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三语文临考自测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07562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三语文临考自测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1高三语文临考自测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1高三语文临考自测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1高三语文临考自测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1高三语文临考自测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三语文临考自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三语文临考自测(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1 届高三语文临考自测试题201161一、本大题小题,每小题分,共 1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荡漾/档案 针砭/贬低 屏藩/屏退B鞭笞/魑魅 破绽/沉淀 冠军/桂冠C胡诌/踟蹰 狙击/诅咒 宿儒/宿愿D笑靥/筵席 泥淖/船棹 剥削/剥皮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对此,社会上褒贬不一。其实,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续红楼梦的话题,一直众说纷纭。比如对高鹗版本,俞平伯和鲁迅就看法迥异。俞平伯认为曹雪芹与高鹗二人的环境、心境、思想、情感及文学功力手段,皆相去甚远,高鹗版本“光荣地失败了”。鲁迅则认为高鹗之续不仅对原著

2、“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伏笔探佚钩沉,更重要的是对曹雪芹的悲剧命运,有同病相怜的深切感受,于是才有两心的“偶或相通”。有人则认为:那些违背曹雪芹原笔、原意的续作,无不是下里巴人,皆成浮云。A众说纷纭 B. 迥异 C. 同病相怜 D. 下里巴人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里氏 9 级的超强地震,引发罕见的海啸,高达 20 米的巨浪,于瞬间将这个美丽的市镇吞噬,成千上万生灵涂炭,而他,是无数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B. 社科院发布 2011 年社会心态蓝皮书 ,显示“望子成龙”是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生活中过分溺爱孩子的现象为何时有发生。C手臂上戴着“五道杠”的少先队武汉

3、市总队副总队长黄艺博一夜之间红遍网络,也让武汉市存在了 22 年的少先队“五道杠”忽然成为舆论焦点。D如果作者及版权方发现文库用户在上传内容时有侵权问题,只要通过文库投诉中心反馈情况,投诉中心会进行相应处理并迅速核实情况,依法清除文库用户上传的侵权信息。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幸福是什么? 一旦人的精神需要、情感诉求和心理期待无法获得充分满足和应有尊重,幸福的天平就会在失衡中倒向失望、叹息和迷茫、无助的另一端。 惟其如此,幸福才会不经意间来敲门。 它是实践付出和心理满足的和谐一致, 幸福固然包含着物质层面的拥有和满足,2 所以,幸福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人的精神寄

4、托、心灵安顿与人格实现。 但更多指涉精神层面的感受, 是包括健康、情感、财富和理想等生活要素间的一种和谐共振状态。A B. C. D.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杏花书屋记杏花书屋记归有光归有光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

5、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

6、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注: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C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D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 其孰 能讥之乎3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以公所命名 余船以次俱进D夫公之所以为

7、心者如此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引出有关有人父亲用心的议论。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的父亲的崇高人格

8、,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9断句与翻译。 (10 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 分) 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2 分)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4 分)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 分)离亭燕离亭燕张张昪昪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9、。4【注】张昪: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低亚:低垂。(1)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 (3 分)(2)联系整首词,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 (6 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陶渊明饮酒)(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0、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15 小题。大大传统传统和小和小传统传统“五四”反传统主义所打击的主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封建制度的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儒家伦理,也就是封建礼教。但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人类学家一般把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叫做大传统;把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世代相传,叫做小传统。大传统被时代精英检讨、反思、添加、融合的几率比较多,而且受制于最高统治者的政策,因此变易比小传统相对要快一些。小传统则表现为地区与族群的风俗和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往往由一种集体无意识来维系,因此变易得相当缓慢,而且困难得多。“五

11、四”先进人物把家庭和家族骂得一塌糊涂,但“五四”时期和“五四”以后,中国的家庭和家族照样运转,看不出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遭到“五四”精英痛批的“孝”这种家庭伦理的核心道德,在1949年以前以及以后的长时期,仍然是维系家庭血缘纽带的基本规范。对小传统的大破坏,是“五四”过了50年之后的所谓“文化大革命”。这是一次以“革”文化“命”为目标的彻底摧毁传统的非理性的运动。“五四”反传统基本上是理性的运动。理性地反传统,是思想和思想的冲突,主要打击的是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大传统。非理性地反传统,是情感的发泄,直接遭殃的是民间文化、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古人说:“礼失,求诸野。”这是说当主流文化形态因社会权

12、力结构的变迁而发5生变化的时候,官方已经不再流行的礼仪秩序,还可以在民间找到。原因就在于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比大传统更具有稳定性。小传统和过去连接得更紧密,传统文化的密码在小传统里埋藏得更深邃。大小传统的关系,是互动互补的关系。传统社会主要通过家庭的网络在伦理上把民间小传统和社会大传统连接到一起。没有大传统,小传统得不到礼仪习俗的思想资源;没有小传统,大传统便失去辐射全社会的功能,主流文化的根基会不牢固。 如果一个民族的大传统被彻底清算而又不及时修补,小传统遭到根本的破坏却不知道破坏的严重程度,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流失得差不多了。由于信仰的原因,我们的文化是比较松散的,传统也是比较松散的。所以

13、传统社会大传统的传衍,并不那么顺利,儒家思想从汉到清经过无数次变易,孔子也成了“圣之时者也”。倒是小传统的传衍稳定而少变易。但“文革”把小传统彻底破坏了,连每个家庭对传统文化遗存的零星收藏大都付之一炬,更不要说鼓励子女揭发父亲、妻子揭发丈夫、学生揭发老师、同事揭发同事、朋友揭发朋友、街坊揭发邻里。稍带一点传统意味的道德,全部荡然无存。“五四”时期的反传统,是学问与知识的清理,纵使批判得过了头,也是有识之士的愤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传统,是无知者对传统的毁坏。(节选自刘梦溪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卷作答。 (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选

14、不给分)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 ) ( )A.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封建制度的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在“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中受到了打击。B.人类学家一般把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世代相传,叫做小传统,其表现是地区与族群的风俗和习惯。C.受到五四先进人物痛骂的家庭和家族在五四前后照样运转,看不出什么根本性变化,这说明小传统的变易不仅相当缓慢,而且困难得多。D.由于小传统比大传统更具稳定性,所以,当主流文化形态发生变化时,还可以在民间找到官方不再流行的礼仪秩序。E.“文革”时期,子女揭发父亲、妻子揭发丈夫、学生揭发老师、同事揭发同事、朋友揭发朋友、街坊揭发邻里这些小传统都遭

15、到破坏。13下列关于“大传统”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大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传统,人类学家一般把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叫做大传统。B.大传统变易非常快,因为它受制于最高统治者的政策,被时代精英检讨、反思、添加、融合的几率比较多。6C.一个民族的大传统如果被彻底清算,就要及时修补,以减少这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流失。D.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大传统的传衍不那么顺利。这跟我们的文化比较松散、传统比较松散有关。14根据文意,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大小传统的关系,是互动互补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4 分)15 “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传统主要有什么不同?(4 分)四、本大题 3 小题,共 15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