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33811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新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新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新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新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 褒 禅 山 记王 安 石 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 ,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 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 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 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 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 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学习本文步骤(目标与要求)1 阅读课文。 2 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 3 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

2、义与用法 (练写二三四做书上)。 4 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 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 背诵并完成同步练。褒禅山(华山)华山洞慧空禅院石碑褒 禅 山 示 意 图朗读正音1、庐冢(zhng) 2、盖音谬(mi)也 3、窈(yo)然 4、咎(ji) 5、无物以相(xing)之 6、何可胜(shng)道 7、王回深父(f) 8、今言“华(hu )”如“华(hu )实” 之“华(hu )”者整体感知v本文所写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v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 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在艰险遥 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辛,“尽意志 ”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二是由于古代文献的散失,后

3、代以 讹传讹,求学的人对于学问必须“深 思而慎取”。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 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 在联系 第3段:写游山心得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 思 而慎取”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中心句 v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v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 舍:筑舍定居。名:取名。其后:那以后。于:在。 其址:它的山脚下。第一段补充注释:今庐冢也: 句。 以:因为。阳:南面。 名:称呼。 独:惟独。 犹:还。 识:辨认。今谬也: 句。卒:终于。 以故:因此。名为动。名为动。

4、名为动。判断判断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 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 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 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 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 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 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 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 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 ,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 误。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山之_、山之_、山之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

5、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 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其下平矿 :平坦开阔 有泉侧出:从旁边。 由山以上六七里:上:往上走。第二段补充注释有穴窈然:然,形容词尾。 问其深:深:深度。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连词表修饰。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火且尽:且,将要。其进愈难:其进,那向前进(的事) 而其见愈奇:其见:那见到的(景致)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方是时:是,这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 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的人名词作状语

6、名为动。形为名。 形为动。动为名。形为动。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 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 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 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 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 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 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 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 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 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 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 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 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 到的游人

7、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 )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 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 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 能极尽游洞的乐趣。问题探究: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 ?结果怎样?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悔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第三段补充注释:于是

8、:对这种情况。之:取独。观(于天地):观察 于:对于 而(世之):但是非常:不同寻常险远:险而远的地方。在:动词,表示一种存在。(罕至)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至于:到达。 于:介词,引出行为涉及的对象。(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尽心尽力所得:得到的,即收获。怠:懈怠。志:志向,理想。孰:谁。 形为动。对于这种情况,我有了感慨。古人观察天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 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 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 ,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现住 偏远的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 、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 险阻偏远

9、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 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 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但是力量 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 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 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 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 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思考题: 1 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可以分为五层: (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 议论 (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5)从正

10、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 “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3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第二段入之愈深,其进愈 难,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 至又加少矣。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 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乎?方是时,余之力 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 第四段补充注释: 于:对于 (古书

11、)之(不存):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存:保存 后世:后代的人 谬:弄错。 传:流传的文字。 此所以:表示原因的判断句 学者:求学的人形为动 动为名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 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 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 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以不 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四段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 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哉第一段有碑仆道,其文 漫灭,独其为文犹 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 之“华”者,盖音谬 也。结论:要深思而慎取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 )直称姓名(

12、2)称字、号、斋名、谥 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 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 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 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一 二 三(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结构关键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于是予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山、碑洞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游洞入之愈深 进愈难 见愈奇 随怠者出,所以见少 记少 乐少悔:不得 极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 有力 有物尽吾志,无悔矣仆碑深思而慎取记叙

13、补叙同游者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 更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 引出华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 看似多余,却自有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 底墨。记游文字重点在后洞探幽未穷,不得极 乐,以引出心中悔意。所即之事非山、泉 、洞本身,而在探幽游客多寡。由“记游 者甚众”到“好游者不能穷”再到“已少”、“ 又加少”,全不爱惜笔墨。这样,下文的 议论就得以借题发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有志无力有志有力而无物不 能不 能志 力 物志(理想)物(外物)力(体力)成功主观客观游山而有顿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 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层层披露:人 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

14、”,有“物 ”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要 “深思慎取”。 感慨既发,瞬间纵横古今 ,所悟哲理也就和盘托出。要指出的是,借仆碑发议论,并非闲置 的笔墨,它使得人至“险远”,要有“志” 、“力”,还当借“物,三者不可或缺的观 点,有了实例的支持,行文显现周密。不妨 这样理解,要有坚定志向,具备客观条件, 有力有物,还当讲究方法,深思慎取。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中心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之因事见理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叙议结合 写作手法写作手法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_ 和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 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

15、都要 “_”和“_ ”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慎取 知识归纳一词多义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此余之所得也 古人往往有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然得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但是。 动词,得到名词,心得,收获动词,能够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7、其孰能讥之乎?其“ ”字的用法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代词,它,指洞穴代词,它,指后洞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他们,指游客代词,那些,指好游者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8、而余亦悔其之 9、既其出 10、视其左右 11、谬其传 12、咎其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14、其可怪也欤代词,指自己 助词,无义 代词,它,指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其“ ”字的用法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 为两种类型: 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他的” “他们的” “它的”讲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 ”“那些” 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