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与业务设计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6205470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与业务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与业务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与业务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与业务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与业务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与业务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与业务设计(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三农”的总体思路与业务设计的总体思路与业务设计第二章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的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内蒙古境内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在新农村建设和 服务“三农”中将发挥支柱骨干作用,通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扩大信贷投入, 积极支持地方优势产业发展。 第一,从贷款业务情况来看,2010 年,全行各项贷款 120416 万元,全年累 计发放贷款 54658 万元,累计收回贷款 42777 万元。其中:政策性贷款 105573 万元,占贷款总量的 88;商业性贷款 14843 万元,占贷款总量

2、的 2。贷款的 组成是:粮食储备贷款 38526 万元、中央储备油贷款 2000 万元、调控粮食收购 贷款 27556 万元、粮食挂账贷款 42411 万元、棉花挂账贷款 294 万元、流转粮 食收购贷款 8020 万元、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 2785 万元、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 款 763 万元。从贷款投放的领域看,农发行内蒙古分行的贷款主要是粮棉油贷 款。其中粮食贷款 114574 万元,占全部贷款的 95;棉花贷款 1057 万元,占贷 款总量的 1。魁;油脂贷款 2000 万元,占贷款总量的 2。从贷款投放的环节来看, 贷款主要是粮食流通环节。从贷款性质来看,挂账贷款 42411 万元,占

3、全部贷 款的 35。第三,从损益情况来看,到 2010 年末,农发行内蒙古分行各项收入 6720 万元,各项支出 5237 万元,盈利 1483 万元。在收入来源中,贷款利息收入 6578 万元,其中挂账贷款利息收入占贷款利息收入的一半左右,占收入总量的 9486;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 66 万元,占各项收入总量的 1;中间业务收入 49 万元,占各项收入总量的 l;营业外收入 27 万元,占各项收入总量的 04。 在各项支出中,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 3128 万元,占各项支出总量的 58;业 务管理费 1350 万元,占各项支出的 26;存款利息支出 112 万元,占各项支出 的 2:营业税

4、金及附加 362 万元,占各项支出的 7;营业外支出 33 万元,占 各项支出的 1。22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221 政策性金融业务被大量挤占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成立后,在上级行的领导下从事农业政策金融工作。成 立之初,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承担着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业务的政策性贷款、专项贷款,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 及监督使用。随后,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由于专项收购资金被大量挤占, 粮棉油收购资金缺口急速膨胀,农发行内蒙古分行在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中出现 一定困难,致使农发行内蒙古分行的山、水、林、电等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等 专项贷款以及粮棉企业

5、加工和附营业务贷款的贷款权,划归农业银行,农业发 展银行开始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后来,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承 担了本应由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的政策性支农贷款业务,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政策 性业务被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承担,农发行内蒙古分行的支农地位被严重降低。 22_2 政策性金融的市场调节作用减弱 第一,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较少。统计显示,2010 年,内蒙古农业经济 发展的资金需求占内蒙古当地经济发展资金总需求的 35,而农发行内蒙古分行 “支农”资金却仅占总贷款额度的 17。 第二,政策性金融的结构不尽合理。农发行内蒙古分行作为内蒙古当地农 业政策性银行的重要抓手,在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

6、村建设的重要时期, “支农” 金融业务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增长,仅有的“支农”业务,也主要集中对于粮食 收购、储备以及调销等国有企业和机构的支持,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 求、农村扶贫开发资金需求、农村教育资金需求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存在着 严重的缺位现象。而这些方面,却恰恰是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性工程。 223 支持“三农”的领域远未达到市场需求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业务范围包括: (1):衣业生产环节; (2):农业流通环节; (3)农业加工环节; (4)农业科技创新的培育; (5)农业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建设; (6)农业扶贫开发; (7)农

7、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培育;(8)其他国家扶持的领域等。 从当前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所支持的业务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对于粮食收购、 储备以及调销等国有企业和机构的支持,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农 村扶贫开发资金需求、农村教育资金需求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存在着严重的 缺位现象,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无法满足内蒙古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224 缺乏先导性及引领性职能与作用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作为内蒙古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 应根据国家政策及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应当创新研发出符合 内蒙古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在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 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

8、之间进行有效推广,另一方面也应当通过定的担保 性资金进笮:先期引导,有效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和产业资金进入农业经济领域, 有效弥补金融资本不足所带来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滞后性,推动形成多层次的农 业经济资本市场体系。 综合起来,笔者认为,农发行内蒙古分行发挥先导性及引领性的领域主要 变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普通商业性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由于风险大、盈利少,不愿或者无法进入的领域; 第二,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政府力量介入的领域; 第三,市场发育不健全,制度机制不完善的领域。 23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存在问题的原因 231 宏观视角:农业经济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 从资金需

