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韩柳与古文运动,,一、古文运动,“古文”——时文;散体文——骈体文骈体文: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至南北朝大盛不衰形式僵化、内容空虚、晦涩难懂 古文运动:德宗贞元至宪宗元和年间,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出现的一次以复古为革新的影响广泛的文学运动文学背景,1、改革文体的尝试不断南朝梁裴子野《雕虫论》、刘勰《文心雕龙》反对藻饰,主张宗经、徵圣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隋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隋文帝下诏禁止“文表华艳”, 未有成效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仍用骈体;陈子昂揭橥“复古”的旗帜,散体奏疏,疏朴近古盛唐散体文创作渐增,李白、王维、王昌龄等的书信、抒情小文,“诗人之文”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复古、以道领文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取法三代两汉,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2、骈体文风走向平易流畅初唐四杰骈体文,活泼有生气,骨力刚健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盛唐, “燕许大手笔”运散入骈,雍容浑雅,李白引入诗笔,流动明快。
中唐陆贽,充分散文化,不用典,语言晓畅时代背景,政治改革的兴起财税:杨炎、刘晏,杜佑“富国安人”,节省开支,裁剪冗员,禁止供奉永贞革新: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打击宦官集团藩镇:平定淮西之乱,成德、卢龙归顺朝廷,目标与理论,1、改革文风,复兴儒学继承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抵排异端韩愈:孔孟之道的继承者斯吾所谓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适于时,救其弊”(《进士策问》其二),,柳宗元:经世致用得位而以《诗》《礼》《春秋》之道施于世,及于物,思不负孔子之笔舌能如是,然后可以为儒《送徐从事北游序》),2、文与道的关系,A、 士人所学的就是“道”,形之于文字就是“文”文”必须己出,“道”必须学习B、“文以明道”韩愈:“修其辞以明其道”C、重视“文”的作用柳宗元“言而不文则泥”,“文者固不可少”文之形式以两汉以前的经传、诸子、史传为准韩愈《师说》曰:“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答李翊书》:“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好 贵创新韩愈“自树立,不因循”,“师其意不师其辞”, “唯陈言之务去” ,“唯古于词必己出” ,提倡语言独创,文从字顺。
重视作家道德修养与文章情感力量韩愈“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柳宗元“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韩愈:“不平则鸣”,“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柳宗元“感激愤悱”二、韩愈的散文创作实践,韩愈(768~824),郡望昌黎,后人因称韩昌黎因任吏部侍郎,卒谥“文”,后人称“韩吏部”、“韩文公”生平见皇甫湜《昌黎韩先生墓志铭》、李翱《韩公行状》、两《唐书》本传卞孝萱有《韩愈评传》文集有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汇集前人成果,最为适用研究资料有今人吴文治所编《韩愈资料汇编》1、政论文A、宣扬道统与儒家思想 《原道》理想社会秩序三阶层:“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相生养”,抨击藩镇割据与佛老思想,一、佛老的生活方式完全破坏了伦理秩序和社会秩序今其法曰:必弃而君巨,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呜呼!”“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之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二、佛是夷狄之法,落后的文化形态;奉佛是退步行为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B、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师说》、《讳辩》、《原毁》、《论佛骨表》、《进学解》说理透辟,理足气盛,咄咄逼人2、杂说,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短小精悍《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取譬深切,笔力遒劲,百余字当中,尽显转折跳脱手段《祭鳄鱼文》先谕以义,又摄以威,文气直贯而下,宛如惊涛怒流文章前半巧为铺垫,末节语出惊人,理直气壮、意深文雄3、赠序,序:阐述作者著书旨意的文体六朝兴盛传统的著述序、文集序、诗序之外,衍生出宴游序、饯送序(赠序)唐人革新之处:不必宴集与赋诗,独立撰文赠别,彻底切断了与“序跋”的联系,主题,千变万化,大大突破了述交情、惜离别的规定套路其间或议吏治,或述怀抱,或论艺文,或垂训诫,极大地扩展了这种文体的题材《送许郧州序》议论赋敛, “财已竭而敛不休,人已穷而赋愈急,其不去为盗也亦幸矣《送齐槹下第序》论朝廷当权者的人材取用之道,提倡“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近”的标准《送浮屠文畅师序》义正词严地复述 《原道》观点,,文学观点。
《送孟东野序》提出“不平则鸣”书法《送高闲上人序》对比张旭和高闲上人的草书创作观念,,说明制度《赠张童子序》介绍地方到京城的科举考试全过程;《送殷员外序》叙说国家进贡和出使方面的典章诏册;《送郑尚书序》梳理了岭南的行政区划、政坛规矩《送窦从事序》和《送区册序》描写岭南风物栩栩如生,《送廖道士序》写衡山风光如画,史传笔法《送石处士序》叙述河阳军节度使乌重胤请处士石洪出山的经过,杂以人物语言,既叙且议;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展现了人物气概写作手法,切合不同写作对象的身份而变化,能体现出与所送者的亲疏顺逆《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给青年朋友的逆耳之言;《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代知己至交的痛快淋漓之语,《送杨少尹序》是为泛泛之交说官场话钱穆:“韩集中赠序一体,其中佳构,实皆无韵之诗也今人慕求诗体之解放,欲创为散文诗,其实韩公先已为之,其集中赠序一类,皆可谓之是散文诗,尤其皆从诗之解放中来,仍不失诗之神理韵味也4、 记 、传、碑志,叙事精简,角度独特,写人传神,议论激切《新修滕王阁记》、 《张中丞传后叙》碑志文:把碑志从单纯的墓主生平资料载体发展为传记文学随事赋形,各肖其人感怀言志生动多变《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李于食方士柳泌丹砂致死,5、哀祭文,《祭十二郎文》写尽身世之感,无意求工而至工。
林云铭《韩文起》:“总见自生至死,无不一体关情,徘恻无极 细节描写纯用散文笔法,打破了祭文的韵文体式,是祭文史中的创举韩愈散文艺术成就,1、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独创《进学解》“蝇营狗苟”、“痛定思痛”、“大放厥词”、“弱肉强食”2、结构变化多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时抑扬起伏,开合照应纵向式、横向式、互用式、对照式、三段式、一片做式……《进学解》正话反说,坏话好说,虚者实之,实者虚之3、情感激荡,澎湃流转,令人神摇魄动《论佛骨表》:“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决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古文观止》:“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祭十二郎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4、善用比喻、排比、细节描写增加文章形象性5、风格雄壮奔放,波澜曲折 韩如潮”“骨肉之痛,急不暇修饰,纵笔一挥;而于愤薄处见雄肆,于呜咽处见深恳,提振转折,迈往莫御,如云驱飙驰,又如龙虎吟啸,放声长号,而气格自紧健钱基博《韩愈志·韩集摘读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潮洲韩文公庙碑》 ),三、柳宗元的散文创作实践,柳宗元(773~819)字子厚,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故后人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使里行,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后改任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卒于任内,故世又称“柳柳州”。
生平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两《唐书》本传年谱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较早而完备今有吴文治校点《柳宗元集》,诗文合编研究资料有今人吴文治所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1、杂文观点鲜明,论断明确 正话反说,抒发幽愤《愚溪对》以物喻人,抨击政敌《骂尸虫文》,2、寓言,结构短小,富有哲理《三戒》(《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黔之驴》)《蝜蝂传》,3、山水游记,寄托身世,长歌当哭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永州八记”,柳宗元散文艺术成就,立意精警,风格简古峭拔富有理趣,逻辑清晰,会意深远,语言隽永参考资料,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章士钊:《柳文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