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难题集锦(附详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36997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难题集锦(附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物理难题集锦(附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物理难题集锦(附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物理难题集锦(附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物理难题集锦(附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难题集锦(附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难题集锦(附详解)(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例2 2】如图所示,将一个长方体的重物甲挂在杠杆的如图所示,将一个长方体的重物甲挂在杠杆的 左端左端A A点,一个人在杠杆支点右侧的点,一个人在杠杆支点右侧的B B点通过滑环对杠点通过滑环对杠 杆施加了竖直向下的力杆施加了竖直向下的力F F1 1,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 已知已知OAOA:OBOB=4=4:1 1,F F1 1的大小为的大小为100N100N。在重物下端加。在重物下端加 挂另一重物乙,仍然在挂另一重物乙,仍然在B B点通过滑环对杠杆施加竖直向点通过滑环对杠杆施加竖直向 下的力,大小为下的力,大小为F F2 2。当滑环向右移到。当滑环向右移到C C点,此

2、时通过滑点,此时通过滑 环对杠杆施加竖直向下的力为环对杠杆施加竖直向下的力为F F3 3,F F2 2和和F F3 3均能使杠杆均能使杠杆 在水平位置平衡。已知在水平位置平衡。已知F F2 2- -F F3 3=80N=80N,且,且BCBC:OBOB=1=1:2 2 。求:。求: (1 1)重物甲的重力;)重物甲的重力; (2 2)重物乙的重力。)重物乙的重力。B CA O甲【变式3】如图所示,质量为70kg的工人站在 水平地面上,用带有货箱的滑轮组把货物运到 高处。第一次运送货物时,放入货箱的货物质 量为160kg,人用力F1匀速拉绳,货箱以 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地面对工人的支持力

3、 为N1。第二次运送货物时,放入货箱的货物质 量为120kg,工人用力F2匀速拉绳,货箱以 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地面对工人的支持力 为N2,N1与N2之比为15:19。 (不计绳重及滑轮摩擦,g取10N/kg) 求: F1:F2货 箱ABDCEOF 图为液压汽车起重机从水中打捞重物的示意图。A是动 滑轮,B是定滑轮,C是卷扬机,D是油缸,E是柱塞。 作用在动滑轮上共三股钢丝绳,卷扬机转动使钢丝绳带 动动滑轮上升提取重物,被打捞的重物体积V0.5m3 。若在本次打捞前起重机对地面的压强p12.0107Pa ,当物体在水中匀速上升时起重机对地面的压强p2 2.375107Pa,物体完全出水

4、后起重机对地面的压强p3 2.5107Pa。假设起重时柱塞沿竖直方向,物体出水 前、后柱塞对吊臂的支撑力分别为N1和N2,N1与N2之 比为19:24。重物出水后上升的速度v0.45m/s。吊 臂、定滑轮、钢丝绳的重以及轮与绳的摩擦不计。(g 取10N/kg)求: (1)被打捞物体的重力G。 (2)被打捞的物体浸没在水中上升时, 滑轮组AB的机械效率。 (3)重物出水后,卷扬机牵引力的 功率P。ABDCEOF 如图所示,正方体合金块C的边长为l,把它挂在以O 为支点的轻质杠杆的A点处,一个重为G的人在杠杆 的B点通过定滑轮用力F1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 时C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1,人对水平地

5、面的压强为 P2;若把C浸没于水中(C与容器底不接触),人用力 F2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人对地面的压强为 P3;已知人单独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P (忽略悬绳形变)则轻质杠杆 OA:OB=_。COAB 某校科技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从水中打捞物 体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D、E、G、H都是定 滑轮,M是动滑轮,杠杆BC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 内转动,OCOB34。杠杆BC和细绳的质量 均忽略不计。人站在地面上通过拉绳子提升水 中的物体A,容器的底面积为300 cm2。人的质 量是70 kg,通过细绳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1时 ,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N1,A以0.6m/s的速度匀 速上升。D

6、M EGHACBO 当杠杆到达水平位置时物体A总体积的五分之三露出 液面,液面下降了50cm,此时拉力F1的功率为P1;人 通过细绳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2时,物体A以0.6m/s 的速度匀速上升。当物体A完全离开液面时,地面对 人的支持力是N2,拉力F2的功率为P2。已知A的质量为 75kg, N1N221,忽略细绳与滑轮的摩擦以及水 对物体的阻力,g取10N/kg。求: 当物体露出液面为总体积的五分之三时,物体所受 的浮力; 动滑轮M受到的重力G; P1P2的值;DM EGHACBO图图10OA BCA物体A的体积为2000cm3 B物体A的密度为2g/cm3 C物体B的悬挂点移动的距离 与

