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98996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差异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化差异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化差异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化差异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化差异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差异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差异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影响引进版图书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如: 作者的思想水平和素养作品的价值和高度 译者的素养和水平译本的质量 宣传营销读者接触 作者和译者的素质水平,直接表现在图书的质量 上,是直观;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更是人为可以 调整控制的,但文化差异对它的影响却是玄而又玄 的,即使是最畅销的图书在面对文化差异时,也束 手无策。在图书卖出之前,谁也不敢确定,国外的 畅销书在本国是否会畅销,本国的读者是否能接受 它。其实文化差异本身就是难以衡量和预测的,对于 文化差异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我们也只能说是重 要影响。但具体怎样重要呢?这又难以说清楚,我 们只知道有些国外很畅销的书在国内莫名其

2、妙的死 了,国外反响不很激烈的书在国内可能引起轰动了 ;这段时期人们不喜欢的图书说不定过段时间就大 受欢迎了总之,文化差异是难以说清的,读者 的口味是难以捉摸的。谈文化差异对引进版图书的 影响,我也谈不清楚,我只能用几个例子来让大家 看一看这玄而又玄的文化差异曾经对一些图书产生 过怎样的影响。二、文化差异的地域性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一些奇怪的案例: 达芬奇密码一书尽管国内国外都畅销,但 畅销的原因是不同的。“国外是由于书中对于耶 稣的看法和传统观点不同,而引发了一系列的 话题。这本书畅销因为它成了话题书。”王玲说 ,“但国内则是由于前面说到的解谜、对于历史 文化的爱好等符合国人阅读心理的因素才畅

3、销 的。” 马语者在北方热卖而在南方反应平淡 。 二、文化差异的地域性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跨地域的图书引进,成功的案例大家耳熟能详,就拿哈利波特 来讲。“到目前为止,哈利波特已经在中国内地发行了万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林谈到这部“第一畅销少儿书”时, 颇为感慨,“似乎已经很少有人意识到当初人文社决定引进哈利波 特之时所面临的险峻、困境和尴尬。”有家很有竞争力的出版社在同时争夺哈利波特中文简体 字版权。经过多番努力,版权终于花落人文社。然而,人文社也就面临如下尴尬:魔法、巫师、悬疑、幻想是西 方儿童文学的传统,而中国的孩子和家长习惯上喜欢的是知识性、学 习性的读物。中文版哈利波特有可

4、能面临严重的“水土不服”症状 ,而该书在国外的巨大成功对人文社也形成了一种巨大压力。人文社首先“说服、打动”图书经销商、少儿家长。人文社设计了 三条广告词:一是“哈利波特跳出书包的小魔法师”,告诉给少年 儿童和家长们的信息是:故事将“跳出书包”,故事是魔法童话,好看 ;二是“哈利波特我们身边的小骑士”,告诉给少年儿童和家长们 的信息是:这是关于勇敢和惊险的故事,有益;三是“哈利波特 世界儿童的好朋友”,告诉给少年儿童和家长们的信息是:全世界儿 童都在看哈利波特,你是不是也该看一看呢?人文社请全国书店共同参与策划促销,社店合作策划、执行,将 一个“局部战争”演变为一场“全民战争”,而只有“全民作

5、战”才可形成“ 燎原烈火”。他们后来在许多城市开展的哈利波特促销活动,大 都是这些批发商具体操办的,实现了哈利波特的深度促销 二、文化差异的地域性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失败的案例,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斯蒂芬金。在美国,金每一本小说上市后,几乎都会立刻成为畅 销书榜的冠军。一位当年出版斯蒂芬金小说的编辑曾预言:“过 不了多久,斯蒂芬金在中国就会像在美国一样普及。” 中国出版商认为这位给美国出版商带来巨额利润的畅销书 作者也会给中国出版社带来利润,全国有5家出版社先后 推出斯蒂芬金,盗版书商也蜂拥而至,制作粗糙的盗版 书在市场迅速露面。 然而,令出版商失望的是,斯蒂芬金并没有给中国 出版商带来惊喜。它的销

