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与“臼”之争】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5431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壶”与“臼”之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壶”与“臼”之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壶”与“臼”之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壶”与“臼”之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壶”与“臼”之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壶”与“臼”之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壶”与“臼”之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壶壶”与与“臼臼”之争之争http:/ 2010-04-07 15:35 中国国家地理2010 年 4 月 撰文全新世一种出现在山顶与河谷岩石上面的圆形石洞,是怎样形成的?有人说是古冰川的融水冲蚀而 成,因此叫“冰臼”,有人说是河水形成的涡流磨蚀而成,应该叫“壶穴”问题的要害是,是“臼”还 是“壶”的争论,其实是气候冷暖之争。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的大青山山顶,分布着如水缸一般的巨大岩臼。一个个岩臼口狭肚 阔,内壁圆润。它们究竟怎样形成?众多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岩臼是风化而成,有 人认为是风蚀和积水冻融的共同作用,也有人认为是古冰川造就了冰臼。花岗岩上的岩臼就像是 一只眼睛,

2、默默地望向晴空。它身世的秘密,也许只有上帝才知道。摄影杨孝黄河干了,河床上发现了许多岩臼黄河干了,河床上发现了许多岩臼几年前买过一本书发现冰臼,作者韩同林,没有细读就放到书架上了。买这本书的缘由是这样的:一年我去南京湖泊所,见到了李世杰教授。在他的电脑里我看到 了一些我很感兴趣的图片:一条大河干了,见底了,千千万万年谁都没有见过的河底露出来了。 河床全是光滑的基岩,没有松散的沉积物。但上面坑坑洼洼,突突起起,好像一块巨大的面团, 被一个拳击手狠狠地击打了一番。但这些还在我的预料之中,让我感到神奇的是:在河床的岩石 面上还有一些奇异小洞穴,圆圆的,光光的,垂直地钻下去,像是人用电钻钻出来的。正当

3、我诧异时,李教授告诉我说:“这是黄河。”“啊?是黄河?”我有些惊讶。“是壶口瀑布那里。”李教授说。“那年上游的水库关闸断水,让黄河见了底。”我问:“河床岩石上面那些圆圆的深深的岩臼(称之为岩洞不妥,岩洞比这规模大多了。那些2岩穴很像舂米用的石臼,我们姑且称之为岩臼吧)是什么?”“那是壶穴。壶口瀑布跌落下来的水流,落下来后形成了涡流,涡流夹带着砾石沙子在河床 的岩石上面旋转磨蚀,长此以往就旋蚀出了这种像石臼一样的圆洞,也叫壶穴。因为很像水壶的 样子:口小、肚大、底平。”李教授说。我以为此事就此结束,没想到李教授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拍这些片子吗?因为有一个叫韩 同林的人,到处写文章写书,说这东西是

4、冰川的融水冲击形成的,叫冰臼。因此这东西就成了 古冰川的遗迹。他的逻辑是:哪里发现这个东西,就证明哪里曾经被冰川覆盖过。一些媒体跟着 炒作,传播了许多错误的知识,我有时间要写文章纠正这些错误的东西。拍这些图片,为的是说 明壶穴是水冲出来的,根本就与冰川无关。” 在现代冰川区看冰川运动留下的痕迹【剪切线】这条冰川位于西藏林芝地区的嘎隆拉山口附近,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两侧山体留下 了一条笔直的“剪切线”。“剪切线”之下,植被全无,因此这条线也是冰川厚度的标志线,它说明冰 川曾经达到过那样的位置。今天,冰川的厚度已经变薄,长度也缩短了,这也说明气候在向变暖的 方向发展。摄影单之蔷3【冰槽】四川甘孜藏

5、族自治州的海螺沟冰川看上去有些“灰头土脸”,因为它的表面布满了两边山 谷落下来的沙石。在冰川旁边的山体上,一条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格外醒目,它无疑是冰川侵蚀的 作品,但其形成的具体过程让人费解。不过,它倒是有些像冰臼,但也仅是一半,而且并不垂直于 大地,只是斜斜地深入冰川之内。摄影单之蔷【磨光面】海螺沟冰川旁的这面石壁光滑平展,宛如镜面,这也是冰川的杰作。夹带沙石的冰川在 缓慢的流动中与基岩不断挤压研磨,如同砂纸一样将致密的岩石打磨得平整光滑。若不是冰川中 的沙砾或岩块棱角在岩面上刻画出一条条深浅粗细不等的条痕,我们很难相信这竟然是被石头和 冰砾磨出的“镜面”。这样的“石镜”叫做磨光面,它是冰川

