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祭尸舞蜡祭尸舞““四片瓦四片瓦””考考 【内容提要】本文从四片瓦舞演出的特定时间、表演形式、舞蹈内 涵,以及它与古代蜡祭八农神的特殊民俗文化联系入手,运用丰富 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加以佐证,从而论证了该舞蹈是蜡祭舞蹈关 键 词】舞蹈/四片瓦/考证陈荣,青海省大通县文物管理所副研究馆员四片瓦舞蹈是流传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黄 西、黄东行政村的传统民间舞蹈舞蹈之名源于表演者手握的、用 骆驼骨头制成的四片瓦状的道具从这个民间舞蹈所蕴藏的古老文 化信息来看,它有别于古代曾有的以及现今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民俗中青蛙与祈雨等相关的文化内涵笔者通过对古代迎尸祭 拜礼俗的研究,认为该舞蹈与古代的蜡祭活动有关,因此该舞蹈也 可称之为蜡祭舞蹈,它出现于民间蜡祭礼俗中的时间最晚也在北宋 以前一、四片瓦舞内涵思想辨析四片瓦舞是一个由多人参与表演的群舞每年春节期间耍社 火时,黄西、黄东村都会有四片瓦舞的表演舞者,脸部都画有青 蛙的形象图案具体做法是以人的鼻子为基体,画出青蛙的身体, 鼻头被画作青蛙的头部,鼻翼两侧及嘴的上部画蛙的前肢,眉的部 位对称画着青蛙的两个强有力的后腿;一个立体的惟妙惟肖的青蛙脸 谱画在了演员脸上。
舞者手握的道具,过去是以骆驼骨制成,宽约 2.5 厘米,长 约 10 厘米;因为是以骆驼的腿骨磨制,故道具形似瓦的特点为什 么采用骆驼的腿骨作为舞蹈的道具?笔者访问了两个村的几位老人, 回答都是:骆驼的骨头敲打起来声音响亮也就是说因为骆驼的腿 骨骨质密,敲击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现今骆驼的骨头不易找到, 人们便选用了材料易得,并且同样也能发出清脆响亮声音的竹片作 为道具表演时,舞者的舞蹈语汇大多模仿青蛙的蹲跳、游动、鸣叫 等最能表现青蛙形体特征和行为语言的动作编排队形,随着身体的 舞动,手中的瓦状道具敲出了阵阵的蛙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好似无数只青蛙跳动在田间,为人们消灭危害庄稼的昆虫对于青蛙的崇拜,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春秋繁露》: 春旱求雨,取五虾蟆《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引唐朝章 孝标的诗: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同书卷一八五《蟾蜍部》: 虾蟆群聚,从请天雨,云雷连集,应时辄下,得其所愿从这里我 们看到古代先民观察认识到下雨前田野里会传来蛙的鸣叫声,以及 虾蟆群聚等先兆,他们发现青蛙与下雨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我国现今的民族民俗活动中也有这类的事象在广西西部的 东兰、巴马、凤山、河池、天娥等县的壮族,每年有欢度蚂拐(青蛙)节 的风俗。
当地壮族群众认为青蛙是雷神的儿子通过对青蛙的祭祀, 跳青蛙舞取悦雷神,祈求风调雨顺、人口繁衍兴旺纳西族认为龙 和蛙都主管雨水,祭龙时也要祭青蛙普米族称青蛙为舅舅认为 青蛙有灵性,是由水龙变来的,主管雨水人们不能伤害青蛙,遇 到青蛙要敬而远之,否则会招来雷击、天旱上述资料都说明壮族、 纳西族、普米族崇拜青蛙与祈雨有关但是,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民俗和现今 汉族较为普遍的民风习俗中,对青蛙只是表现出一种动物崇拜的敬 畏思想和禁忌的做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雷神、雨神的崇拜,是 以龙、雷公、石斧、鼓等神或圣物所代表,把青蛙供为祭祀的雷神、 雨神的民俗颇为少见社火活动是汉族在春节节庆期间进行的传统文娱活动它是 由古代开展的一系列祭祀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变异民俗事象它主 要是由古代的迎春礼俗、以及逐傩驱疫的仪礼、蜡祭仪礼等构成并 发展变化而来在青海省大通县黄家寨镇黄西、黄东村,当地民间 关于四片瓦舞的起源,既没有神奇的传说,也不知道创编这个奇特 民间舞蹈的编者是谁,以及传承的历史渊源但是黄西、黄东村的 村民普遍认为:因为青蛙能消灭螟蝗虫害、保护庄稼、有益于农作 物的生长演四片瓦舞是为了保佑农家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村民 