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上岗证教育学考试试卷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0865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上岗证教育学考试试卷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上岗证教育学考试试卷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上岗证教育学考试试卷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师上岗证教育学考试试卷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师上岗证教育学考试试卷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上岗证教育学考试试卷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上岗证教育学考试试卷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上岗证教育学考试试卷一一、选择题: 1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b、c、e。 a.传统思想因素 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c.科学文化因素 d.生产力因素 e.社会因素 2课程的基本类型有 b、c、d。 a.国家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e.问题课程 3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e。 a.教材 b.教学辅导书 c.综合练习册 d.教学目标 e.教学指导书 4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及顺序 a、b、c、d、e 。 a.课程设置 b.课时分配 c.规定培养目标 d.学科顺序 e.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5 “拔苗

2、助长”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 c。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6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b、d。 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讨论法 e.实验法 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b。 a.复式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问题教学 d.个别教学 e.分组教学 8目前中小学教学中普遍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有 a、b、d。 a.投影器 b.录音机 c.模型 d.录像机 e.挂图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狭义): 广义的课程: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

3、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 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 2.学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3.活动课程: 它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4.教学大纲: 它是对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5.教学: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4、,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7.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 8.启发式: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注入式: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三、简答题 1

5、.活动课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区别。 答:活动课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它与课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 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活动课程是学校正规课程的一种类型,课外活动不是正式课程。对教育效果的要求程度不同。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目标体系,对课外活动所作的规定则笼统、模糊。 管理力度不同。活动课的管理较严格,课外活动的管理较宽松、随意。 对参加者的要求不同。活动课要求全体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自愿参加。 2.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形式多样化;重视智

6、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3.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答: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学只是在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等多种途径。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把两者等同。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相并列。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除教学外,智育还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既要完成智育任务,同时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 4.教学实质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

7、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的实质: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德,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6.教学

8、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答: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联系是:教学原则的规定必须依据教学规律,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区别是: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间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结果;教学原则是人们主观制定的,是反映人们对教学工作的要求。 7.全面发展方向性原则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全面发展方向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中要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教学要把身心的发展统一起来。 8.循序渐进原则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

9、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要了解学科知识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要坚持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工作;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9.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是什么 答: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与教师特点相符合;教学条件。 10.课内外学法指导的内容 答:预习;其基本要求是:提出预习要求,反复阅读新教材;查阅必要的参考书、工具书;对预习时遇到的不懂问题记录等。听课;其要求是:明确听课目的;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听课;勤于思考,多思多问;复习。其要求是:及时复

10、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明确复习重点和范围;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11.班级授课的优缺点 答: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能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以课为单位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是:由于使用统一的教材,面向全班学生教学,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限制。 五、论述题 1.试论执行教学大纲的意义 答:教学大纲是对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是国家教育行政

11、部门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和教学法上的要求。执行教学大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学校教学领导的重要文件。这是国家对某门学科的教学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直接领导的主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能统一各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为教材规划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编排的顺序,也为教师指明所都课程的目的、要求以及教学的进度和方法等。因此教师要深刻地理解教材,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以及方法等符合国家统一要求,必须先全面透彻地领会教学大纲

12、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2.试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呈现出以下五种趋势: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这主要体现在:以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干;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内容由分化类向综合是当代课改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趋势是由当代科学的综合化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决定的。课程形式多样化。以学科课程为主,多种课程类型并存;注重差异化,加强地方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今后的课程,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健全合理的智能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重视个别差异。课程要提高弹性。除课程计

13、划中增设选修课外,许多教材的内容也将分出必学和选修两部分。加强个别指导。 3.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答: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时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首先,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依赖于智力因素的活动。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同时非智力因素又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其次,要按照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从

14、而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提高教学效率。 4.联系实际,试论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答: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要正确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的必要条件。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代表社会利益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教师受过专门训练,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懂得如何帮助、引导学生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为

15、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它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来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互相依存,相互的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5.在教学中,如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

16、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教学中必须首先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性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的内容相当广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切忌随意发挥。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6.在教学中,如何坚持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答: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付出较大努力才能掌握,同时又不能超越学生学习的能力。坚持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作出科学的估计。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估计要客观。要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断。要做到“及时而教”。教师要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及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及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