6、售业绩并不理想,没有出现预想 中热卖的高潮。西单图书大厦斯蒂芬金的小说销售让人 失望,曾进了600余本斯蒂芬金恐怖小说集,全套 80元,包括死亡区域、厄兆、神秘火焰、 黑暗的另一半四本小说。到现在为止,每册书只卖出了 80本左右。在美国,11年前死亡区域的销售数已达97 5万本。在风入松书店的印象里,斯蒂芬金好像没有 热销的场面,即使在宣传最猛的时候。现在,斯蒂芬金 已从书店消失了。在个体书商那里,只要驻足于斯蒂芬 金系列的时间稍长,店主们经常会告诉你类似的话:“可 以打折”。可在过去10年间,许多金的小说被译成中文出 版之后,还没有哪本能够在书市上掀起哪怕小小的波谰。美国的头牌畅销书作家到了

7、中国,明显受到冷遇。 二、文化差异的地域性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究其原因,众说纷纭: 一、斯蒂芬金的小说也可说是最贴近反映美国日常生 活的真实性,但中国人宁可热衷西德尼希尔顿而不是 斯蒂芬金,因为前者更加符合中国人对西方的想象。二、写作上给人的感觉很乱,那种美国式的跳跃的写 作思维使中国读者极不习惯,没有头绪的突兀感在阅 读中始终存在。中国读者似乎更愿意或更容易接受那 种细水长流、有铺垫、含蓄渐进深入的外国小说。三、翻译水平太差。四、斯蒂芬金在80、90年代引进中国,恐怖小说离中 国目前的现实生活太过遥远,人们的心理需求还远没 有达到这个层次。 三、文化差异的时间性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大学期间,看了

8、很多小说,很多小说文笔很好 ,情节很好,但看过之后,我总是记不起作者的名 字。想想初中、高中,郭敬明、韩寒、沧月、明晓 溪、可爱淘大家耳熟能详。现在在看明晓溪、 可爱淘之类的很多时候会觉得语言幼稚、情节狗血 ,甚至比不上很多网络言情小说。尽管她们有那么 多的不足,但我却记住了她们,即使现在的言情小 说水平比之更高,我却记不起作者的名字。开始总 觉得莫名其妙,后来想想也就明白了,只是因为她 们抓住了机遇,抢占先机。他们的时代,青春文学从那里开始。他们是领 路人,他们或许幼稚不成熟,但那时候只有他们, 那之前也没有别人。现在网络为创作提供了好的平台,大量网络写 手涌现,好的作品也随之而来,物以稀为

9、贵,多了 反而热不起来了,现在青春文学的热度慢慢退去, 各式各样的文学类型不断出现。三、文化差异的时间性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 时机国人30年阅读变迁史 上世纪80年代初解渴式阅读:文学一统天下“读书无禁区”。在1979年,当读书杂志创刊号刚提出这 个口号时,那种振聋发聩的影响是30年后的读者所难以想象的。“用疯狂阅读来形容毫不夸张”,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家王子 舟教授这样回忆:“1978年5月,国家出版局组织重印35种中外 文学名著,一次投放市场1500万册,瞬间售罄,堪比10年后深 圳发行股票造成的轰动。文学阅读几乎成了阅读的代名词。”陈 平原教授也回忆自己半夜里到书店门口排长队等待买安娜卡 列

10、尼娜的情景。这些只属于那一个时代读书人的场景,在记忆 中暖暖地发出光来。陈平原认为:“文学往往是思想前驱、时代先锋,是思想普 及的重要一翼。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在80年代初又一次发挥 了文学的这一使命。”卢梭的忏悔录、巴金的随想录、 雨果的九三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等书籍,多次出现在 诸多名家的回忆书单里,这些文学书对于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思想 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第二次握手就是当时最典型的阅读事件。这本因作者张 扬1979年平反而得以公开出版的长篇小说,以430万册之巨的发 行量仅次于新中国成立后发行量最大的红岩(逾700万册)。当时,每一篇走红的小说都能成为最能标注时尚、高雅的谈 资;年轻人见面,

11、说一声:我爱好文学,就像地下党找到了自己 人。汪国真成了文化明星,抄录汪国真的诗是一种时髦,其诗集 销量达数十万之巨。三、文化差异的时间性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 时机上世纪80年代末启蒙式阅读:思想异军突起“文革造成了一代人长期的价值观紊乱,阅读便成为了他们 思想启蒙和寻找着新的世界观的途径”,独立经济学者秋风谈到 他的思想和学术历程时如此说道。文学启蒙之后,新时期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潮再次兴起于知 识界,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开始的方法论,到第三 世界理论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几乎所有西方现代 理论、方法和概念,一夜之间席卷大学图书馆。在现代化的机遇 又一次降临古老国度时,国人的急切心态宿命般地

