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50775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论述我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现道路的优势?对照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论述我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现道路的优势? 简单的来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 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 2、市场经济; 3、共同富裕; 4、中华文化; 5、民主政治。 复杂,看看即可:前苏联探索工业化道路失误原因的思考 摘 要: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丰富的理论 成果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 尤其是探索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这不仅对前 苏联

2、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值得我们认真总 结和思考。因此, 在我们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 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 来认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和国 家解体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在相当程度上与斯大林确立的苏联工业化道 路的模式有关。文章主要分析了前苏联工业化道路选择的过程及其争论, 这一 道路的弊端, 以及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关键词: 前苏联; 工业化道路; 选择; 失误; 原因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与 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 尤其是探索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这不仅对前苏

3、联甚 至是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严重而深刻的影响, 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和思考。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和国家解体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在相 当程度上与斯大林确立的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模式有关。因此, 在我们探索新型 工业化道路的今天, 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来认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具有强 烈的现实意义。 一、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前苏联探索工业化道路的任务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的 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以上。 要改变这一状况, 巩固政权和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在列宁看来, 就必须实 现工业化。列宁曾用一个公式表达了他的这一认

4、识: 共产主义= 苏维埃政权+ 电气化 1 电气化就是工业化。列宁把实现工业化形象地比喻为: 从农民的、庄 稼汉的、穷苦的马上, 跨到大机器的、工业的、电气化的马上。而要实现工业 化, 首要的前提便是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那么, 怎样解决资金问题呢?当时正 处于西方资本主 义世界围困中的苏俄, 不可能依赖外部资金的流入, 只能主要依靠国内解决。而 国内积累, 列宁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推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特别是依靠国家政权 的强制力量和行政手段向农民索取积累资金,恢复与发展大工业, 最终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一战略的推行很快就因为农业生产的 迅速萎缩和农民的激烈对抗而宣告失

5、败。经过国内战争与严重的经济破坏, 列宁开始意识到, 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不可能依靠某个行政命令和制定某项计划, 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在俄国这样 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民居多数的国家必须考虑农民的要求, 不能把农民当 成异己力量。他指出:从俄国整个革命和未来一切社会主义革命最本质、最根本 的问题来看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 就 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 1 ,“我们帮助农民, 因为这是我们保住政权所绝对 必需的。专政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盟, 使无产阶级能够保 持领导作用和国家政权”。 1 我们注意到, 列宁晚年著作中关于农民问题的论 述很多。农民问题实际上成为列宁晚年

6、关注的中心。据此, 在工业化道路问题 上, 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设想和原则: 确认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 是发展社 会生产力; 强调农村经 济的发展是苏俄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发展整个经济, 首先是发展农业”。 1 只有 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 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这是苏俄实现工业化的唯一出路。这实际上是统筹 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于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发展战略。应该说, 这 一思想不仅反映了俄国的实际国情, 为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指引了一个正 确的方向, 也为同样是以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 索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料。 列宁之后

7、, 在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中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一派以布哈林 为代表。布哈林认为: 工农业是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特别是在小农经济占优 势的俄国, 要实现工业化, 保持工业高速度发展的基础是农业, 是农民。要依靠 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增强农民的支付能力来发展工业。“工业要得到发展, 需要 农业取得成就; 反之, 农业要取得成就, 也需要工业得到发展。” 2 坚持必须力 求把国民经济各种基本成分尽可能正确地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发展重工业。他 主张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应当来源于国有化企业的利润、农民和私人资本的税 收, 尽可能吸收外来资本。关于工业化速度, 布哈林主张工业化应当有尽可能快 的发展速

8、度, 但是反对脱离现实的“超工业化”的高速度。应当说, 布哈林的工业 化道路理论与列宁的工业化道路探索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并在前者的基础上进 一步发展,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另一派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为代表。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 在苏俄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农占优势的国家, 国营经 济非常脆弱, 只有迅速实现工业化, 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过渡到社会主义。 而要实现工业化, 就必须依靠行政和经济的一切手段, 进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即把小生产作为“殖民地”和原始积累的源泉。他提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可以不 触动小资产阶级包括农民经济资源而自行发展的思想无疑是反动的小资产阶级 的空想。社会

9、主义国家在这里的任务不是从小资产阶级生产者那里拿得比资本 主义从他们那里拿得更少的东西, 而是拿得更多。” 3 他还提出, 为此需要实 行经济领域高度的国家垄断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这一主张遭到布哈林 的严厉批评, 他认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完全离开 了马克思主义, 歪曲了工农关系和工农业关系, 这样做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工业 和整个国民经济崩溃和破产。 在这场关于工业化道路的争论中, 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明显地支持了普列 奥布拉任斯基的主张。斯大林不仅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 而且重工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则主要依靠农民的贡税, 具体途径是“农民不仅向国

