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义:儒家的四维解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16301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讲义:儒家的四维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学讲义:儒家的四维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学讲义:儒家的四维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学讲义:儒家的四维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学讲义:儒家的四维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讲义:儒家的四维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讲义:儒家的四维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讲义: 礼义廉耻 儒家的四维解析主讲:万壑松v管子说:v礼、义、廉、耻,国之四维,v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左传v左传云:v“中国有礼仪之大,故 称夏;有服章之美,谓 之华。” 孟子v孟子说:v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 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v数千年来,礼的精神和文化表现,表现在处处,大 到国家战略、战争、政权兴替、民俗文化、乃至衣 食住行,处处是当初礼制中国浸淫下的外在表现, 古人说“礼失求诸野”,如果我们走进中国那些传统 的农村,体会民间百姓的生活,中国普通百姓的一 言一行,家庭观念,伦理习俗,价值取向,乃至生 养死葬,衣食住行 处处是礼,这也是中国人

2、区 别于其他种族的特征!v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中原文明,之所以区别于周边 蛮夷番邦的特征。v孔子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 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自夏商两朝就 开始有礼了。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 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 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 复古。荀子:v“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 ,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 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 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 目也;钟鼓、管磬、琴瑟、 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 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 体也。v故礼者,养也。v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 而不得

3、,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 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 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v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 差,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 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 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 矣。”v简单的说:人有种种动物本性,比如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等 ,如果人一味放纵自我,纵情声色,自私利我,不顾社会公 义,必然要导致天下大乱,礼是这样出来的,同时,礼可以 养人,为什么呢?礼之用,和为贵!v“法先

4、王,统礼义,一制度 ;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 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 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 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 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 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张 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 :是大儒者也。” v古人云“春秋责备贤者”,因为礼的责任在他们 的身上,当政者,社会知名人士,尤其贤者 是社会的精英,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可以左 右国运!他们身上担负着国家大义!一言一 行,莫不左右社会的风气。v郑伯克段于鄢篇,郑伯和弟弟争夺王位 ,虽然弟弟不仁,但是郑伯自己也不义,最 终造成兄弟相残,所以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 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

5、言出奔,难 之也。这其中每一个关键词,都是寓意了褒 贬的态度,对于后人怎样区分仁与不仁而, 有很大的尺度作用。v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不仁,大臣 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改,反而想害他。赵 盾只好逃亡。当逃到晋国边境时,结果他的 弟弟赵穿竟然带兵杀死了灵公,于是赵盾只 好返回继续执政。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辩解,说灵公是赵穿所杀,不是我。 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 非子而谁?” v董仲舒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 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6、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可明,民知所从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评论道:“夫春秋,上明三王之 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 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 v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义,是明道之学,弘道之举,孔子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 孟子也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至于生命,可置之度外,但大义绝不可伤,古人这种重义轻身的精神境 界,在历史上坚持了很久,侠义之士,义气之举,数不胜数实在是 我们民族的精神骄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意是说,生命,也是

7、我所要的,正义 ,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v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 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 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 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v“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以忠。”这里面就有义 ! 如果有做领导者,一 定要明白,要想下属 忠诚,一定要事之以 礼!而下属的真正之 忠,也不是靠钱财和 小恩惠所能够买来的 ,此是管理者领导下 属的极高要义所在啊 !v春秋秦汉时代,以及历朝历代国家危难之时 ,那些重义轻生,节义为先的侠客名士,正 是实践了儒家倡导的“杀身以成仁,不以求生 以害仁”,都是周礼的人文精神,儒墨的侠义 观,名节观尚未泯灭的缘故,义之弘扬,得 以延绵不绝v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义之诠释,大略如此谢谢!v第1-2章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