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6276608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资源吧() ,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20052001-2005 年)年)从 2001 年开始的“十五”时期,是新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程 中,农业承担着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一个关键时期,农业面临着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和我 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为加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大力 推进农业和农村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实 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精神,编制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2005 年)。一、发展进程和环境条件(一)“九五”期间发展的主要成就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九五” 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央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九五” 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进入了一个 新的发展阶

3、段。一是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 历史性转变。“九五”期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除 2000 年减产幅度 较大外,其它年份基本稳定在 5 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达到或超过 400 公斤, 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供大于求。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成就,也是农业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二是农 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2000 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 64%,比 1995 年提高 92 个百分点。到 2000 年底,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

4、员已达 175 亿人,比 1995 年增加 1100 多万人。 三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土地第二轮家庭承包顺利完成,家庭承包经营制 度进一步巩固;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开始起步,试 点工作已取得成效。四是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市场经济 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明显加快。五是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九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47%,没有解决 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由 1995 年的 6500 万人减少到 2000 年底的 3000 万人,基本完成 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5、,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 消费恩格尔系数由 1995 年的 586下降到 2000 年的 50.1% 。这些成就的取得,既 为全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贡献,也为“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 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五”期间发展的环境条件管理资源吧() ,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加快,国际竞争激烈,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 挑战。“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总 体是比较有利的。一是我国正处在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

6、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 和城镇化的阶段,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做支撑,农业的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得到重视 和加强。二是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 有效需求将继续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将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国际市 场。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潜力很大。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加快西部地区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 农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将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是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将不断向城镇聚集,这既有利于 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农业产业链条的

7、延伸和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 遇。“九五”期间,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末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阶段性 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在“十五”期间努力加以解决。一是农民 收入增长缓慢。“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逐年下降,由 1996 年的 9 下降到 2000 年的 21,近几年一些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有所下降。 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扩大内需和城乡协调发展的 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农民负担比较沉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农业发 展的制约因素增多。人均耕地资源减少,干旱缺水日渐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势 头没有得到有效遏

8、制,已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 灾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 比较突出。三是农业科技应用总体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比较弱,科研与市场脱节、成 果转化率低、推广机制不活等问题比较突出。四是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特 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压力将会加大,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分析“十五”期间,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将是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关键因素。据 有关方面测算,2005 年我国总人口控制在 133 亿人以内,“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年 均增长率预期为 7%左右

9、。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将从温饱型进入 小康型,局部地方将向富裕型过渡,居民的营养水平将不断提高。预计到 2005 年,恩 格尔系数将下降到 46%。到 2010 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为 2300 千卡,蛋白质 77 克(其中 30来自动物性食物),脂肪 70 克。受上述因素影响,“十五”期间对农产品的需求呈平稳增长和结构不断优化的态 势。粮食中口粮消费将会减少,饲料粮、加工专用粮的消费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对畜 产品和水产品的需求将会增加。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消费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逐步从初级的原料产品向精包装、精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资源吧()

10、 ,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要求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从国内市场为主转 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畜产品。水产品、蔬菜、 水果、花卉等需求量将呈增加的趋势。二、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继续认真贯彻党的 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发 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依 靠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满足国民经济 发展和全面建

11、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迎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十五”期间要突 出贯彻以下指导方针: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靠科 技,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全面调整和优化农 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切实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后续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 三产业,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要由注重产量增长 为主转到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由注重传统投入为 主转到传统投

12、入与资本、技术投入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 产为主转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 经营水平;由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为主转到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 收渠道。3加快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 年)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 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 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成果转化 和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

13、技 术培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 持续发展。4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 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 目标,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促进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同 时,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主要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增加值管理资源吧() ,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年均增长率保持在 5左右,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4、为 13。扭转农民收 入增幅减缓的趋势,力争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5%左右,把农村小 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农业科技和物 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到 2005 年,全国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 62 亿千瓦。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经济 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 高,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 2005 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4000 万人左右,农业从业 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

15、员的比重下降到 44%。尽快解决极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 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 和地区特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有效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初 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三、发展任务(一)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种养业全面发展在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种植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和 水产业,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合理化,使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 值的比重分别由 2000 年的 557%、298% 、109,调整为 50、33、13。1种植业。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

16、以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前提, 继续全面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 作物。稳定发展粮食作物生产,突出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生产,逐步形成“三 元“种植结构。推进农作物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 经营水平,实现总量平衡和效益不断提高的目标,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较 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种植业新格局。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 要加大对耕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生产科 技储备,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确保到 2005 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 192 亿亩, “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总播种面积稳定在 16 亿亩以上。2畜牧业。要抓住粮食供应比较充裕、人们对动物性食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有 利时机,把畜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