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4046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课题题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知知识识与与能能力力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过过程程与与方方法法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情情感感态态度度 与与价价值值观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 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教学 重点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教学 难点难点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必修 2 散文单元第二

2、篇,它是现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 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适时对作者情况和 背景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课文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 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 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 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3、,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春等散文,感 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 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 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各类 散文作品的能力。教法设计教法设计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 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1. 移情法。移情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

4、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 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 诵读诵读法。法。“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 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 设设疑疑讨论讨论法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 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 积极讨论,合作探究。媒体媒体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用演示 课件对板书形成补充,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增强感性认识,

5、扩大教学内容。教教 学学 设设 想想教时教时2 课时教学教学 环节环节教教 学学 内内 容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教教 师师 手手 记记一一迁移导入迁移导入一、一、连类钩沉连类钩沉, ,迁移导入迁移导入 师: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 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 ,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 一腔离愁,寄诸秋色,你能举几例么? 秋是多彩多姿的!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学生举例。二、认定目标二、认定目标 三、探究文本三、探究文本“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

6、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 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 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 ,今天,我们就从故 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他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 二、探究文本二、探究文本 (一)破题感知(一)破题感知 师:“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 “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 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 “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故都”两

7、 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譬如: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 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 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二)分析选材视点(二)分析选材视点 1、思考: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有人写秋色,郁达夫写的是什么? 注意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词句。 2、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呢?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3、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慢、润、淡”

8、)并)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 之外的南国之秋为了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作者 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 蟹和骆驼。形象的表现出两者的不同 4.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具体品味这个秋味呢?共描绘了几共描绘了几 幅幅“故都秋景图故都秋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 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 果) (三)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三)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

9、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 秋味的?下面请同学读 311 段,其他同学边听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 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 游故都,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 1.观秋色观秋色 师: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 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师: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明确:冷色。师: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 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不过

10、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 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 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冷色之景容易让人觉得冷清,引入王安石北山 ,让学生齐读。此设计是基于从学生 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使学生通过回忆、到 图书馆查资料、网上搜 索等方法在新旧知识之 间架设桥梁,通过交流汇 总使学生丰富对秋的文 化认识,从而顺利进入新 层次的意义建构。把握住题目所透露的 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 文学作品时注意题目的内涵。把握文眼学生讨论,然后师总结。师范读,学生读相结 合,力求通过读加深理 解

11、,让学生入境。 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气 氛。 在阅读中教师针对字 音等问题给予强调说明。插入有关色彩的知识。三、探三、探 究究 文文 本本“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 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得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0 师: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 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正象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 景语皆情语” ,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2.2.听秋声听秋声 四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

12、,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 ) 师: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 师: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 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 师: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师: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 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那凄切的寒 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 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

13、就不言而喻了。置 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师: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 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3.3.品秋味品秋味 师: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 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 师:当代诗人梁小斌在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这样抒情: 秋天象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两岸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我们来看看, 故都的秋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 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

14、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辉煌的 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更是只字不提,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 为什么? (明确:这和作者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 ) 了解背景: 此文写于 1934 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 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 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课文第十二段)郁 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郁达夫,三岁丧父。17 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 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

15、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 的文学。 ” 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郁达夫 也是如此,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 国之思、故都情结。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 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 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为人所不能言的妙昧,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 文。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 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来麻醉自己王安石北山。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

16、得归迟。引王籍诗“蝉噪林逾 静,鸟鸣山更幽”佐证。师生讨论。学生讨论。此问题较难,可由教 师提示。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 历史背景,进行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教育。五走出文本,迁移训练五走出文本,迁移训练 六、作业六、作业是如此,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国 之思、故都情结。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 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 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为人所不能言的妙昧,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 文。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 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来麻醉自己 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 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 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