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真理、实践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22750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真理、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口与真理、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口与真理、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真理、实践(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认识与人口政策认识与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这一国策引发争议。马尔萨斯人口论是以 1798 年英国传教士马尔萨斯的论人口原理一书出 版为标志闻名于世的。食物增加赶不上人口增加的观点。它抛开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将人口生产歪曲为人的本能, “两性之间的情 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 “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 ; 它杜撰了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结论, “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 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 ;由此它断言:如果不对人口增长实行道德抑制(即禁欲或晚婚。后来的新 马尔萨斯主义者主张节育) ,那么贫困和罪恶不仅是不可避免的,

2、而且是限制人 口增加、恢复人口和食物之间平衡所必需的。它还妄称:济贫不会增加食物,只会增加人口,反而会使贫困加剧;公有 制会消除人们对贫困和饥饿的顾虑,导致人口增殖迅速超过食物的增加。1马尔 萨斯人口论不仅具有鲜明的消解革命和改良的意识形态功能,而且从一开始就 把矛头直指革命和改良,因此历来受到各国反动势力、保守势力及其文人的大 力吹捧,也历来受到各国进步人士的批判。在全国解放前夕,艾奇逊等西方资产阶级政客将中国发生革命的原因歪曲 为人口太多,并妄想人口问题会拖垮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不仅驳斥了这种谬论 和妄想,而且针锋相对地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以及革命对人的解放作用。他说: 把发生革命的原因归结为

3、人口太多,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古今中外发生 革命包括美国的独立战争都是剥削和压迫引起的,而决不是因为人口太多;人口政策有着相互矛盾的要求: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是一个放任人口增长 的诱因,而高积累政策和向重工业倾斜的产业政策则要求控制人口。此外,历 史上遗留下来的失业人口、劳动者再生产长周期与四个现代化第一战略阶段的 短暂性之间的矛盾、人口再生产的强惯性、我国和人类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等因 素也要求控制人口。“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 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我们是艾奇逊反革命理论的驳斥者,我们相信 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

4、昌盛的新中国, 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21 参看人口学百年 ,查瑞传主编,北京出版社 1999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7-19 页;经济学说史上册,鲁友章、李宗正主编,人民出版社 1979 年 11 月第 2 版,第 374382 页。2当然,毛泽东强调人多是好事,也有备战的考虑。1954 年 8 月,他在同英 国工党代表团谈话时说:“谁要打仗,就反对他。我们没有别的本钱,只有一 桩,就是老百姓。人多,地大,是我们的两桩本钱。 ”1头胎教憨说:只生育一个孩子会引起孩子智商和职能下降的问题。老大憨、 老二精,出坏主意是老三。老大憨、协同父母照料弟弟妹妹,宽

5、容大度,带有 憨厚的劲头。老二聪明,老三机灵。俗话说,猴三,精。人口人手说:人的数量归结为“人口”问题。而不归结为人手问题。人口-人 手是有条件的。1998 年从怀孕到 16 周岁,最低抚养费 5.8 万元,最高为 6.7 万 元。独子性格说:小皇帝 新新人类 80 后草莓一族以为人口众多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一件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不仅许多深 信“错批一人,多生三亿”的人有此倾向,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为毛泽东说公道 话的人们也往往受此影响。解放之初,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由于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 不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高速度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受农业战线虚报浮夸的影响

6、,党发动了以高指标、片 面强调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大跃进” 。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原来的战略部 署被打乱,不仅两步并作一步走,而且赶超的内容一再被简化,期限一再被提 前,以至于提出了 1959 年在钢产量上超过英国、1962 年超过美国的设想。2 由于“大跃进”造成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农业战线的浮夸风造 成了粮食多得吃不完的假象,毛泽东对我国人口形势做出了不正确的估计,因 而将计划生育的工作一再推后。2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6 月第 2 版,第 1510-1512 页。1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6 月第 1 版,第 340 页。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第 1 版,第 278-27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