6、曾经来过的重要证据。摄影高新宇冰川学家眼中的冰川学家眼中的“冰臼冰臼”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我记住了韩同林这个人,还有“冰臼”和“壶穴”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后来一次在川藏线上,我们去西藏考察冰川。我和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郑本兴教授 坐同一辆车。郑本兴教授研究冰川几十年,尤其对古冰川遗迹研究最深,用力最勤。这一路基本 上是在青藏高原上行驶,虽然川藏线穿过的地带只能算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主要是穿越岭谷 相间的横断山区,路起起伏伏,但海拔多在 3000 米以上,有些山的垭口都在 4500 米左右。这一 路能见到许多现代冰川,古冰川的遗迹就更多了。4车一出康定,就上了折多山。在一个山谷里车走起“

7、之”字形的盘山路,远处的雪峰遥遥在望, 雪峰下冰川清晰可见。忽然郑教授让停车,他说这里到处是古冰川遗迹,原来公路就修在古冰川 留下的一条侧碛垄(由冰川输送的砾石泥沙堆积在冰川两侧形成的垄状地形)上。侧碛垄应该山谷 两面都有,果然,对面山坡上一条侧碛垄映入眼帘。眼前的山谷宽阔平缓,横断面呈现明显的 U 字形,这是冰川侵蚀出来的山谷的典型特征,如果是河流切割出来的山谷,则断面是一个 V 字形。U 字形谷中有一条小溪在潺潺地流淌,很难想象这条小溪能切割出这么宽阔的山谷。山谷 里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些巨大的石块,这明显是古冰川运送来的,因为这些巨石是花岗岩,而两 边的山是石灰岩构成的,说明那些巨石不是从

8、两边山上滚落的,而明显是冰川漂砾。山谷两边的 山峰间,能见到像圈椅一样的凹地,郑教授说,那是冰斗,过去一道支冰川曾从那里流出来,汇 入主冰川。不过那可是很早很早以前,距今 200 多万年以来(所谓的第四纪),曾经有过几次全球 气候变冷,发生过大的冰期有四次,最后一次大的冰期距今 18000 多年。那时候我眼前的山谷满 是厚达几百米的冰川,冰川上堆满了砾石泥沙,缓慢地向前移动这里是一片冰雪的世界。如今, 气候早已变暖,冰川不断地融化退缩,退到了远处雪峰下的冰斗里,剩下了短短的一段,像是一 面瀑布挂在那里,冰川学家称那种形状的冰川为悬冰川。我忽然醒悟到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曾经在冰川下。出了康定,继续

9、向拉萨前进,这一路上不断地看到古冰川的遗迹,可以说我们大多数时间都 在古冰川曾经占据过的空间里行驶。我想象着整个山谷里都是冰川,我们像鱼儿在冰川下穿行。一路上我们见识了各种冰川遗迹。路旁的山峰形态奇特,大多数都是棱角分明,如锥似剑。 这是角峰,是冰川不断溯源侵蚀雕刻出来的。雅拉雪峰的形状像刀刃。然乌湖中的小岛是冰川流过磨蚀出来的羊背石,这是冰川作用过的 地区常见的一种石头景观,因为形如绵羊的背部而得名。在来古冰川我们看到了山谷两边岩石上 被冰川磨出来的磨光面,光光的,好像被打磨过。我们走进波密附近的倾多沟,冰川留下的遗迹处处可见,宽达几千米的 U 形谷就不说了, 两边的侧碛垄竟然堆在了半山腰上

10、,距谷底至少千米以上,难道当时的冰川厚达千米以上?我被 昔日冰川的规模震撼了。还有更神奇的冰川遗迹等待着我们,山谷里忽然出现了一片片圆锥形的丘陵,这是古冰川退 却后,冰川上一个个冰面湖中的沉积物留下的遗迹。当地百姓说这是格萨尔的古战场,无数战士 战死并埋葬在这里,那些圆锥形的土堆,就是他们的坟冢。想当初,这些沉积物呈漏斗状伏在湖 底,冰川融化后,它们落下来呈圆锥形。这种冰川遗迹叫冰砾埠。然而我们看到了这么多古冰川遗迹,偏偏没有看到冰臼。这是我怀疑那些圆圆的石臼是冰川遗迹的一个原因。记得在车上听到郑教授说起韩同林。说他在拉萨看到一块大石头上有几个洞,就说是冰臼。 后来来了几个当地的藏民,一问原来

11、这里是天葬台,那些坑洞是砸骨头砸出来的。(后来我问韩 同林,方知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原来是韩同林听说了德国冰川学家库勒看到一个废弃的天葬台 上有几个凹洞,认为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中国的教授不同意,说这是砸骨头砸出来的。韩同 林听说这个故事后,要去看个究竟,他去看了之后认为:是冰臼。不过后来天葬台用来砸骨头, 对原来的冰臼有所改变。)之后,又听到许多次韩同林的名字,他的名字总是和一些石破天惊的说法联系在一起,而且 那些说法又和人们的常识相去甚远。比如他发表了一篇论文,论述了在第四纪青藏高原曾覆盖着 一个大冰盖,后来他的说法越来越惊人,连北京西山、香山、十三陵等周边的山地也曾覆盖过冰 川;再后来

