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50770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收稿日期:2007-03-02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99) ;河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06GJYJ-A01) 作者简介:李瑞芳(1971-) ,女,河南南乐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李瑞芳(河南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摘 要: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改革及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阐述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 培养过程 评价机制Thought on Cultivation Pattern of Persons Majoring

2、 in BiologyLi Ruifang(Bioengineering School, Henan Industry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1, Henan)Abstract: It analyzes cultivation pattern of persons majoring in biology from aims, curriculum structure, teaching reform and assessment system.Key words: bioengineering major; cultivation aims; cultivatio

3、n standard; cultivation process; assessment system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现代化信息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121 世纪,高等教育出现国际化、功能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学科交叉综合化的总体发展趋势。这些变化,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显得非常必要。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2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大学组织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

4、式。但对一个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粗略探讨。1 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面对生命科学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迅速发展,以及它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未来,从现在做起,培养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培养促进个性自由发挥,能力可持续发展,以及心灵世界完善的人才,此乃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终极价值取向。可见,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如下特点:(1)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为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

5、究的初步训练,能够向多方面发展;(4)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创业精神,不仅具有探索精神,而且渴望解决问题,不仅具有清晰的思维,而且善于表达和交流;(5)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基于上述要求,21 世纪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在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32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结构2为实现教学目标,要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借鉴西南联大的经验,生物技术专业应采用文理渗透、重视基础、内容新颖的课程结构。西南联大的课程结构由共同必修课、本系必修课、选修课组成,有些院系还办有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讨论班。共同必修课(

6、同时也是基础课)的结构体现了文理渗透的特色,理学院和工学院的学生必须选习一门社会科学和两门非本系的自然科学课。各院系的专业必修课突出了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工学院各系的专业性质虽然应用性很强,但一至三年级开设的课程绝大部分为基础课,工学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基本概念的讲解与基础知识的讲授。西南联大的上述做法对奠定学生厚实的科学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综合适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普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借鉴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对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结合我国相关高校的教学改革经验,我们认为,应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修课计划进行系统的思考,进一步完善“平台+模块”的课程

7、体系。基础课组成基础课模块,将专业课分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拓展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组成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拓展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组成专业模块课程。强化基础平台课程以适应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是前两年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后两年加强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修习时间上,根据难易程度和相应工具模块课程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几门主干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使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平台课程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

8、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原则;“模块课程”是为了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修读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如下表所示。3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修读计划课程设置方案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名称开设时间普通物理学第 3 学期 无机与分析化学第 1 学期 有机化学第 2 学期 普通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第 1 学期 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第 2 学期基础课模块基础课高等数学 C第 1 学期 生物化学第 3 学期 微生物学第 3 学期 遗传学第 5 学期 分子生物学第 5 学期 细胞生物学第 6 学期 基因工程不早于分子生物学酶工程第 6 学期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

9、业必修课细胞工程不早于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实验第 1 学期 生理学实验第 2 学期 生物化学实验第 3 学期 微生物学实验第 3 学期 遗传学实验第 5 学期 分子生物学实验第 5 学期基础平台课程基本技能模块专业必修课细胞生物学实验第 6 学期 食品生物技术第 6 学期 粮油储藏学第 7 学期 储藏物害虫与防治第 7 学期 食品保藏学第 6 学期 氨基酸工艺学第 7 学期 有机酸工艺学第 7 学期分组限选课(食品生物技术方向)酿酒工艺学第 7 学期 生物制药工艺学第 7 学期 药学基础第 6 学期 生物信息学第 6 学期 生物反应器原理与技术第 7 学期 新药研究开发原理与法规概论第 7 学

10、期专业方向模块分组限选课(生物技术制药方向)药理学第 6 学期 生态学第 7 学期 生物物理学第 5 学期 免疫学第 6 学期 微生物工程第 7 学期 蛋白质工程第 6 学期 发酵工程第 7 学期 生物伦理学第 7 学期 科技写作第 5 学期 生物文献检索第 4 学期 仪器分析第 6 学期 生物统计学第 4 学期 生物技术专业英语第 6 学期专业方向拓展模块专业任意选修课生物技术下游技术第 7 学期 专业实习第 7 学期专业模块课程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教学及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第 8 学期43 深化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除优化课程体系外,还要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特别是要有好的

11、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严格的教学制度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借鉴西南联大经验为了实施通才教育,可实行以学年学分制为主体的教学制度。为配合学分制,我们安排了大量选修课,4 年内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为 50:86,学生选课不受院系限制。西南联大的这些制度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的现实,有利于优秀学生的成长。提倡灵活自由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严格的教学制度结合,保障合理的不自由,限制不合理的自由。因此,我们应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加选课灵活度,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自由民主创新的学术文化。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与学术风气密不可分的。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相伴有自由、民主、创新的学

12、术文化。这里所谓的自由并不是错综复杂和散漫紊乱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有组织的、负责的、尊重个性和学术独立的自由4。丰富的学术文化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3)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必然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产、学、研合作教育,普遍建立与工业界相互联系的实践。鼓励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深入到企业、公司实践学习,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鼓励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5(4)国际化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教育,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国际学术研讨会、跨国合作研究等开展合作交流;加强学生

13、间的国际交流,互派学生留学;加强各种跨国合作项目和教育援助。专业建设过程中可着力创建全球化大学,吸纳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教学科研中注入更多国际化内容,与国际大学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通过教育国际化改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通过国际交流,提高学生的全球性意识和国际化观念,使他们不仅擅长于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且能定义未来专业实践的变化性质,具有学科交叉的优势,广阔的国际知识、经历及战略思考能力。4 教学评价机制当前高校最主要的人才评价机制就是学业成绩,其他评价机制都比较笼统。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人才评价应更多重视对教育产出的评价、学生学习产出的评价、专业办学宗旨的实现程

14、度。为科学评价教学质量,需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可采用专家评教、教学管理人员评教、督导评教、学生评教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评估。借用人单位、实习单位对毕业生、实习生的评价,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评估等。但公正的评价需要中介机构(如报纸、网站、组织等)制订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并组织实施,把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放在评估鉴定的突出位置。当然,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应该说是很好的,但是,我们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尽快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评估与质量鉴定制度,构建多元化质量评价体

15、系,更多地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产出效益的提高及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充分考虑教育在学生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其学业和个性的发展程度等。 (2)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树立教育质量的全程性管理理念,要以大学自主为基点,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以全员参与为形式,根据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价、反馈改进的程序原则,实施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监控教育管理过程,定期开展自我评估活动,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控制管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3)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要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5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可采取实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差异性评价及各类专向评价法等。参考文献:15 虞丽娟. 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及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11):6569.2 政群.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机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6569.3 金佩华,楼程富.研究性大学本科人才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 (5):3134.4 李豪硕.西南联合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J.机械工业高等研究,2000, (3):6569.责任编辑:郭长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