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并论哲学的“用’-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248663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并论哲学的“用’-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并论哲学的“用’-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并论哲学的“用’-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并论哲学的“用’-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并论哲学的“用’-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并论哲学的“用’-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并论哲学的“用’-论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并论哲学的“用 - 论文 关键字:事物 来说 哲学 需要 人类 哲学家 有用 无用 内容提要:本文首次集中探讨了在很大程度上是“日用而不知,习焉而不察”的“用” , 使“用”进入到了哲学的系统反思之中。仿佛是自明性的“用” ,实际上并不那么“自明” ; 看似简单的“用” ,却包含着复杂的意理结构。 “有用”和“无用”的界限是非常相对的。 “用”的性质只有在事物的关联中才能显示出来,撇开事物之间的关联,无所谓有用和无 用。对于人类来说, “用”既是“合意”和“适意” ,也是“依赖”和“依靠” ;“用”是为 了满足种种被“限制”的我们而被我们意识到并进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之存

2、在。从根本 上说,哲学是各种自成体系的“以偏概全”的“偏见” 。不确定性,恰恰是哲学知识的特性, 它并不导致哲学的不幸。人们往往从实用性的立场指摘哲学无用,但这种指摘与哲学无关, 哲学正是要在实用之外来显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一 “用”如何而在、如何与人相对而在 在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我们漫不经心、熟视无睹的事物,这令人想起 “习焉而不察,日用而不知”这句格言所揭示的真理。现在我们郑重其事地要谈论的“用” , 就属于我们经常打交道而没有仔细去深究的事物之一。它也许太普通、太常见、太简单, 以至于当我们真要去追问它的时侯,我们甚至有举轻若重或小题大做之感。但看似简单的 “用” ,并

3、不像我们想当然认为的那样简单。哲学一直在问思“善”和“价值” ,如果把“善”和“价值”看成是与“真”和“美”相对 的一类事物的总称,那么“用”的问题,可以归属到“善”和“价值”的范围之内;如果 把“善”和“价值”分别作为具体的概念来处理,那么“用”则可以说是与它们并列的同 一类中相近而又不同的概念。不管如何,在哲学中, “用”还没有被慎重其事地追问过。这 难道是哲学的疏忽大意吗?也许有人认为,哲学不值得去过问太日常的东西,以免失去高 雅和华贵的尊荣。但是,正如金岳霖所指出的那样:“哲理之为哲理不一定要靠大题目, 就是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概念也可以有很精深的分析,而此精深的分析也就是哲学。 ”1

4、我 们不能担保能够对“用”作出精深的分析,我们的愿望首先是要让“用”进入到哲学的问 思之中,尽量让它如其所是地展现出来。问思“用” ,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问“用是什么?”但我们不必马上去界定它。让我们从 两个通俗的例子谈起。一个例子是,据说,法拉第(ih ael Faraday)有一次做电磁感应试 验,做完之后,有一位妇人马上就问他:“这有什么用?”法拉第的回答是:“刚生下来 的孩子有什么用?”另一个例子是,一次惠施对庄子说:“你讲的话无用” 。庄子回答说: “知道无用就可以向你谈用了。地够广大了,人行走所用的不过是一脚之地。如果把一脚 之外的地方向下挖掘成深渊,原来的一脚之地还有用吗?”惠施

5、说:“无用。 ”庄子得出结 论说:“既然如此,无用也有用。 ”2 在这两个例子中,第一个例子非常通俗,第二个例子 则不那么通俗。不管如何,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两点共同性的东西。第一,这 两个例子都涉及到了“用”的概念,并且都是从“用”的角度和立场去提出问题。第二, 这两个例子所谈到的“用” ,涉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用”的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有用” (useful)和“无用” (useless) 。从“用”的角度和立场提出疑问和要求,对于具有自觉意识的人类来说,是很自然的。它 不是人类的一种偶然性意识和举动,而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与这种方式具 有相对性的人类观察和对待对

