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到个别【全书基本框架】哲学马克思 主义哲学辩证唯 物主义历史唯 物主义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整体与部分第二单元复习第二单元复习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线索】 1、总体线索(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唯 物 论 部 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要求 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 造世界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 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 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 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线索】1、第四课、第五课主要讲辩证的唯 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 性和普遍性,要按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 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世界是物 质的,物 质是运动 的,运动 是有规律 .人能够 能动地认 识世界和 能动地改 造世界物 质 观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易混点①什么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 质的具体形态中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 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或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运动 ④马哲’物质观的意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客观实在” 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 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 人的意识,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2)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产生: 构成:规律: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都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③意识是人 类社会发展 的产物易混点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摸 得着”,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如何理解“物质的”或“客观的”?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形成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劳动 和交 往“物质世界”和”物质”的区别自然界 和人类 社会客观 实在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易混点(3)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4)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易混点: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 有事物,包括客观实 在、物质的具体形态 以及他人的意识等万事 万物 的共 性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是客 观的(如感觉、 判断等) 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 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 意识不能写成”反应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易混点(5)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①人 能够 能动 地认 识世 界*目的性、计划性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 有所选择主动创造性 、自觉选择 性不仅能够反映现象,还能把握本质和 规律不仅能够反映现在,还能追 溯过去和推测未来主动性和 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 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 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 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了 解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②人能够能动地 改造世界(意识 的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都不是直接进行的, 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易混点易混点: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强调物质的决定性人的意识包括三部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精神因素(非智 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从认识世界来看从改造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 映客观存在,也可能 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 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 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 的阻碍作用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易混点(1)什么是规律?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不是主观 添加的( 如乌鸦报 丧)不是现 象的( 如苹果 落地)不是偶然 的(如守 株待兔)不是易变 的(如价 格波动)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易混点 :易混点: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是客 观的是根据 规律制 定的是对规律 的反映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易混点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世界观方法论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3)“主观能动性”和“意识能动性”与“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想(认识) 、做(实践 )、精神状 态想(认识) 、精神状态意识能动性的 第二个方面(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须以承认 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 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区别v 1.区别:①含义不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 践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动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 能动性,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②表现形式不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 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 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 识,则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个方 面的表现:首先,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 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但是,以错 误的意识为指导,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主观能动性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 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 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 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 三,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 意志、干劲等③范围(外延)不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能动 作用的突出表现之一,它比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范围要小;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又 属于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部分,意识的能动作用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 意识范畴;主观能动性不仅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还包括实践活动包括“想” 、“做”和精神状态因此,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范围小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 者的外延要大 2.联系:三者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三者作 用的发挥都要受到客观规律、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因而要正确发挥三者的作 用,都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 物固有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反对从主观出发,三种表现: 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 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律 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2、什么是实事求是?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2、为什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哲学依据)(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 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3 、现 实意义(1)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 2)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4、 怎 么 样(1)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 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 、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认识论/实践观(世界观+方法论)认 识 论 部 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必须立足实践, 重视调查研究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 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 (或重视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真理与谬 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 对待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 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注意词语搭配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不能错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易混点(第六课 )1、实践与认 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来源、动力、 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2、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 作用,即认识通过指导 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3、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 观世界的一切物质 性活动一种物质性活动 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易混点(第六课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 对象是客观的②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 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4、 实 践 的 基 本 特 征 客观 物质 性主观能 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选择性、创造性。
两者相互渗透, 不可分割,不能 并列和颠倒主 观能动性受客观 物质性的制约, 正确发挥实践的 主观能动性受实 践的客观物质性 的制约 社会性历史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集体或团队活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5、实践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觉器官抽象思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易混点(第六课 ) 6、什么是认识(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对事物现 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 律的认识认识形成的过程: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易混点(第六课 )(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的区 别 意识反映的内容 源于物质世界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 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对的)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易混点(第六课 )8、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根本动力(1)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2)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3)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但不是唯一动力9、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