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第五单元文档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7854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第五单元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第五单元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第五单元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第五单元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第五单元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第五单元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第五单元文档(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导学案导学案2121 风风 筝筝 【课前预习】 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2、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课堂重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并说说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出了什么感情。2、“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 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3、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

2、重” ?【课后巩固】 1、第一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 “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3、结尾说作者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为什么?4、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2222 羚羊木雕羚羊木雕 【课前预习】 1、 羚羊木雕是一篇小说,请你查阅一下有关小说的文体常识,这将有利于我们的学习。试 着回答以下问题: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你了解记叙顺序吗?(3)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哪些?(4)环境要素包含哪两类?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请按要求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并判断:本文的

3、线索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示例:第一部分( 115):“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 “我”去要回来。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线索是: 记叙顺序是: 3、整体感知课文,想想:围绕“羚羊木雕”送给朋友这件事,表现了几种不同的态度和情感?【课堂重点】 1、从文章中各个人物在处理羚羊木雕的过程中的表现,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试举例 说明。2、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各举一例进行说明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3、你认为从本文不愉快的事件中应该汲取哪些教训?4、课文作者倾向谁,持什么观点?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课后巩固】

4、 1、下列括号中的句子是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为一” 。 (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B、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老太婆的嘴。 )C、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讲义气。 )D、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 ” (完全不放在心上。 ) 2、爸爸说,羚羊木雕很贵重,是相对什么而言的?他忽略了的、更贵重的参照物是什么?3、指下列加点词语包含的内容。 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奶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4、请简要分析本文插叙部分的作用。5、赏析下列句子。 (1)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

5、出门去。(2)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2323 散散 步步 【课前预习】 1、散步的地点是哪里?散步的季节是什么?课文中出现哪几个人?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3、你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美好的亲情吗?请写下一个细节与大家分享。4、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课堂重点】 1、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其原因是什么?后来“我”决定委 屈儿子的原因是什么?2、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分别写了哪些景物?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3、 “我蹲下来,背

6、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 亲。 ”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默读课文,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不少于三句)【课后巩固】 1、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 ”母亲改变主意的原因是什么?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为什么?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信任)地点点头。(2)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度)过了一个严冬。3、仿写句子

7、:“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 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并谈谈本句中“铺”字的妙处。4、请你仿照下列语句:“亲情是一杯清冽的酒,因岁月的历练而醇香。 ”与心灵对话,与生活 对话,书写一下曾经感动过你的有关亲情的点点滴滴,感受亲情的美好。 (不少于三句)2424 散文诗两首散文诗两首 【课前预习】 1、 金色花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2、 金色花中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是怎样回报母 爱的呢? 3、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4、请你查阅资

8、料,抄录泰戈尔、冰心两位大师的诗句(每位诗人不少于两句) ,相互交流并背 诵。【课堂重点】 1、 金色花中三次嬉戏具体指什么?2、诗歌荷叶母亲中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体会一下弥漫在这首诗中的情 绪的变化。 3、诗歌荷叶母亲中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 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4、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句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课后巩固】 1、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

9、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3、诗歌荷叶母亲中,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 上面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 4、诗歌荷叶母亲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525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两则两则 【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内集( ) 与儿女( )讲论( )文义 俄而( ) 撒盐空中差( )可拟( ) 未若( ) 欣然( ) 与友期( )行 太丘舍去( ) 尊君在不( ) 相委( )而( )去 下车引

10、( )之( ) 入门不顾( ) 2、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a、即 公 大 兄 无 奕 女,左 将 军 王 凝 之 妻 也。 b、元 方 时 年 七 岁,门 外 戏。 c、待 君 久 不 至,已 去。4、积累写雪名句,并背诵。 (不少于两句)【课堂重点】 1、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谈谈你的理由。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4、在友

11、人“惭” “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课后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 “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 “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 “尊君” 、 “家君” ,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3、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4、翻译下列句子。

12、(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 “元方 入门不顾”以表示 。第五单元导学案第五单元导学案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2121 风风 筝筝 【课前预习】 1、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想到当年对弟弟的虐杀 感到无限懊悔,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 2、 “我”原来“嫌恶”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诣制作 的风筝为“胜利” ,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多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我”的心, 以至渴望得到补救,却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 “

13、无可把握的悲哀” 。 3、直接原因:“我”中年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内在原因:“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 4、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 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 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提倡多角度阅读,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重点】 1、小兄弟喜欢风筝, “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 ;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 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 手能力强。

14、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 “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 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2、结合“惩罚”一词,较为容易理解,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 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我”来说,良心受到了谴责,所以说是“不幸” 。 3、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 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 所以设法补过。 “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表明了“我”的深深的自责、愧疚、痛苦的心理,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所以“我”感到很沉重。 4、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 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 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课后巩固】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描写北京冬季灰暗、落寞、了无生机的景象,渲染寒冬肃杀的 气氛,烘托出作者悲哀的心情。 2、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 山桃吐蕾,而北京,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