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8276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分册(1)中国历史专题1.孔孟之道:见资料2.儒学的经学化:1)背景:汉武帝强盛:中央集权巩固;经济繁盛;开拓边疆。2)概念:儒家典籍被称为“经” ,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3)措施:1 设“五经博士” ,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定“五经”2 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 3 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4)结果: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5)影响:1 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要求 2 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

2、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3.朱熹的理学:1)背景:稳定发展,文官体制,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科技发达2)概念:两宋儒学者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3)内容:1 核心是天理论,关键仍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 2 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3 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 。4)实质: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5)评价:(积极)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意识、强调力行(消极)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

3、利轻义、重礼轻法4.王守仁的“致良知”: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 。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5.辐射东亚:1)定义: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2)过程:儒家思想约于公元前 3 世纪传入越南,约于 1 世纪前后传入朝鲜3)影响:6 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对制度建设,社会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6.“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面

4、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 ,洋务派提出了“”的主张2)内容:要求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 “力师西法” ,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3)评价: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7.进化论的输入:除了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之外,康、梁等人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其中,最重要的西学理论就是进化论。1897 年,严复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演论 ,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主旨。以进化论为理论依据,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深刻阐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5、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却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有力的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8.三民主义: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改而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905 年8 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进而又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纲领概括为“民族” “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9.“德先生”与“赛先生”:1)背景:1 政治方面: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2

6、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3 思想方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2)标志:1915 年青年杂志3)内容: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4)旗帜:民主与科学5)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0.

7、中西文化论战:1)背景:新青年问世后,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从 1916 年起, 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陆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2)过程: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斥拒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东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证更广泛地展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 、 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述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3)评价:新文

8、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的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甚至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11.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0 世纪初,开始零星的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1 虽是片段的,不系统的,但对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2 李大钊在 1918 年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1919 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3 五四运动后,各地共产主义者积极谋求建立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一种革命理论转变为巨大的政治

9、力量。12.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与交通工具的改进: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陆续传入中国。1881 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20 世纪初,上海,天津等城市相继引进汽车。后来,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也在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出现,成为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13. 强学会与民间社团的兴起:1895 年 11 月,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随后,康有为在上海成立上海强学会。开启了这一时期的立会之风。此后,各地兴办了几十个学会。这些学会或鼓吹政治变革,或传播西学新知,或致力于风俗改良,对于营造维新舆论,开通社会风气,聚集变法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

10、用。民间社团的兴起的动因为西人社团的示范作用;“群学”思想的输入。14. 社会习俗的变化: 1)背景: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化文明礼仪的传入,中国人的社会习俗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2)内容:1 服饰:民国初年,男子礼服一般为西服和袍褂。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在大城市里流行的男装是西服、中山装和长衫,女装主要是旗袍。2 称谓:民国成立后,政府明令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以“先生”或“君”相称。称谓和礼节的变化,是社会平等意

11、识的体现,其意义在于破除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代之以人格的平等。15.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1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 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人深,逐次递进 3 高举“德先生” (民主)和“赛先生” (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 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

12、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6 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7 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以及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中国会逐步向现代转型16. 设县:援朝因上海的商贸地位日趋重要,遂划出华庭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等五乡,正式设置上海县17.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上海的开埠:1842 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 年 11 月 17 日,上海开埠。2)市政的管理:1 租界的形成: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具体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内容

13、。这个章程的颁布,宣告英租界的辟设。而美、法两国也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2 租界的状况:按照土地章程,租界作为西人居留地,实行华洋分处原则。1853 年,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上海县城,大批难民流入租界,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3 租界的管理:1854 年 7 月,英、美、法三国领事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为租界建立自己的“政权”奠定了“法律基础” 。7 月 11 日,租界的“市政机关” (“工部局” )正式产生。4 租界的影响: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积极)促进市政文明的建设促进近代物质文明建设庇护进步事业(消极)华洋杂居的局面改变了租界中基本只有西人的历史,而

14、工部局最终设立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取得了一种独立地位。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国中之国” 。由于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中亦有不少恶行昭著的违法分子,因此上海也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18. 民族工业的创建:1)原因:1 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2 在洋货行销的刺激下,约在 19 世纪 80 年代,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并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2)行业:面粉、棉纺织、火柴、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19. 司马迁与史记:1)作者:被后人誉为“中国史学之父”的司马迁2)条

15、件:1 家庭背景:祖先曾是西周的史官,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图书典籍。司马迁自幼受到父亲的教育 2 师从当时著名的学问家董仲舒等 3 材料累计:周游南北各地,考察社会风俗,寻访历史古迹。游学的经历,充实了他的社会阅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4 受命继任太史令,得以饱览宫廷藏书。3)目的:遵循父亲的遗嘱,着手史记的撰写。怀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完成了不朽名作史记 。4)地位: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创造性地运用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完整地叙述了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 3000 多年的历史。 史记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

16、直书,详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且叙事生动,言语简练。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20.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作者: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抱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治史目的,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撰成通志八卷,送呈给宋英宗。宋神宗即位后,历时 19年的撰述工作方告完成。神宗称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赐名为资治通鉴 。2)内容:1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全书 290 余卷,300 余万字,按年月顺序,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 2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败安危之迹,用为历史的借鉴。其他如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礼乐历数等,书中也有详略不同的记载。3)地位:资治通鉴的许多篇章,写的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成为千古传诵的文史名篇。后人将他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 。21. 刘知幾与章学诚: 唐代的刘知幾和清代的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史学理论家。刘知幾在史通中阐述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