6、象的另一种常见方式,是追问对象的“然”和“所以然” 、 “迹”和“所以迹” ,即一般所说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兴趣。而问“对象”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则是一种追求善和价值的兴趣。这来自于“用”在人类生活和存在中的不可缺乏性。 无论人们对“用”采取诸如轻重缓急等何种态度, “用”都是人必须与之照面并参与到他们 生活中的存在。可以这样说, “用”对于人类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可 能性之一。只要看看人类的“厚生利用”和围绕此而不懈寻找有效工具和技术手段的努力 在人类文明过程中占居了多么大的比重,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在日常语言和生活中,人们对于经常使用的“有用”和“无用” ,似乎具有一种不言而

7、喻的 “自明性” 。因此,一般是不会去寻问所说的“有用”和“无用”是什么意谓,而是直接回 答人们所提出的是“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否则,人们肯定会感到奇怪,甚至会怀 疑寻问者是否缺乏基本的常识。的确,从一定意义上说, “有用”和“无用”具有一种无需 寻问的“自明性” 。但是,一旦真正追问起来, “有用”和“无用”就不像人们自以为是的 那样“自明” 。3“有用”和“无用”的说法,是总体性的“用”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存在者之间中所产 生出的一种相对性关系。这样,看上去很分明的“有用”和“无用” ,却有着随着条件和需 要而发生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金子不仅是富贵的象征,而且

8、 被认为是很有用的;但是,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块沉甸甸的金子可能还不如一怀清水 有用。在莫尔(Thas re )的乌托邦中,平常被视为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珍贵之物,不 仅都变成了无用的废物,而且变成了惩罚和耻辱的象征。一种存在物,对于嗜好者来说, 不仅有用而且非常有用,但对于没有嗜好的人来说,它就无用甚至非常无用。可以说,似 乎是确定性的有用和无用不仅随着时空而变,而且也随着人们的立场和需要而变。对于柏 拉图(Platn)来说, “有用”就是“尺度”和“适度” ,如他说:“连猪都知道,任何与身 体有关的事都需要个尺度。 ”所谓“有用” ,便是“适度” , “过量”或“不足”都不算“有 用” 。

9、贪婪地没有节制地占有一种事物,就会成为那种事物的牺牲品,就像“人为物役” 、 “人为物殉、 “人为财死”等说法所指出的那样,被认为是极其有用的东西,反而又成了极 其有害的东西。这一点后面还将谈到。庄子对“有用”和“无用”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把握相当透彻。这不是夸张。让我们再回 到开头所提到的例子。被庄子讥之为“以坚白鸣”的惠施,其所说的“无用”是具有确定 性的常识意义上的“无用” ,这种“无用”及其与之相应的“有用”是人们的日常意识。按 照这种日常意识, “有用”就是“有用” , “无用”就是“无用” 。人们看不到“有用”中的 “无用”和“无用”中的“有用” 。但是,庄子超出了这种日常意识的限制

10、,他在存在物的 关系中发现了“无用之用” ,发现了看似“无用”的东西和事物也“有用” ,而“有用”的 东西和事物则依赖于“无用”的东西和事物。庄子知北游中有一个说法:“是用之者, 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4 这个说法,照成玄英的疏 解是:大司马“所以至老而长得其捶钩之用者,假赖于不用心视察它物故也。夫假不用为 用,尚得终年,况乎体道圣人,无用无不用,故能成大用,万物资禀,不亦宜乎?”可以 这样说,凭借无用的东西,就可以成就有用;而无所不用的东西如“道” ,则万物皆所凭借。 这正合庄子“无用之用”的旨趣。一般认为,只有“实”的东西才有利、有用,而“虚” 的东西就没有

11、利、没有用。但是,老子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强调不仅有实 有体的“充实”有利有用,而且无实无体的“虚空”也有利有用。庄子多次用“树木”之 “有材”和“无材”谈论“有用”之“无用”和“无用”之“有用” 。对于需要木材和加工 木材的木匠来说,质地良好和合乎绳墨的树木才算“有用” ,否则不管它多么巨大,它也是 无用之树(“散木” ) 。但是,对于树木自身来说, “无材便是德” , “无材”对自己是最有用的(“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 。正是由于“无材” ,自己才能够不被砍伐而丧失其生命。 而那些“有用”之树林, “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

