否定,就间接地定义了事物本身。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把观察的客体限定为一块石头和一个杯子。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观 察体系里面,事物的全集是(一块石头,一个杯子) 。那么当我们为这“一块石头”起名字 为“石头甲”的时候,我们就暗含了“石头甲”的否定是“一个杯子” 。因此,我们除了定 义“石头甲”来区别出这“一块石头”之外,我们还有另一个办法来定义这“一块石头”: 先定义“一个杯子”是“杯子乙” ,那么“杯子乙的否定”也就是“石头甲”了。把以上的过程进一步抽象,在一个全集 U 中,如果定义了集合 A,那么

8、我们等于就是 同时定义了集合 A 的否定:U-A。也就是说,范畴必然是成对出现的,互为否定的。在最 抽象的理性思维-数学中,这体现为补集运算。第四、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的一元世界。第四、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的一元世界。以上的论证,都很容易理解。接下来的第四点,却是比较难以为人们直观理解,但是 却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就是,世界乃是统一的,连续的,普遍联系的。换句话来说,辩证 唯物主义对世界的认识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呢?表明上看,当我们说,无论通过感性还 是理性来认识世界的客观事物,都必须通过彼此矛盾的相对范畴来实现时,似乎我们是在 阐述一种二元论。但,其实不是的。正确的世界观应该是一元的,即承

9、认世界是统一的,世界是统一的, 连续的和普遍联系的。连续的和普遍联系的。让我来试着解释一下这个观点的含义。老子在道德经中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是:常有,用以观其缴(边界的意思,博聪注) ; 常无,用以观其妙。什么意思呢?事物是客观存在在那里的,并且是同周围的世界浑然一 体的。无论作为观察者的主体是否注意到它,它都在那里。举个例子,一匹马在草原里。 我们用到了两个范畴:马和草原。如果我们不指出其中的微妙之处,读者一定会不以为然: 马就是马,草原就是草原,明显是两个独立的事物。如何说它们是统一的联系的呢?马儿 开始吃草。这时问题就来了:当一颗草被马儿的牙齿刚刚要咬断而没有咬断的那一刻,这 草是草原呢?还

10、是马呢?马儿在呼吸。一口气呼入马的身体,这口气是马?还是不是马? 马的边界在哪里?草原的边界又在哪里?马儿刚刚排泄出的粪便,到底是草原,还是马? 草原上的空气,露水,是草原,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人作为观察事物的主体,对客体的观察,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 的,都是建立在范畴的基础上的。但是范畴既然是主观之物,它就必然是对客观存在的浑 然一体的事物的武断的主观的分割。这一点不容易为人理解,但是在哲学上却是至关重要 的。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没有头发的人是秃子。但是一根头发呢?还是秃子。如此类3推下去,秃子和正常毛发的人之间的边界在哪里呢?肯定在某个时刻开始,我们的观察告 诉我们,这个

11、“秃子”不再是“秃子”了。但是这个范畴的边界是如此的模糊不清,以致 于我们无法给它一个准确的描述。当我们闭上眼睛,这个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一元的。当 我们开始观察,开始建立范畴,这个世界就被我们人为地、主观地分成了马儿、草原、秃 子等等。因此,如果人建立了正确的范畴,就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否则,就可能 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进一步来说,理性依靠不断建立细致的范畴,观察范畴之间 的边界,来认识和总结事物的特点,规律,或者说共性和特性。但是人们必须永远记得这 一点:没有任何一个范畴,是可以同客观事物完全一样地对应的。在“常有,用以观其缴” 的同时,我们必须时时放在心中的,是不能忘记“常

12、无,用以观其妙”-世界是浑然一体, 普遍联系的。或者说,让事物彼此分割开来的边界,是我们作为观察者主观地放上去的, 而不是事物本来就有的。一元的世界,我们却必须通过二元的方法来观察和认识它!因此,所谓辩证是事物的 本质,正确的理解是:辩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由之路。这世界本身,却是浑然一体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表述高度概括了这一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 句话的意思就是,客观的世界本来是浑然一体的。但是当观察者进入,开始观察和思考, 我们就首先感性地建立了此物和彼物分割开来的直观的范畴,更进一步来说,人用理性, 用更抽象的范畴符号来同这些直观的观察建立一一的联系,于是万物才有了

13、名字,知识才 开始产生和积累。第二节部分:方法论第二节部分:方法论接下来谈一谈归纳的方法和演绎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归纳法是最古老的思维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所谓归纳,就是通过比较,找 出不同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即共性(一般性规律)和特性(特殊性规律)出来。归纳的方法并不为人类所独有。一只被老虎伤害过的狗,下一次看到老虎的时候,虽 然它看到的可能不是同一只老虎,它仍然会懂得恐惧,逃走。这是因为这只聪明的狗从过 去的经验中归纳出来,头顶上有个王字花纹的大猫是非常危险的动物。从过去的经验中总 结规律并应用在以后的实践中是动物的基本本能之一,也是归纳法的本质。人同动物的不 同之处在于,

14、人不仅通过感性来认识世界,还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狗懂得把老虎同其他 的客观事物分离开来,这是建立了“老虎”这个感性的范畴。虽然狗并不懂得给老虎起名 字叫做“老虎” ,用语言和文字来区别和表征这样一种危险的猛兽,但是狗同样懂得老虎的 危险。通过感性建立的对世界的认识(也就是最原始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在代际间流传, 也不能形成理论。所以它只是蒙昧状态的一种认知方法,我称它是感性的归纳法。人是高级的动物,是地球文明的主人。人之所以可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具有理性。 理性是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步产生的。理性的初始,就是文字和语言。通过文字, 人把客观事物中的此物和彼物分离开来。这就是理性的起源。所

15、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即使我们没有语言和文字,没有给世间的万物起名字,万 物依然存在在那里。但是,从我们人类给世间的万物一一命名开始,文明的萌芽就产生了。 文字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建立了一个个理性的范畴。通过这些范畴,我们可以把各个不同 的事物区别开来,总结不同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文字的第二个妙用,在于它把这些对客观4事物的主观认识流传下来,这样,人就积累了知识。在没有文字之前,动物和植物依靠遗 传和变异来积累对自然的认识。所以老虎经过 10000 年,还是老虎,虽然形体特征等可能 会有变化,但是今天的老虎无法知道 10000 年前的老虎曾经遇到过什么,因为没有这样的

16、 知识积累途径。但是人不同,人通过语言和文字,不仅可以更抽象也更具体地认识世界, 而且可以把对世界的认识流传下来。所以,在今天这个地球上,只有人的文明史是在不断 进步的,而其他的动物只能说是在演化。或者说,人类的文明不仅是对自然被动地适应, 还主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一开始,语言和文字同人的感性认识非常接近。 它表现为绘画。已经发现的远古文明遗迹中都有大量的绘画。人们通过这个形式把我们对 世界的认识记录下来。慢慢的,有了文字和语言。原始的文字,最典型的比如中国的象形 文字,每一个字都曾经是一幅抽象写实的绘画艺术品。人类开始认识世界之初,所建立的 范畴都是比较简单的粗放的。所以通过这些范畴所认识的事物的特征规律也有限。随着人 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人类不断积累着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所建立的范畴也越来越精密, 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这是理性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如说,一开始有了“人”这个范 畴,慢慢地,就有了“男人” “女人” “大人” “孩子”等等更具体更精密的范畴。人类文明 的发展史,就是范畴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的发展,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