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赔调查心得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208161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赔调查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理赔调查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理赔调查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理赔调查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理赔调查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赔调查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赔调查心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理赔调查心得 本报告依据中国保险理赔市场调查数据和业内专家访谈结果撰写而 成,重点研究中国保险理赔行业产品、企业、市场、产业链等四大 方面的详细情况。报告具体研究领域涵盖专题研究行情、技术特点、 原材料供应、消费群体、消费结构、市场容量、地区格局、品牌竞 争、企业竞争、产业政策、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是关注中国保险 理赔市场发展的企业和投资者必备的参考资料。本报告以企业访谈记录、产品用户问卷结果、国家统计局数 据、海关进出口数据、行业协会数据为基础,采用多渠道对比校正 和抽样统计分析的方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报告撰写以定 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深入挖掘数据蕴含的内在 规律

2、和潜在信息同时采用统计图表、分析图示等多种形式将结果清 晰、直观的展现出来,以方便读者解读分析。报告为生产企业及投资机构充分了解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 销售方式、有效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了详实信息,为研究竞争对手 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定价、营销模式、销售网络和企业发 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山东农业保险调查报告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农业、农民一直是社会改革和经 济发展关注的热点,而为;三农;保驾护航的农业保险也越来越引起社 会各界的重视。2006 年,山东省政府已确定在人保产险山东省分公 司进行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风险保障问题, 并通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建立山东省现代农

3、业保险制度,促进农 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一、山东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山东省是我国农业保险开办较早的省份。从 1982 年原中国人民保 险公司在山东试办农业保险业务到现在的 24 年间,前十年业务规模 增长迅速,后 14 年业务规模逐渐萎缩。1985 年1989 年, 全省近 6000 万亩小麦承保面达到了 70%以上,德州、滨州的 700 多 万亩棉花,最多时承保面都达到了 80%以上。德州的陵县实现了全 辖所有农作物的统保,承保面达到了 100%。这期间,山东省为搞好农业保险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和研究性的工作,在德州建立起了人工 影响天气系统;委托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进行了利用卫星遥感 技

4、术鉴定农作物损失范围和程度的研究;与聊城农校合作进行了棉 花人工模拟冰雹损失程度的确定;与泰安农科所进行了果树损失鉴 定的实验,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和防灾技术逐步建立和提高,为 农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1994 年,山东省出台了 农村保险互助会管理办法,采用互助会的形式,即政府推动、 农民互助、保险服务的模式在 23 个试点县经营农险业务。在其后的 两年内,全省尤其是滨州、菏泽的农业保险业务有了较快发展。 1995 年,中央发文禁止政府参与商业保险运作,结束了计划经济下 保险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模式,农业保险改由保险公司按商业化模式 经营。此后,全省农险规模不断萎缩,业务急剧下滑。开

5、办险种由 最多时的近 50 个,萎缩至目前只办理小麦火灾雹灾保险、塑料大棚 蔬菜种植保险、农作物保险、肉食牛保险、奶牛保险、林木保险等 几个险种。保费收入从 1992 年的 6700 万元下滑到 2005 年的 630 万 元,仅占全省财产险保费收入的 0.08%。人保产险公司在山东经营 农业保险 24 年,综合赔付率达 117%,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二、山东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分析目前,山东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现状:一是覆盖地区少。全省 14 家财产险公司中,只有人保产险一家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人保产 险山东省分公司的 16 个市分公司中只有 13 个开办了农险业务,并 且保费收入过 10 万元

6、的仅有 7 个分公司。二是保费收入规模徘徊不 前。2003 年-2005 年,山东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 650 万元、 570 万元和 630 万元,难以取得大的突破。三是农业保险产品对农 业风险的保障不足。以人保产险山东省分公司为例,该公司目前共 有农险类条款 22 个,但有保费收入的仅仅是小麦雹灾、火灾以及林 木保险等几个险种,这几个险种的保费收入占农险保费的 80%左右, 农民群众的选择余地很小。四是种养两业发展不均衡。种植业保费 收入远远大于养殖业保费收入,两者比例约为 9:1。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从保险公司外部因素看:(一)政府扶持政策缺失。农业保险的高风险