10、 家缴纳一般的税, 即直接税和间接税, 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高 而多付一些钱, 这是第一; 而在出卖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 这是第二”。 4 也就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 走高速度、高积累和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道路。由于在列宁之后苏内的权力斗争中, 斯大林战胜了其他对 手, 赢得了最高权力, 在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里, 这也就意味着斯大林 个人的意志最终成为了党的意志、国家的意志, 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思想最终 成为了前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事实上, 斯大林式工业化主张在实 施过程一开始就暴露出很多问题。1933 年 1 月, 斯大林宣布第 一个五年计划

11、提前完成。从他公布的统计数据看, 重工业完成计划数 108%。而 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很多项目没有完成计划, 农业生产大幅度滑坡, 导 致了 30 年代发生大饥荒, 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但斯大林并没有 因此而对其工业化道路理论进行检讨, 在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时, 反而更加强调 “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 计划 的核心是“重工业及其心脏机器制造业”, 资金则要靠“厉行节俭”和“需要有重 大的牺牲”, 而党的任务就是“督促”国家“向前奔弛”, 否则便是站在了“反革命的立 场”上了。 5 虽然运用了各种手段, 在从战前三个五年计划实行的情况看

12、, 以重 工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在量上有了提高, 但农业情况十分糟糕, 粮食、肉类、奶 人均占有量甚至大大低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战争的爆发使前苏联工业化进程 中断。战后, 前苏联继续实行这一工业化发展战略直至国家解体。 二、前苏联工业化道路探索失误的 原因在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理论及实践的评价中, 比较一致 的看法就是给予肯定。一是认为苏联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是当时形 势下的唯一正确的选择。的确, 在前苏联工业化战 略实施的初期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以牺牲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 以牺牲 人民群众的暂时利益为代价,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巩固政权和保护国家安全的需 要, 且对于

13、经济落后, 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而 言, 往往在工业化初期也很难避免, 但事实上, 在二战结束后, 前苏联继续推行 这一战略已经失去了这一前提及这一合理性。二是认为其工业化的成就是巨大 的, 比较成功。即使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 从赫鲁晓夫直到戈尔巴乔 夫也一直对斯大林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赫鲁晓夫认为, 斯大林时期由于“始终不渝地坚决贯彻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列宁主义路 线”, 遵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总路线”, 在“很短的时期内就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 貌”, 并“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 使苏联“变成为强大的工业集体农业 的强国”和“坚如磐石的社会主义堡垒”。 6

14、 直至苏联解体前, 戈尔巴乔夫仍然认 为, 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 发展战略, 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 它把群众的革命热 情当做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 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7 但事实上, 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理论实行的结 果是, 造成了前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严重畸形。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从社会总产值的结构来看, 前苏联农轻重三者的比例关系为226, 其中重工业过重(80%又与军工业有关) 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15、从政治角度看, 由于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 农业和轻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 特别是对农 民利益的长期漠视和侵害, 严重破坏了工农关系, 动 摇了国家的政治基础, 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和社会主义事业失败。其中的教训 是十分惨痛的。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尽管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得不到纠正, 其 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化道路战略的 影响十分明显。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主张和斯大林的工业化主张是基本一致的。 这实际上也是俄国传统发展模式的一种历史传承的结果。俄国的传统发展模式 是由彼得一世改革奠定的。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就是扩军备战, 目的是使俄国

16、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经济发展战略: 以增强国家的军事 实力为目标, 全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此相关的其他工矿业; 发展所需资金主要依 赖内部积累, 特别是通过对农民和农奴的极其残酷的剥削, 以牺牲农业和榨取农 民为代价; 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强化中央集权制。彼得一世改革的结果, 不仅使俄国很快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而且为俄罗斯式的工业发展类型和道路奠 定了基础。彼得一世以后的历代沙皇莫不以此为治国方略, 其经济发展战略都 是围绕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为中心, 以对外侵略扩张为目的。这已成为俄国历 史传统的独特组成部分。斯大林认为, 彼得大帝提高地主阶级地位, 帮助新兴商 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剥削农奴来进行的, 同时又认 为,“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 就狂热地建 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 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4 斯大林的工业化道路理论不过是对这一历史传统的延续而已。而斯大林之后 的苏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