12、发展到连广东、海南这些地方也曾广泛地发育过山谷冰川。就这样虽然没有和韩同林见过面,但是可以说已经和他很熟了。不过他在我的心目中已经被 妖魔化了,听到了那么多关于他的故事,觉得他是一个固执己见的“科学狂人”。而且我觉得河里 面那些石臼明明是河水冲出来,怎么他就把这些东西说成是冰川的遗迹呢?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吗?5关键是我怎么也不会相信冰川会覆盖到内蒙古、北京、河北、陕西、山西这些地方,更令人难以 相信的是冰川怎么可能出现在广东、福建、海南岛这些亚热带甚至热带的地方?而且这些地方的 海拔也不高,远远到不了发育冰川的高度。总想去拜访韩同林,一直没有机会,这次我们杂志做全球气候变化的报道,我想起了冰川、

13、 冰臼这些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物。因此我们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讨论中,加入一篇报道:从冰臼之 争看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忽然想起了那本书发现冰臼,想起了韩同林,因此决定去拜访他。 崂山曾经披冰挂雪,冰川纵横?崂山曾经披冰挂雪,冰川纵横?我在想这位我早已熟悉,却未曾谋面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可以说我是带着一系列问题来 的,这些问题都带有挑战的味道。尽管全球气候变暖的看法占据了主流,但今年的中国突然变冷,渤海结冰,新疆大雪。大自 然总是不给一些专家面子,专家说暖,它偏冷,北京的 3 月也比往年冷得多。我们开车来到了韩 同林居住的地方。韩同林已经出来站在小区的门口迎接我们。一进家门,刚一落座,我就看到了

14、茶几上一本精 装的厚厚的书崂山地质与古冰川遗迹。啊?青岛美丽的崂山也曾披冰挂雪、冰川纵横?“崂山也曾发育过冰川吗?”我问。“这有什么奇怪的,崂山的冰川曾经直流入海,在海中可以看到巨大的冰川漂砾。海岸一带 冰川推出来的石砾到处可见。”韩教授说。我知道关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在第四纪以来中国东部中低海拔的地区是否发育过冰川,存在 激烈的争论。我可不想陷在这里面,马上转变了话题。“你画出了一张大冰盖的图,画的是第四纪早期,也就是距今 200 万300 万年,中国在大 冰期的时候地表的状况。看你画的图,中国几乎都覆盖在冰下面了,仅有像塔克拉玛干、四川盆 地、江汉平原少部分地方露出来,那人和动植物岂不灭绝了

15、?”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不会的。虽然大部分地方都覆盖了冰,但海平面下降了一百多米,沿海的大陆架和浅海地 区都露出来了,成了陆地。人和生物都向这些新露出的土地迁徙。”韩同林说。他说的使我感觉人类和动植物就像上帝驱赶的羔羊,气候变暖,我们就被驱赶到高处,气候 变冷,我们就被赶到低海拔处,甚至是原来的海底。这又使我想起冰期、间冰期、海平面上升和下降都是研究冰川的科学家创造的新概念,这些 概念很好地解释了人和动物的迁徙,以及人和动物是怎样布满大地的。在大冰期的时候,许多降 水形成了冰盖、冰川被留在了陆地上,没有返回大海,因此海平面大大地下降,使得一些原来淹 没在海水下面的陆桥露了出来,成了生物迁徙的

16、通道,像白令海峡、台湾海峡等。接下来韩同林给我详细地说明了他的观点:在距今约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全球气候曾 发生过一次人类尚未完全意识到的惊人的降温事件,全球 3/4 的陆地被一片白茫茫的冰雪覆盖, 在中国最南界直抵亚热带、热带的广东等地。冰臼的大量发现,不但填补了距今约二三百万年第四纪早期的古环境、古气候的空白,同时 还可以依据冰臼的特征和分布,重建古冰川作用的性质和规模。 许多科学家并不认同韩同林的这种观点,更有些科学家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猜测。北方高原上花岗岩的挑战北方高原上花岗岩的挑战1997 年 7 月,北京酷热,韩同林和家人去“京北第一草原”坝上避暑度假,来到了河北 丰宁满族自治县喇嘛山风景区的佛珠洞。当他听说山顶上有 9 个传说中仙女沐浴的“天露池”时, 一下子触动了他的心思,那会不会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呢?他爬上了山顶,果然那正是他心目 中的冰臼。6媒体的报道,招来了更多的发现。随后在河北坝上、内蒙古赤峰市的几个地方都发现了所谓 的“冰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