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县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50767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环县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环县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环县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环县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环县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环县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及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环县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及对策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论文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论文题 目:对环县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专业班级: 2009 级公管班 学 号: 2009133028 姓 名: 鲁德渊 日 期: 2011年 8 月 11 日 对环县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对环县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及对策研究及对策研究人文学院人文学院 0909 公管公管 鲁德渊鲁德渊 摘要:摘要:八月,骄阳似火;八月,梦想飞翔。在全国大学生喜迎大运的热烈气氛中,在炎炎的烈日下,作为甘肃农业大学一份子的我,为了完成学校所布置的暑期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了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增长自身的能力与不断地丰富自身的阅历,

2、同时更为了能够体现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于是在经过了缜密的思考,精心的选题和认真的调查。从当前情况看,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正是基于这一点,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应当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所以,对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调查,分析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与制约因素,进而找到更加科学和行之有效的转移对策,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 关键词:关键词:山城乡山城乡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农业 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正文:正文: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3、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可以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果。(一)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后,其劳动边际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能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调查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产生巨大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非常显著。可以肯定,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经济发展中,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得到一定程度的转移,必定在山城乡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业绩中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为了确保今后山城乡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们还应当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4、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民均可利用农业资源条件得到改善,使得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之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会得到提高。从山城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大部分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被用于农业追加投资。当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以后,农民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可用于农业投资的收入迅速增加,农业的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根据调查,山城乡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采取“民工潮”的流动形式转移,外出就业劳动力与农户家庭经济联系紧密,大量向家里寄钱的情况下,不仅外出就业的民工个人收入得到了提高,而且留在农业中的家庭其

5、他成员的收入也有了提高。(三)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可以导致就业竞争加剧、降低非农业的工资支出水平,使得原有非农业部分的工人创造的产出中,工资支出下降,利润份额相应上升。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会为非农业创造出一块新增利润。非农业利润的增加,将大大增强非农业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的步伐。二、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二、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并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它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要受到多方面因索的制约。(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中出现剩余

6、劳动力并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转移,直接决定于社会经济达到了什么样的历史水平,从而是否要求社会劳动力就业结构到达一个相应的高度。调查结果显示,山城乡要实现减少农业劳动力、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中就业的目标,就必须努力促进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二)土地资源状况。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劳动资料,土地尤其是耕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农业对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土地资源的状况包括土地资源的总量、质量与流动性。总量的增加有利于人地关系的缓和,土地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农业比较收益的提高,能减少农业对剩余劳动力的推力。此外,土地使用权是否具有流动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土地使用权

7、能够自由流动,农业劳动力才能向非农业部门自由流动,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也才能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提高农业收入。(三)农民人力资本状况。根据走访统计的结果来看,山城乡的农村劳动者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只凭着传统的简单经验去耕作土地,而现代的许多非农业部门对劳动者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农村中广大的剩余劳动力要形成新的工作能力,完成在非农业部门的就业,就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人力资本投资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专项的就业培训、卫生保健和医疗保险,同时还包括让劳动者知晓各种就业的信息、熟悉新就业环境等。因此,人力资本投资还应当重视一般意义上的人口质量投资,在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上加大投入,提高人口素质潜能的存量水

8、平,让其形成将来能够适应不同行业培训的基础,适应将来行业转化的需要。(四)户籍管理制度和交通状况。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本质上是与市场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基本要求相违背的,它阻碍着人口的流动与迁移,限制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部门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大量的隔离措施依然存在,如医疗、子女入学入托等。城市对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采取“经济吸纳”和“社会拒入”的双重矛盾态度。它导致了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化与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山城乡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交通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

9、山城乡农业突出的季节性特征和中国严格的城乡隔离户籍制度,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相当部分是季节型的和兼业型的,劳动者需要经常地往返于农村家庭和非农业就业地点之间。甚至许多常年型转移的劳动力,由于没有完成相应的居住迁移,也是经常长距离流动。因此,如果交通困难,交通费用过高,必然会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导致一部分收益的损失,使一批原本可以实现转移的就业机会白白浪费掉。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制约因素的各个方面,山城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问题。山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也就依赖于这些问题的解

10、决。(一)对山城乡农业实施重点保护政策。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搞风险能力很差。如果缺乏保护,农业将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造成农业的停滞。这不仅会导致农业比较收益的下降,产生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会由于农产品商品化率停滞不前,农业无法为更多的非农业人口提供足够的农产品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无法完成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水平,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对规模,而且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为工业化的加速进行创造有利条件,推进整体经济水平和整体就业结构的高度化。目前,农业产业化被证明是一条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当从资金、政策、组织上对其给予大力支持。(二)完善山

11、城乡乡镇企业产权结构和空间布局。乡镇企业历来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但近几年来,由于山城乡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激烈竞争和自身治理结构的缺陷,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着经营困难的局面。客观地说,乡镇企业技术上相对落后,资金、人才实力不敌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产权结构不尽合理,受乡镇政府干预过多。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纷纷加快资本深化、产品升级的形势下,乡镇企业应尽快建立起现代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强化自身机制灵活的优势。同时,除了少数有实力的乡镇企业之外,大部分乡镇企业应当选准自身定位,利用自身接近农村、劳动力资源低廉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能结合本地资源特点、与农业联系紧密的产

12、业,通过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的水平分工、垂直分工避免正面交锋。另一方面,针对当前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应当以国家大力发展中小城镇为契机,推动山城乡乡镇企业向中心城镇适当集中。这不仅可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而且可以发挥其积聚效应,形成规模效益,通过外部经济降低各项成本,通过企业的集中聚积人气,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实现劳动者就业转移。(三)加强山城乡农村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大量的调查表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收入较高,提高速度也快。他们由于能够胜任非农部门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劳动力转移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构成了已转移的劳动力的主体。相关资料显示,90

13、 年代末,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已达到 13.5 年,而同期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程度只有 9.3 年,有半数以上的文化程度在初中水平以下。这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实现山城乡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进程的障碍。这些都说明了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必要性。(四)改进户籍制度与交通状况。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许多进城农民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无法获得真实的城市市民身份,成为一群“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城市“边际人”,这种脱节的现象大大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为此,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以户籍管理为主的制度向以口籍管理为主制度过渡,最终以口籍管理代替

14、户籍管理,或寓户籍管理于口籍管理之中;从而由以往先批准后迁移的制度,向先流动后批准可否移民的制度改革,满足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动要求,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形式上具有以流动式转移为主、迁徙式转移为辅的特征,这种转移的一个必然现象就是劳动力两地往返频繁。现实中,山城乡农民的就业转移也确实造成了运输的紧张,对交通状况的改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尤其是提高公路运力和县乡之间的公路运输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特殊的经济社会政策决定的。中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部分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