们对于四片瓦舞表达的意愿,其实质是这个舞蹈所表现的文化内涵, 它有别于广西壮族跳青蛙舞是为了取悦雷神、期盼风调雨顺、人口 繁衍的民众意愿;它是因为青蛙能吞食虫类、保护庄稼,所以才被作 为祭祀的神祇迎接而来接受人们的祭拜村民们用朴素的语言表达 的思想,以及他们虔诚地进行舞蹈的活动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中 祈福报功迎而祭之的活动是一脉相承的,舞蹈所表现的思想根源,是古人在《礼记郊特牲》中记载的、先秦时进行的蜡祭活 动中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的思想内容而且,自从西汉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指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运用政权强制的力量,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术取得独 尊的地位历代封建王朝也尊崇儒家学说,以儒家思想支配着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古代的人们一直 遵循着不忘恩而报是仁,有功必报是义所以对保护和发展农业有 功、有恩的神灵,人们是迎而祭之也四片瓦舞就是古人在这种思 想支配下产生出的民间舞蹈,它与古代的蜡祭活动有关二、古代的蜡祭仪礼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 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蜡之祭也, 主先啬也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 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 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 送终;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 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这段文字给我们记述了 西周时期天子进行蜡祭的时间、对象和目的,并且告诉我们蜡祭始 于伊耆氏、还描述出蜡祭者身着的服装、手持的用具所表达的意义 天子大蜡八郑玄注:蜡祭有八农神、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 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礼记郊特牲》 记载的蜡祭对象是先司、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等 八神,与郑玄的八农神相对照,八神中没有昆虫,而猫虎各算一神 无论是《礼记郊特牲》的记载,还是郑玄对蜡祭八神的注 释,蜡祭的八农神皆与农业有关先啬是农业的首创者;司啬是前代 主管农业的;农、郑玄注曰:农,田畯也田畯即古代教民种田者, 即农官;《诗经豳风》七月一诗中就有三之日于耜,四之日 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的文字邮表畷是在井田的 疆界处农官督促百姓耕种所住的房屋。
猫、虎因其食田鼠和田豕, 保护农作物而受祭,坊,就是堤坝,用于蓄水、障水而受祭;水庸, 就是沟洫,用于受水、泄水而受祭总之,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 古人认为万物有功加於民者,神使为之也,祭之以报焉因此在祭 祀万物之神时,古人创造了蜡祭这个仪礼,并配以八个农神来祭祀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对于万物神灵,以及对农业 的发明和管理有功、保护和发展有恩而配祭的八个农神,人们是以 迎其神也而祭之据《通典礼典八》载:自周以前,天地 宗庙、社稷一切祭享,凡皆立尸秦汉以降,中华则无矣尸,是 古代祭祀时,代表鬼神受享祭祀的人杜佑在《通典礼典 八》引《白虎通》佚文:祭所以有尸者,鬼神听之无形,视之无形, 升之阼阶,仰视榱角,府视几筵,其器存,其人亡,虚无寂寞,思 慕哀伤,无所宣泄,故座尸而食之,毁损其馔,欣然若亲之饱,尸 醉若神之醉矣先秦时,举行祭祀活动是由许多的人来扮为祭祀的 尸神,并且将代表鬼神的尸迎接而来,即所谓迎而祭之在尸神享 受了祭品之后,乐队钟鼓齐鸣来送尸神,使鬼神回到自己的归宿 《诗经小雅北山》楚茨六章章十二句中就有礼仪既备,钟 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钟鼓送尸, 神保聿归。