12、与世纪初的先 辈们异常相似。血气方刚的大学生们,在静悄悄的图书馆里判断 东西方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时仍是以激进的方式。“他人即地狱”“ 人,诗意地栖居”成为流行语。一些学者的切身体验让我们能更感性地触摸那时的图书馆。 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张辉博士在回顾80年代的阅读经历时谈到:“ 萨特、弗洛伊德、尼采成了知识人的案头必备无论它们 是装饰品还是真正的精神必需有些书你不读,你自己觉得无 法和同时代人进行心灵沟通”。顾准文集也被很多学者列入回忆书单,毋庸置疑,顾准 的思想对许多学人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对当代中国自 由主义的基本思路有塑造之功。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将这位 国学大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

13、思想”最大限度地传播于读书界 ,学人的自觉与自省对独立知识阶层的形成之重要性由此深入人 心。三、文化差异的时间性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 时机上世纪90年代初通俗化阅读:以武侠的名义“文化沙漠”“低俗爱情”,这是文学评论家们对于初入大陆的金 庸和琼瑶们的尖刻评价。然而,持续的主流批判却难以抵挡通俗 阅读的市场化魅力:财经作家吴晓波回忆高考前一个晚上,他一 夜未眠地读完琼瑶的窗外,感觉心里“柔软得像一个刚刚开放 的青春”。著名专栏作家毛尖回忆小时候读金庸的射雕英雄传 天龙八部等小说时,会为这些书包上封面,上面写着“语文练 习三百题”。“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把这幅对联读全 ,曾经是那个年代学

14、生最大的梦想。”在经过最初的观望后,清高的作家、文学接受了市场经济的 指挥,“娱乐文化”“大众文化”开始兴起。文学淘金、作家下海改变 了中国人千年的“文以载道”的写作与阅读习惯。书榜、书商主导着 图书市场。畅销书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开始主导人们 的阅读选择:王朔的京味小说先达到沸点;先锋文学,如苏童、 余华、莫言等人的作品,随后成为时尚符号。在市场的推动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焕发了又一波青春,张爱玲、林语堂、 梁实秋、周作人,还有钱钟书,都找到了自己的大批拥趸。市民 化书写、市民审美趣味也占据文坛,如池莉、皮皮、张抗抗等, 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情感、家庭、伦理的变化,跟大众

15、文化趣 味一拍即合,不少此类小说被拍成电视剧;与此同时,名人传记 大行其道,赵忠祥、倪萍、杨澜、姜昆等成为时代偶像。三、文化差异的时间性对引进版图书的影响 时机进入新世纪个性化阅读:网络的颠覆新世纪的经济腾飞使人们将阅读习惯推向了两个极端, 实用主义和个性主义。“新时代流行两种书,一方面,人们日 常生活的复杂性增加,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以应对现实生活挑 战的功利阅读盛行。另一方面,逃避现实的网络文学因为符 合人们缓解社会压力的需要而广泛流行”,一位资深出版商表 示。在书店的最显著位置,放置的是经济管理、励志类图书 ,企业家的传记也开始热销,柳传志、王石等取代上世纪90 年代的文化明星,成为了时代的

16、偶像。杜拉拉升职记 孙悟空是个好员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细节决定 成败蓝海战略圈子圈套,诸多职场书籍无一例外 成为超级畅销书。实用,成为流行阅读主要的目的之一。对于阅读而言,网络的兴起足以颠覆那个散发着油墨香 气和贵族气息的纸质年代,年轻人也从此爱上了适合网络生 存的个性化阅读。在网上书城,最受欢迎的是紫川盗 墓笔记诛仙等一系列玄幻、穿越、漫画等大众读物, 从不同的角度为现代人舒缓、释放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提供 了出口。痞子蔡、安妮宝贝、慕容雪村等几代网络写手相继 走红,而最新的范例是正陷入与张艺谋“山楂树之恋”的艾米。 还有被誉为80后旗手的韩寒,鲜有作品问世却入选美国时 代周刊的最具影响力排行与其说读者是被韩寒的作品 吸引,还不如说是羡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