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0092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苏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德 海因里希海因里希 伯尔伯尔【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不同作家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 境的关系。 2、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 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比较阅读 【教学安排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学流程】 一、导入:一、导入: 1、战争,摧残的不仅

2、仅是人们的肢体,还有人们的心灵,同受伤的肉体相比,心里流 淌的悲伤更加无法医治和忘却,也许,看了本文以后,你会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你会更 加热爱和平生活。 2、在上一个文本中我们形象地感触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 伤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小说,它讲述了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 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3、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 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 ” “但是在国内深入一 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

3、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 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 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 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 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4、参见“历史的回声”专题“永志不忘”板块“消息两则”中的勃兰特下跪赎罪受 到称赞一文。 二、作者介绍:二、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 年) ,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 尔被征入法西斯

4、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 年被浮,同年 12 月 获释,返回科隆。1947 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 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 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 作是出版于 1949 年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 ,不管什么样的战争, 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 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1950) ,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 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 映了德国人民的

5、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 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 世纪 70 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中篇小说丧失了名 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 (1974)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 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 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 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 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 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6、。 三、词语整理:三、词语整理: 颤(chn)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颤抖、颤巍巍、颤悠) (zhn颤栗) 凝眸(mu):目不转睛地(看) 。 恺(ki)撒:古罗马政治家、军事家。 门楣(mi):门框上边的横木。 斑斓(ln):灿烂多彩。 威风凛凛(ln):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 甲胄(zhu):盔甲。 目光炯炯(jing):形容目光的明亮。 惟妙惟肖(xio):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肖像、逼肖) (xio姓)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颠簸(b):上下震荡。 啐(cu)掉:用力从嘴里吐出来。 腓(fi)特烈:德国皇帝。 吞噬(sh):吞食;并吞。 倒坍(tn):倒塌,

7、倒下来。 惬(qi)意:满意,称心。 粗犷(gung):粗豪;豪放。粗野;粗鲁。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诅(z)咒:咒骂。 蹒跚(pn sh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襁褓(qing bo):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胡子茬(ch):胡子的根部。 铭文:器物、碑碣等上面的文字。 恪(k)守:严格遵守。 四、文题解读:四、文题解读: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公元前 480 年,波斯入侵希腊,300 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 碑以示纪念,碑上的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们,

8、我们阵亡此地, 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 这里揭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 可悲现实。 五、小说情节:五、小说情节: (一)情节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二)情节结构: 开端:(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 ” ) ,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 被抬进美术教室。 发展:(“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 ) ,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 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高潮、结局:(“抬担架的终于

9、又进来了”到结尾) , “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 书的教室。 六、文本研习:六、文本研习: 1、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 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 岁的 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 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 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

10、真相大白, 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2、文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 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文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 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 ,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 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 了军国主义战争。 3、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 “我”是个有点浑

11、浑噩 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 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 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 思想状况。 4、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学校走廊上的 环境布置? 明确: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 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 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 法西

12、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5、教师命令学生用六种字体写下同一句话“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用意是什么?明确:法西斯用这句话用来教育青少年,目的很明确,就是向他们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而“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最终凭借这句话来 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6、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这篇小说的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 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 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

13、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 了读者。 七、小说主题:七、小说主题: 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 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 和个人不幸的根源。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 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 作品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义深刻。八、写作特点:八、写作特点: 这篇小说的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 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

14、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 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 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了读 者。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 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 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虽然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 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

15、环 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 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九、比较阅读:(九、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的遭遇与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 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明确: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 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

16、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 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 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明确: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 流中的“我”受 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 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明确: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 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4、 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许多描写画面感很强,根据 你的理解和想像,选择你认为比较能把握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