7、杆长之比为1:2 D若将物体A从容器中取出,取出 前后容器底部受水的压强的变化量为100Pa如图10所示的装置,O为杠杆的支点,在杠杆上挂有重 为60N的重物B,杠杆的左端通过细绳(绳的中间串一 个弹簧测力计)跨过定滑轮悬吊着重物A处于静止状态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0N,杠杆处于水平位置。 现向容器C中缓慢加水,使A浸没,测力计示数变为20N 。托起水杯,使A接触容器的底部,测力计的示数逐渐 减为10N,同时移动物体B的悬挂点,使杠杆仍在水平 位置平衡。若已知容器的底面积为200cm2,杠杆、测力 计、细绳和滑轮的质量,以及一切摩擦均可忽略不计 ,则 小文的体重为600 N,当他使用如图

8、24所示的滑轮组 匀速提升水中的体积为0.01m3的重物A时(重物始终 未出水面),他对地面的压强为8.75103 Pa。已 知小文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00。当他用此滑轮组在 空气中匀速提升重物B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 。已知重物A重物B所受重力之比GAGB=512,若不 计绳重和摩擦,g=10N/kg。求: (1)提升重物A时小文对地面的压力 。 (2)物体A的密度。 (3)在水中提升重物A时滑轮组的机 械效率。 (4)重物A完全出水面后,以0.2m/s 的速度匀速上升,小文拉绳绳的功率P。 某桥梁施工队的工人用如图24所示的滑轮 组匀速打捞沉在水中的工件。已知工件的 质量为100kg

9、工人的质量为70kg。工件打 捞出水面前与工件完全被打捞出水后工人 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15:2,工件在水中 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 。若不计摩 擦、绳重及水的阻力,g取10N/kg 。求: (1)工件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浮 ; (2)工件完全打捞出水面后,滑轮组的机 械效率2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工件完全打捞出水面后,以0.2m/s的 速度被匀速提升,工人拉绳的功率P2。【例1】如图是小明设计的一个用水槽来储存二次用水的冲厕 装置。带有浮球的横杆AB(B为浮球的中心)能绕O点转动, 倒“T”型阀门C底部为不计厚度的橡胶片,上部为不计粗细的 直杆。进水口的横截面积为4cm2

10、,浮球的体积是100cm3, OB是OA长度的6倍。AB杆左端压在阀门C上,阀门C堵住进 水口时,AB杆水平,溢水口与浮球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进水口到水箱底部的高度为20cm,溢水口到水箱底部的高 度为30cm,阀门D是一个重为50g,横截面积为302的排水 阀门,其厚为1cm,用金属链将其与水箱顶部排水按钮相连, 当按动按钮时,铁链向上拉起排水阀门D使其打开,水箱排水 。不考虑阀门C、横杆AB及浮球受到的重力。求:(g取 10N/kg)为了防止水从溢水口溢出,水槽中的水面与溢水口 的高度差不能超过多少? 【例2】 A、O两点间距离为40cm,B、O两点的水平距离为 10cm,B、O两点

11、的竖直距离为7cm。A点正下方的Q是一个重 为5N、横截面积为200cm2的盖板(盖板恰好能堵住出水口) ,它通过细绳与杠杆的A端相连。在水箱右侧的水平工作台上 ,有一质量为60kg的人通过滑轮组拉动系在B点呈竖直状态的 绳子,从而可以控制水是否能从出水口流出。若水箱中水深为 50cm,当盖板恰好要被拉起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F1,工作台 对人的支持力为N1;若水箱中水深为100cm,图25工作台AOBQ出水口C当盖板恰好要被拉起时,人对绳 子的拉力为F2,工作台对人的支 持力为N2。已知N1与N2之比为69 :77,盖板的厚度、绳重及滑轮 的摩擦均可忽略不计,人对绳的 拉力与人所受重力在同一直

12、线上 ,取g=10N/kg。求:(1)当水箱中水深为50cm时,盖板上表面所受水 产生的压强; (2)人对绳子的拉力F1的大小; (3)若与杠杆A、B两端连接的细绳足够结实,而 人拉滑轮组的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30N,则 为能实现使用图中的装置放水,水箱中水的最大深 度不得超过多少。图25工作台AOBQ出水口C图29货物卷扬机工作台 【例3】某工地用固定在水平工作台上 的卷扬机(其内部有电动机提供动力) 通过滑轮组匀速提升货物,已知卷扬机 的总质量为120kg,工作时拉动绳子的 功率恒为400W。第一次提升质量为 320kg的货物时,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 为F1,对工作台的压力为N1;第二次提 升质量为240kg的货物时,卷扬机对绳 子的拉力为F2,对工作台的压力为N2。 已知N1与N2之比为25:23,取 g=10N/kg,绳重及滑轮的摩擦均可忽 略不计。求: (1)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F1的大小; (2)第一次提升货物过程中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 (3)前后两次提升货物过程中货物竖 直向上运动的速度之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