9、求方的角度,虽然农业企业及农户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但是 由于农业经济本身的产业特点,以及农业企业及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 不对称、沟通差等一系列问题,使农业企业及农户与金融资本之间存在的巨大 的鸿沟,如表 24 所示。从金融机构的企业性质来看,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 金融机构总是力求以最低的风险寻求尽可能高的收益水平,即将吸收的存款放 贷给风险低、效益高、稳定性好、回收周期短的企业。金融机构的这一行为虽 然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但却使一直以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资 金的支持。久而久之,便陷入了商业银行不愿投、政策性银行不会投、担保机 构与保险机构不敢投、农村信用社虽敢投却不会投的怪

10、圈。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因此也经常被经 济学界称之为“看不见的手” 。然而,仅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无法 解决类似于农业经济这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产业类别对于资源的强烈需求。市场 经济在追逐高利润的同时,也忽视了社会效益和公共福利的积累,从而使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同样道理,金融机构在进行资金配置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相 关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机构本身逐利性、安全性、稳定性的性质特点,也会 将金融资本投向于那些风险低、效益高、稳定性好、回收周期短的企业或项目, 而避免投向于那些风险高、效益低、稳定性差、回收周期长的企业或项目。这

11、也同样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结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 作用,导致社会资本无法有效流入到农业经济领域,造成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无法有效实现资源配置的,国家必须从政策层面对农 业的发展加以有效引导和保护。目前,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了农村政策性金融 的步伐。农 j寸政策性金融将国家财政资金与商业银行金融资本有效结合,能充 分两种手段的优势。凡是普通商业性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由于风险大、盈利少, 不愿或者无:珐进入的领域,农村政策性金融必须进入;凡是单纯依靠市场调节 无法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政府力量介入的领域,农村政策性金融必须进入;凡 是市场发育:不健全,制度机制不完善

12、的领域,农村政策性金融必须进入。 从农发行内蒙古分行的情况来看,农发行职能定位不明确,造成农发行内 蒙古分行业务单一,支农力度减弱,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的发挥不能得到充分 的体现。农发行内蒙古分行由于业务领域的局限性,不能实现资金的自我良性 循环,贷款不能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和信贷手段,使之产生贷款乘数效应,不能 充分体现政府信贷的资源配置、监控和风险管理职能,如图 24 所示。从贷款 总量来看,到 2009 年末,内蒙古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254 亿元,其中,农业发 展银行贷款 12 万元,占全自治区贷款总量的 473。从各项存款业务,各项存 款 552 亿元。其中,农发行内蒙古分行各项存款 2

13、亿元,占内蒙古金融机构存 款总量的 0 37。从贷款投放规模上看,农发行总投放信贷资金占地区信贷资金 553 亿元,占全市信贷总投放的 23。从支持产业角度看,农发行仅支持主要 集中在粮食贷款,支持面窄,品种单一。此外,对农民增收,对农业经济拉动 作用不十分明显,局限于靠粮食价格的上升来拉动农民增收;其次,利益补偿 机制不健全,资本金不充足,各项补贴不能及时到位 i 财务状况令人堪忧,信 贷管理不科学,信贷资产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再次,筹资机制单一,大量资 金来源于中央银行,缺少低成本的营运资金来源,没有从根本上减轻人民银行 货币发行的压力;最后,没有专门的农业政策性法律保障,造成无法可依,职

14、 能和业务管理随意性较大,行政干预大,对外关系主要依靠复杂的协调和信用 保证,外部监督机制滞后,行为约束力较弱。24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存在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241 农村资金短缺,金融抑制问题严重 当前,内蒙古农金融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主要是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不足,不熊。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农村商业性 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退化,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过剩现象突出。县域商业银行网点实际上成了上级行的吸存机构。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调整对农村带来的 影响是农村金融资源短缺,农村信贷投入力度减弱。粮食购销市场化,使农业 发展银行信贷总量呈递减态势,服务空间逐步萎缩。改革

15、后的农村信用社资金 实力尽管有所增强,但面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涌现出的大量资金 需求,农村信用社却呈现出流动性过剩现象,资金外拆、外存呈增长态势。反 映出农村信用社经营创新不足,效率低下,支农服务内在动力缺乏。农村中小 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根本出路,而产 业化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支撑。目前很多农村中小企业刚 刚起步,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从表 25 中可以看到,在 2001 年-2010 的十年间,虽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 绝对量是增长的,但是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由 2001 年的 843下降到 2010

16、 年的 722。尽管在内蒙古农村金融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 展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以及还存在多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 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农发行内蒙古分 行主要从事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商品粮基地建设贷款、农村基建贷款等,主要 是针对特殊的企业群体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根本不与个体农户发生信贷业务关 系。农发行内蒙古分行应该是一家以支持服务农业发展为己任的国家政策性银 行,尤其应在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目 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未拓展,没有体现出政策性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所应 有的推动作用。 242 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区分模糊,经营绩效难以准确评价 从广二迕角度讲,金融应该包括信贷、保险、担保、保障等各种具体形式。 农业政策性金融也应该包括政策性的信贷、政策性的保险、政策性的担保以及 政策性的保障等机构和业务。但是农发行内蒙古分行目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主 要局限于农业政策性信贷,而且,财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