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4729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6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8-09 学年语文教学心得人们长常说中学教师难当,中学语文教师更难当,难就难在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逐渐 体会到了中学语文教师的乐趣,学生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原 来基础上更进步。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得出几点肤浅的认识,现在我把我这几年来语文教 学的心得总结如下:一、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个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对语文毫 无兴趣的学生能学好语文。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求得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 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材内容,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法吸引学生,生动、新颖、恰切的 教法,让学生始终在新异刺激下投入学习。其

2、次是贯彻成功教育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享 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甚至一开始可以普遍降低要求,让 优秀生走向渊博,让大多数学生坚定学好的信心,让从没受过老师表扬的学生也体验到老师肯 定性评价的愉快。二、授之以“渔”,求得学生主动地发展“最好的学问是关于方法的学问” 、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 “善学者 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 海洋里遨游。学生进入高中,首要的任务就是树立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要放眼社会,放 眼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平时让学生坚持“多读、多听、多想、多写、多说”的“五多”

3、做 法,并严格要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 三、让学生养成思考习惯,为写作提供持久动力“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写出 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 这一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生活中充满了哲理,认真反思生活,可净化灵魂;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可了解并认识社会,在 课堂教学中我不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极大丰富他们的思想。如在教自序 自序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上医医国,其次医人”的道理,让学生反思当今社会。以上是我这几年来工作的一点粗浅的心得。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很多观点还有

4、待进一步 的探索完善。但是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探索一分回报。只要努力去工作,积极去 探索,一定会迎来自己教学生涯灿烂的明天。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游夜书怀

5、/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部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西门豹治邺/禇少孙 大铁椎传/魏禧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

6、欧阳修 祭十二郎文/韩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 陶庵梦忆序/张岱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种树郭槖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项脊轩志/归有光 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种树郭橐驼传教案及练习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课文 3、4 两段。 德育目标 要遵循事物的发展

7、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 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 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 “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

8、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 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二、解题 本文名“传” ,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 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 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 地日益严重,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仅有一点 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

9、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 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 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 ,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 文的社会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出示投影: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勖(x) 病瘘(l) 病且怠(di) B豚(tn) 抑耗(ho) 织而缕(l) C孳(z) 窥伺(s) 实以蕃(fn) D缫(so) 飧饔(yn) 长(zhn)人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名我固当 驼业种树 早实以蕃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其筑欲密 长人

10、者好烦其令 故病且怠 (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参考答案: (1)A(“瘘”读“l” ) (2)起名,作动词。以为业,作动词。果实;蕃盛,多。尽。捣土用 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治理。穷困。 3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第 1 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 2 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 3 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 4 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 5 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四、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

11、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 ,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 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 ,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 方面) 。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 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 ,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 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

12、,更 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 欲密。其莳也若子。 ”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 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 “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 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 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

13、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接着用铺陈 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 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 ,五个“而”和七个 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 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 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 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

14、养树” , 后论“养人” ,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 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 “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 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五、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 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 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 不能

15、揠 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輙体罚。 六、课堂练习 阅读下文,写一段评析文字。 出示投影: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 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 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 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参考答案: 本文借一种善于负重而好爬高的小虫,辛辣地揭露和嘲讽了那些达官贵人觊觎高位

16、, 贪婪成性,惟利是图的本质。抨击了当时腐败的吏治。全文描写生动,讽刺尖锐,社会意 义深刻。 七、课文总结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 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 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和“三” 。 2思考并讨论: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六国论六国论教案教案(1)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二)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三)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 “弊在赂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