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48032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及解决方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新世纪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途径新世纪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途径【摘要摘要】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决定性作用。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达不到实效。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词】学校 德育工作 问题 途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

2、,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反思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对于进一步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愈义。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部分领导干部、教师对新世纪新阶段德育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依然存在,有个别教师认为学生德育工作又虚又空,是搞形式的

3、,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现实社会一些消极东西对学生的影响,认为德育作用有限,或无能为力,缺乏对德育工作的研讨,对德育规律的认识欠缺,还有追求表面化、任务化的倾向严重,出现问题大多实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方法急于应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对德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落到实处,表现在有的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不够健全,学校德育的队伍建设缺乏有力的保证。德育工作队伍存在思想不称、数额不足、素质不高、后继无人的问题。德育工作经费不足,设施陈旧,与社会上一些现代化手段给青少年以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影响相比,德育显得尤为薄弱,德育手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德育

4、实效性。有的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适应新情况的有效机制,缺乏规范的制度、激励政策与评估体系。由于制度不健全,教育方针和原则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缺乏保证,教育工作不能正常运行,存在随意性,缺乏整体效益,甚至彼此脱节。由于缺乏激励政策与评估体系,有的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动力和约束机制等。(二)德育课程功能定位上倾向学科化(二)德育课程功能定位上倾向学科化作为专门进行品德教育的学科课程,它应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德育课程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指导。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第 2 页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青少年儿童。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

5、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性质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青少年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它不是行为规范、历史、地理等各种知识的简单相加,不是一个知识“拼盘” ,而是一种“化合物” ,一种“合金” 。因此品德教学不只是思想的问题,而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躯体“全部沉浸”的过程,是生命整体投入的过程。德育课程的根本宗旨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具体目标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性的自觉,它使人成为人)。品德培养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他们多少道理,使他们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正

6、确观念以及思考问题的正确取向。因此,不能把德育课程看作是完全的学科课程,认为像数理化那样给学生传授并掌握具体的知识就实现了教学任务。考了高分就达到教学目的了,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传授具体的德育知识、原理并死记硬背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基于德育课程的性质、功能与宗旨,有必要转变观念,扭转在德育课程性质的功能定位上的学科化倾向。(三)德育工作倾向课程化(三)德育工作倾向课程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本课程是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和功能,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在传统的做法中,我们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而德育的考核

7、也重在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这种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的目标。长此以往,在某些学生的意识里,道德似乎仅仅成为了一门知识,靠死记硬背便可以得到高分数。而实际的道德行为与他们的道德认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德育工作必须要在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导性上下工夫,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载体。(四)德育目标倾向工具化和功利化(四)德育目标倾向工具化和功利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的总体表现是把德育当作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的工具,制定急功近利的目标,重视

8、德育的工具作用,而忽视了育人的本质要求。工具化主要是从工具主义立场出发,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知识灌输,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无法实现真正的育人功能。工具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德育当作政治工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违背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一些学校甚至习惯以政治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德育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把个人的道德品质与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第 3 页德品质的好坏当作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使一

9、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功利化主要是学校德育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把德育变成了考试、分数、文凭等功利性的东西,丧失了其应有的本性。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许多学生的思想追求和道德品行产生了很深的负面影响,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正是工具化与功利化的德育,导致学校德育过分强调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忽视多样化、人性化、人文化;强调外在价值(社会价值) ,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 ;强调短期效果,忽视长期效应。总之,德育工作存在的一些做法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有些内容和方式并不真正贴近学生。应由以前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

10、响的教育客体的“注入” ,转到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内化” 。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效果如何,最后衡量的标准应看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化程度及其行为表现。二、解决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途径二、解决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途径学校德育问题的根源在于脱离了现实生活,忽视了品德养成的本质。因此,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不是要取消知识德育,而是要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做到知行合一(一)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要在以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把知识付诸行动,以行动为关键,把学习做人的知识和学习做人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考虑情、意等因素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做到知、情、意、行

11、的有机统一。一是教学生学会道德知识。只有学习道德知识,打好知识基础,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及其意义,初步形成道德观念、理想信念和评价能力。二是教学生学会道德调节。要加强案例教学,设置道德情景,指导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进行有效判断,激发内心体验,有效地调节道德情感。三是教学生学会道德控制。要在进行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思想,形成坚强的意志,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打下坚实的精神力量基础。四是教学生学会道德行动。要十分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和考核,掌握学生在自己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所做出的反映,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生活道路。在整个德育过程

12、中,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把握知、情、意、行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以及相互转化作用;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在严格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促进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二)(二) 净化德育环境净化德育环境第 4 页为了提高德育实效,必须净化德育坏境。一是要净化校园环境。学校全体教师都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德育教学的最好方法是教师有道德地对待学生,有道德地进行教学,有道德地进行管理,有道德地进行服务。任课教师要把德育工作带到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中去,平等对待学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关心学生,

13、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教师要把德育工作融入到管理工作中,要在平等、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管理学生,把严格制度管理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教师要在服务工作中体现一种关心精神,要把自己当作教师而不是一般服务场所的服务员,要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体现服务道德,在服务中关心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服务育人。只有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品德。二是要净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如果有太多的负面因素,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则难以取得效果,甚至还不如不回归生活世界。因此,社会各方面要齐抓共

14、管,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政府在净化社会环境中应当承担首要责任,要把加强对网络、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作为净化社会环境的重点,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依法从严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场所和设施,从严管理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娱乐场所,加强建设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文化设施,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三) 加强体验内化加强体验内化没有生活体验,道德知识很难内化为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内化是学生对一定社会道德的认同、筛选与接纳,变为自己的观点、信念,纳入自己道德品质结构之中,成为支配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学校德育要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摆脱空洞的理论

15、说教,把知识德育和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体验内化。一方面,要加强生活体验。生活体验特别是校外的生活体验,是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生活是道德规范的起点,是道德践行的土壤。要改变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的现状,就应该让学校德育从空洞说教回归社会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即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要创造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条件,构建富有道德价值的生活目标,通过校外的生活体验把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体验教育。体验是个体的自身经验,即个体对事物直截了当的整体性领悟,在个体亲历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瞬间性觉察,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参与。体验

16、教育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活动,教育者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体验敏感度而使受教育者能够产生类似的情感匹配,从而实现“人的理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体验教育是建立在学生自身体验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知识。体验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是道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意识最强的一种形式,也是最直接、最直观的道德教育形第 5 页式。通过加强生活体验和体验教育,学校德育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的教育领域。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时代性,掌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把德育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促进中华民族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考文献:【1】 赵祥麟.杜威教育名篇 M. 王承绪编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金林详.张雪蓉编注.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 姚文忠.学校诊断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