12、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 此大也邪?”5 据此,对人有用途的“有用”之材,对树木自身来说则无用,不惟无用反 而还会为自己招致祸害。庄子得出结论说:“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 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 ”6 为某一时空所限,人们就 容易认为这一个时空之下的“有用”在其它时空之下也“有用” 。为个人需要所限,人们就 容易相信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对别人也是有用。但是,庄子发现同一事物因其时空不同,因 其不同存在者的需要不同, “有用”会转变为“无用” , “无用”也会转变为“有用” 。对宋 人非常有用的“章甫” ,

13、对于“断发文身”的越人来说则“无所用之” 。在齐物论中, 庄子通过对人类与其它生物不同需要所作的比较,实际上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之下的“正 处” 、 “正味”和“正色” ,这同时也说明,对人类非常“有用”的东西,对其它的存在者来 说可能就“无用” ;对其它存在者“有用”的东西,对于人类可能就“无用” 。7 因其自身 的眼界和理解力不同,同一类事物和东西,在不同的人手中,不仅会有“无用”和“有用” 之别,而且也会有“小用”和“大用”之异。根据庄子所举的例子,宋人保持手不被冻裂 的药方,世世代代只是用来漂洗棉絮,但到了吴人手中,它则成了取得战争胜利和获得封 地的最有效武器。对惠施来说,他所拥有的大葫

14、芦和大树都一无所用,但对于庄子来说, 它们都极其有用,只是惠子“拙于用大” 。庄子教导惠施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 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 乡, 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所害,无所可用,安 所困苦哉!”8 让我们总结一下,庄子深刻地领悟到了“有用”和“无用”的不确定性和 相对性。庄子并不认为只有“无用”的东西和事物才“有用” ,而“有用”的东西和事物就 “无用” ;他也不是只注重普通所说的“无用”而轻视普通所说的“有用” 。庄子识见的高 明之处在于,他突破了人们在“有用”和“无用”关系上的固定性意识,他

15、不把“无用” 和“有用”看成是确定的不变之物,他在“无用”中发现了“有用” ,发现了“无用之用” 和“无用之大用” ;他在“有用”之中不仅看到了“无用” ,而且还看到了“有害” 。显然,即使被认为是“最有用”的东西,也仍然是有限之用,而不是无所不用。也许人们 相信上帝全知全能,相信神通广大的金钱万能(如钱神论所描述的“钱” ) ,或者相信 至高无上的权力万能,但这都是被崇拜的结果,并非这些存在真的就无所不能、无所不用。 它们的有用性诚然很大,但照样是有限的和相对的,正如列子?天瑞篇所说:“天地无 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同理,即使被认为是最无用的东西,也仍然是有限的无 用,而不是一无

16、所用。如二氧化碳,对人和动物无用,甚至有害,但对绿色植物却非常有 用。令人讨厌不已的苍蝇,看来也并非完全无用。人们从苍蝇身处最肮脏之地而又不受病 毒和细菌的感染得到了灵感,相信从它身上能够提取出帮助人类增强抵抗力的有益物质。 如果我们不是被狭隘和固定性立场所限,有用和无用就会向我们显示出多重性的意义。简 言之,从万物无全用来说,万物皆无用,天下无有用之物;从万物各有其用来说,万物皆 有用,天下无无用之物。这也许是玄谈,但我们想强调的是,不能在固定的意义上来看待 “有用”和“无用” ;不能再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完全“有用” ,而“无用”就是完全 “无用” 。在最常见的“有用”和“无用”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用”的复杂性。至此,我们还没有接触到“用”的性质。我们也许会说, “有用”就是有益、有效、有价值、 有利等,而作为“有用”否定者的“无用” ,就是无益、无效、无价值、无利等。这样说, 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已经够了,但对哲学上的问思来说就不够了。严格而言,有益、有效、有价值和有利或相反的无益、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