7、直接导致了高赔付, 加之成本较高,如果没有政府政策扶持,必然导致亏损。山东省农 业保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之所以得到较好发展,主要还是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组织发动。随着保险公司体制的变革,农 业保险纯商业化运作程度越来越高,政府扶持缺位实属必然。没有 政府支持和相关政策保障,就难以办好农业保险。(二)农业生产分散,保险经营成本高。农业灾害发生通常是大面 积区域性的,根据保险;大数法则;,要达到分散农业风险的目的,必 须有一定的承保面。而地域统保方式既可保证一定规模的投保数量, 又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展业成本。在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具有一定 的资金支配权,可以先行垫付保险费。税费改革

8、后,乡镇资金支配 捉襟见肘,村级收支公开化,加之减少农民负担的舆论环境,统保 愈加困难。(三)农民购买力低,投保主动性不高。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和高成 本,必然导致农业保险的高费率,例如养殖业保险费率一般维持在 5%15%之间,在农民收人低且不稳定,加之对农业保险的 认识不足,投保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按商业化标准缴费农民买 不起,按农民买得起的标准收费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局面,一直困扰 着农业保险的发展。(四)保险赔付非技术性因素的掣肘。一是农业保险存在较大的逆 选择风险,农民对风险大的标的投保积极性高,对风险小的标的投 保积极性不足,受损非保险标的很难鉴别。二是与目前政府对农业 保险展业扶持缺

9、位相反,一旦发生灾害,各级政府会给保险公司施 加很大的赔付压力。尤其是对种植业保险的赔付,处理不好会影响 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影响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进而制约其他业务 的发展,这往往使各公司为减少麻烦而望而却步。从保险公司内部因素看:(一)农险业务风险大,经营不稳定。农险业务风险具有普遍性、 区域性、伴发性等特点,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 从保险损失的角度看,具有巨大性、非均衡性和不可预见性。如 1998 年夏季,全省因暴雨洪水就造成 3.3 亿亩农作物受灾,成灾面 积达 2.1 亿亩,这对任何一家商业保险公司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从农业保险的实践来看,要么一年期间一次灾害都没发生,

10、要么一 旦发生,损失又是巨大的。一个风险周期长达几年、十几年,造成 经营的不稳定性。(二)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态度消极。目前,大部分产险公司是 商业性保险公司,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理念。农业自然灾害情 况复杂,承保风险高,又缺乏巨灾保险或农业再保险保障,保险公 司有后顾之忧,发展农业保险不积极。一是体现在组织机构和从业 人员的非专门化上,二是体现在激励机制的缺乏上,近年来保险公 司内部很少组织农险业务的专项竞赛活动或推出促进农险业务发展 的专门措施,使农险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三)农业保险险种针对性不强且改造缓慢。例如,现在大部分小 麦产区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小麦火灾保险的风险很小,生命力

11、下降。 再如,沿海盐田的主要财产是盐和塑苫,固定资产寥寥无几,把盐 田塑苫保险条款作为财产综合险的一个特约条款使用起来就不方便。 此外,费率水平相对于农民的接受程度偏高,供需双方的契合点存 在较大的落差。(四)展业渠道不畅。原来保险公司代办网点遍布广大农村,改为 营销服务部后,网点数量大大减少,逐户收取保费难度加大。(五)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匮乏。近几年由于农业保险业务萎缩,以 及该险种在公司经营地位的下降,农业保险专家纷纷改行或离岗。 加之很少举办农业保险业务培训,导致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后续不济。三、发展山东农业保险的有利条件和基本思路山东是农业大省,2004 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3453.2

12、 亿元,其 中畜牧业总产值达 1010.8 亿元。但同时山东也是农业灾害频发的省 份,目前的农业风险保障非常脆弱,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建立有效 的农业保险制度意义重大。对外有利于农民转嫁风险,有效保障灾 害之年减产不减收,防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稳定农民收入和生 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有利于消除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后顾之忧, 调动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的推广;有 利于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通过发展农业保险来 保护和支持农业,提高全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内则可使公司 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信誉,加强同当地政府的联系,进而推动其 他非农险业务的发展;可配合公司险种结构调整,扩大公司利润来 源,从战略上巩固自身的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在体现保险公司社会 价值的同时,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些都为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创 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应抓住机遇,把发展农业保险作为新形势下支农的一项重要措施抓紧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