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译文为: 祭祀仪礼都完备,钟鼓敲响近尾声主祭走回堂下位,太祝报告祭 礼成:神灵都已醉醺醺大尸告辞立起身,乐队敲钟 送尸神,祖先神灵上归程烧菜厨师和主妇,撤去祭品不留停伯 叔兄弟都聚齐,阖家宴饮叙天伦楚茨是一首周王祭祀祖先的诗歌 诗中描绘了周王准备祭品,迎来扮作祖先享用祭拜的尸,请他们进 入宗庙安坐在神位上,并献上酒食请尸吃喝,又在钟鼓奏鸣的音乐 声中送尸回到归程蜡祭活动中所祭祀的万物之神和八农神,无疑 也应该是由人来扮作尸神,享用人们供奉的酒食在进行蜡祭的仪式时,人们用隆重的仪式将万物之神和八农 神的尸神迎接而来在祭祀的仪礼完毕之后,在钟鼓之乐的奏鸣声 中送走尸神万物之神的尸神,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物类不同,因 此服饰装扮的形象各异八农神中除农官田畯是他本人之外,先啬、 司啬因为代表的是神农、后稷等对农业的发明有功的人神,他们的 尸神装束可能是想象中的远古人们的装束虽然他们的装束古朴, 但是他们在祭祀队伍中的身份地位却是很高邮表畷、坊、水庸的 尸神装束可能有特殊的标志,猫、虎、昆虫等尸神应该是以具象的 猫、虎、昆虫的形象特征为装束我们不妨想象当时蜡祭时的情景, 形态各异人数众多的尸神队伍,在钟鼓奏鸣的音乐声中迎接而来, 参加人们举行的蜡祭活动。
祭祀仪礼毕,浩浩荡荡的尸神队伍在音 乐声中送走这样的场景仿佛就是现今社火的表演活动蜡祭迎尸神而祭祀的仪式,在秦汉时期发生了变化从《通 典礼典八》记载得知,祭祀立尸制度,秦汉以降,中华则无矣立尸被神主所代替但是这种变化只是发生于宫廷的蜡祭活 动中,而民间的蜡祭迎尸仪式仍然举行,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 朝的更替,新思想、新观念的渗入,人们迎尸的仪式和尸神有所改 变《清朝通志》载录的当时的朝廷谕旨中有这样的文字:自汉 腊而不蜡,此礼已湮,魏晋以来迄於唐宋,时行时止,或溺于五行 之说苏轼曰:迎猫则为猫之尸,迎虎则为 虎之尸,近于倡优所为是以子贡观于蜡,言一国之人皆若 狂,以其沿习日久,迹类于戏也并且告诉我们:元明以来停止此 典当时的清政府认为:蜡祭诸神,如先啬、司啬、日月星辰、山 林川泽,今皆祀于各坛庙,原于典文无阙清政府没有恢复举行蜡 祭仪礼,在谕旨中还告诉我们,当时民间秋成之后,休息农功,祈 神报赛大抵借蜡之遗意,以近其闾井欢洽之情,犹有吹豳击鼓之 风,亦皆听从民之便,未尝禁止,使蜡祭原行于民间但田夫萃处 杂以嬉戏,各随其乡之风尚初不则以仪文若朝廷祀洁蠲处,享 必严肃整齐,何至有一国若狂之论,可知此祭即古亦闾闾相沿之旧 俗。
[2] 拟写谕旨的臣工通过他渊博的学识作出的推断论证是切合 实际的但是,当时的民间蜡祭仪礼在某些地区也发生着变异对于 湘赣地区蜡祭的变化,清人洪亮吉在《蜡祭失正淫祀也俗尚五通以 为蜡》一诗中云:迎猫复迎虎,紞如太平鼓妖巫坐堂中,八蜡变 五通他告诉我们虽然蜡祭中迎猫迎虎的仪式还存在,但是敲打的 鼓声好像太平鼓一样的鼓点节奏妖巫被请到了蜡祭的堂中成为了 主角,祭祀的神灵变成了五通洪亮吉认为这是蜡祭失正淫祀也三、四片瓦舞是变异的蜡祭尸舞先秦时进行的蜡祭仪礼中,人们迎接蜡祭的尸神,其中昆虫 的尸神,应该是具象的某种昆虫形象的装束但是古代频频发生的 螟蝗虫灾对庄稼的危害,使我国这个千百年来以农为本的农业大国 的先民们心里有着深刻的铭记人们祈求昆虫不要危害庄稼,可是 虫灾仍然不以人的意愿而停止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只 有昆虫的天敌,才能消灭制服昆虫秦汉时,因为人们思想意识的 变化,这种在蜡祭迎接昆虫尸神的情形也发生了变化《清朝通志》 载录的有关蜡祭的谕旨曰:所谓八蜡配以昆虫,后儒谓其害庄稼, 不当与祭后儒应该是指两汉时期的董仲舒、郑玄等对后世儒学颇有影响的大儒笔者推测当时的儒士们认为昆虫危害庄稼,不应当 把它作为蜡祭的对象和别的农神一起迎而祭之,把昆虫从蜡祭的仪 礼活动中剔除,这种思想意识必定影响以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的 封建朝廷的祭祀活动,而且也影响到了民间的蜡祭活动。
民间蜡祭 中从迎昆虫的尸神,敬畏昆虫,祈求昆虫不要危害庄稼,转变为迎 昆虫天敌的尸神,祈求它们制服消灭昆虫,青蛙能吞食虫类,能使 庄稼免遭虫害,它的这个特性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青蛙对保护农 作物有功,是应该受到人们迎而祭之的礼遇秦汉以后宫廷的蜡祭 仪礼逐渐趋于消失,最终被别的祭祀活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