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随”本义探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4011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迎随”本义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迎随”本义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迎随”本义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迎随”本义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迎随”本义探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迎迎随随”本本义义探探讨讨易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易敏,男,1987年3月出生,2009级针灸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 针灸治疗疑难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 摘要摘要: 探讨内经“迎随”的本义,提出“迎随”就是补泻的代名词。关键词关键词:迎随;内经“迎随”一词,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文中指出:“往者为逆,来者为 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由于内经成书久远,文意深奥,加之历代医家和针灸专著 从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见解,“迎随”遂发展成为各种具体的补泻手法。 但笔者认为, 迎随

2、是补泻的别称 而非某种具体的补泻手法,后世的 “迎随补泻”法非内经 “迎随”原意。故不揣谫陋,试对“迎随”本义做一探讨。一一、后世主要的“迎随补泻”法内经虽然提出“迎随”,但却无相应具体的补泻操作,致使后世医家把“迎随” 发挥成各种具体的补泻手法 ,其中最主要的有:1.“针向迎随”补泻法 即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 泻法。1首先,这种补泻方法以灵枢逆顺肥瘦篇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指三 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十二经脉流住次序为依 据。但灵枢本输及灵枢根结等篇则出现了另一种经脉流注方向,即经脉气血 都是从四肢远

3、心端开始往近心端流注。这种流注理论与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输穴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完全一致。2 若灵枢根 结理论与灵枢逆顺肥瘦所论不能完全吻合,那么经气到底何以为逆,何以为顺? 另一方面,“针向迎随”与临床实际也往往不相符,临床中的大部分腧穴都是直刺,所谓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又如何做到“迎随补泻”呢?难怪明代医家汪机痛斥该法“所 言若是,其诞妄可知矣。岂可示法于人哉?”3 。因此,此种“迎随”非内经之 “迎随”也明矣。2.“子母迎随”补泻法, 源于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这种“迎随补泻”手法,是将五行与五输穴配合,并

4、依据难经六十九难 “虚则补其 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提出的。须知,内经中十二经脉的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尚 未完全建立 ,仅仅在灵枢本输中谈到“阴井木,阳经金 ”。因此“子母迎随” 补泻法也不是内经中的“迎随”。3.“候时迎随”补泻法 又称为“纳支法”,首倡于明代。明高武在针灸聚英附辩中说:“迎者逢其 气之方来,如寅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来注大肠,此时肺、大肠气方盛而夺泻之也;随者随其气之方去,如卯时气去注大肠,辰时气去注于胃,肺与大肠此时正虚而补济之也。”4需要注意的是,此法以十二经脉的时辰流注为基础,可内经通篇都没有 十二经脉纳十二地支的说法。所以, 它仍然不是 内经“迎随”的本义。二二、内经中的

5、“迎随”既然后世的各种 “迎随补泻”都不是内经“迎随”的本义,那么 “迎随”到 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 “迎随”除了上文首段在灵枢九针十二原 中提到外, 更重要的一句话 出现在同篇的后段中。经文曰:“泻曰迎之,迎之意, 必持而内之, 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 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 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据王冰注素问离合真邪论 引针经,甲乙经卷五第四)。5灵枢小针解对此解释说: “迎而夺之者泻 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

6、, 气可令和。 ”这里,经文 已经很明确地指出:泻即是 “迎”,补即是“随”。对照 素问调经论则更加明确了这一点。其文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 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 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 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 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需要 注意的是:本段泻法内容下题作“是谓大泻”,补法内容下却注作“是谓追之”,而不是 “是谓补之”。显然,这里的“追”(即“

7、随”)等同于“补”,故王冰注曰:“追,言 补也”。自然,“迎”也就等同于“泻” 6。“迎随”就是补泻的代名词,是补虚泻实这 一原则的简称,而绝非指经脉气血流注方向。鉴于此,全国统编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 也认为:迎随不是某一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而是一切针刺补泻手法的原则。7综上所述,在内经中,“迎随”尚不是某一具体针刺补泻手法,只是一切针刺补 泻法的代称,即迎为泻法,随为补法。“迎随”从补泻的代称发展到后世诸多的具体补泻 操作手法,违背了内经“迎随”的本义,给针刺手法理论的研习和传播带来混乱。因 此,我们在理论和临床上都不能将二者混淆。 参考文献1 邱茂良,张善忱等.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8、版社 1985.159. 2 沈雪勇. 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261. 3 明汪机针灸问对M. 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85 4 明高武针灸聚英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296. 5 灵枢经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2. 6 黄龙祥.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710. 7 陆寿康. 刺法灸法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70. 8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 9 难经校释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作者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6369号 邮编:250014 联系方式:13573762720(手机) (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