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57209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复习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必修一复习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必修一复习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必修一复习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必修一复习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复习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复习知识点(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阐讲考点阐讲】 1、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和关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和关系西周进一步完善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礼制原则,形成层层相属的等级严密的“大宗”“小宗”的国政治制度。西周春秋时期存在着严密的分封制度,这种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分封制以宗法的“亲亲”关系为基础和原则,从而使“分封”与“分宗”相一致;二是分封的土地既是建国、立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宗子“立宗”的经济条件,这是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相结合的最深刻的经济原因;三是不仅宗族组织

2、与统治组织、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是相一致的,而且其管理方法也是相一致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以宗法血缘关系而实行的分封是周王朝家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为维护等级制,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的礼乐和刑罚一样,有鲜明的阶级性。2、关于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关于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王嬴政通过十年兼并战争攻灭六国,完成全国统一,顺应了自春秋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趋势。为巩固统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分掌政要,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秦律。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

3、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弛道和邮驿。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朝开创的这一系列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后世虽然有所损益和改进,但基本精神去一直延续下去,对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2)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西汉初年,统治者继续采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治,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在各地建立王国,在地方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这些王国相对独立,掌握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逐渐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巩固,由此产生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又平定了“七国之乱

4、” ,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时: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官吏的任用、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颁行推恩令,打击豪强地主,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军事上:建立侍卫军和禁卫军;出兵匈奴,进军南越。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思想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至此,西汉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3)东汉中央集权的削弱: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执行保护豪强地主的政策,因此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时期迅速发展,在政治、经

5、济上享有特权,把持中央和地方大权,具有很强的割据性,对中央集权构成新的威胁。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交织在一起,造成中央集权的削弱和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各地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乘机扩大势力,形成军阀割据局面,最终演变成三国鼎立的封建国家分裂局面,使中央集权和政治统一的局面遭到严重破坏。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削弱表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导致中央集权制度削弱的因素,成为后来的

6、历史发展中中央集权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3、学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注意:、学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注意:(1)理解概念。专制主义是指国家大事由皇帝一人说了算,皇帝的话就是法律和法令。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主要指地方长官的任免权和地方的军权等归中央。但地方长官在一定范围内也有自己的权力。(2)根据图示,掌握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三方面内容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三公用心 爱心 专心(九卿) ”制和地方机构郡县制。了解“皇帝”称号的由来。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故而采用了“皇帝”的称号。秦始皇还规定只许他称“朕” 。从此,

7、“朕”就成为历代皇帝自称之词。比较、弄清郡县制与分封制。二者都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主要区别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分封制是在奴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被封的诸侯在封国中有任免官吏、征税、建立军队的权力(封建社会也有朝代曾局部采用过分封的形式) 。分封制包含分裂割据因素,时间一长,不利国家统一。郡县制的郡守、县令皆由皇帝直接任免,必须执行中央政策、法令、代中央管理所辖地区的人民,收税征役。郡县制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4)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等基本观点,认识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必

8、要性和进步性。秦朝建立这一制度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秦政权建立在灭六国的基础上,把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以避免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中央,这有利于统一,也是巩固统一的需要。封建社会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来维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对于战国以前分封诸侯制是一个历史的大进步,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经过历代王朝的调整与补充,秦的中央集权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项主要的政治制度。4、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隋唐的官僚机构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隋朝官制在南北朝基础上加以改革,逐步形成中央以尚

9、书、内史、门下三省为中枢的行政制度,即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内史令和纳言。唐朝沿用隋三部六部制,并进一步完善,三省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三省六部制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尚书省形成于东汉,称尚书台;中书、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这二省起着分割限制尚书省权力的作用。三省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宰相,唐中期以后,他们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决定政策的权力也被剥夺。六部制度基本被以后各朝沿袭下来。唐朝三省宰相需共议军大事,由皇帝决定高政事堂,作为宰相联合议事的场所。政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太宗为避免宰相专权,增加了宰相的人数。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加强

10、中央集权:(1)原因目的:为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不再出现,为防止兵变的历史重演。根本上说是使北宋政权长期稳定下去。(2)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3)具体措施:A 军权: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朝中统兵大将的兵权,接着以同样的方法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还废除了原先设置的禁军最高指挥官殿前都点检点的职位,将禁军统领权分属于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个机构,号称“三衙” ,三衙之间互不统属,使兵权集中到皇帝手里。宋太祖还高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这样,三衙的统兵将领虽有领兵的权力,但无调兵权;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又不掌握军队,而

11、且将领与军队、军队与军队的驻屯地点经常调动,使之“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从而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B 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且不允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C 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此外,北宋统治者大量增加禁军数量并按照“守内虚外”的策略进行军事部署;发展隋唐来以来的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等。(4)作用和影响:A 积极方面:有效防止了武人跋扈,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和维护国家统一。用不流血的方法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分配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B 消极方面:权力过分集皇帝郡(郡守)县(县令)中央政府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12、地方机构用心 爱心 专心中和各级政府权力分散以及用高官厚禄的办法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必然会出现官僚机构膨胀,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官吏、军队数量急增,使官俸和军队支出日益膨胀,造成国家财政困难,造成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使北宋成为“积贫积弱”的朝代。财政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也助长了地方官吏对百姓的搜括榨取。兵将分离政策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下降。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1)措施:该时期(中国封建政权的后期) ,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了历代王朝统治经验和教训(宗室作乱、臣下篡权、宦官干政等)致力于皇权的加强和巩固。

13、削弱、分散大臣的权力:明初废相权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取代相权;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的最高政务机构,总辖军国政务,权限位六部和内阁之上,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军政大权,实现了绝对的君权。设立特务机构:明代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其核心就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为皇权专制制造出一层坚硬的外壳,以此来弥补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时期而带来的应变力的衰竭,体现了专制政权的腐朽性。实行文化专制:一是科举摧残。明清两代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二是思想控制。明代禁毁书院,魏忠贤制造“东林党人”大狱,这是文化专制的典型表现;清代大兴文

14、字狱,压制反清思想等。这一切的核心目的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专制的绝对权威。它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堵塞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三是明清两代的学校教育也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虽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积极作用,但它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日趋衰落。(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所谓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为封建国家的统治中心,总揽国家的最高权利。所谓中央集权,是指封建国家的中央对地主的统辖关系。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15、核心。(3)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适应封建自然经济的要求,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封建制度和维护国家的统一。B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严重地阻碍作用。但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有积极作用。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地方行政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县制和行省制,直至今天,还在沿用。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考点阐讲考点阐讲】 1、 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

16、继是继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是从马关条约同前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而马关条约割走台湾、澎湖列岛这些具有目的的大片领土给日本,并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南京条约赔款 2100 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总共赔款是 1800 万两白银,而马关条约赔款给日本达 2 亿两白银,加上赎辽费,这样的巨额赔款是空前的,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大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财政和经济。马关条约之前中国开放了十六个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新辟的 4 个通商口岸和内河航线,使用心 爱心 专心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最远处达西南重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前所未有的,帝国主义大肆向中国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新的侵略要求,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 2、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又一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