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198719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简简丁伯根丁伯根简丁伯根(1903 年 4 月 12 日1994 年 6 月 9 日),出生于荷兰海牙。主要从事于把 统计应用于动态经济理论,1969 年与拉格纳弗里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简丁伯 根教授主要从事于把统计应用于动态经济理论。他在这个领域中的伟大先驱著作是美国周 期波动的经济讲师研究。这次杰出的研究的一个重要标,是设法定量地明确各个因素的重 要性,以便检验现有许多商业循环学说的解释价值。简介简介姓名: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1903-1994) 生卒:1903 年-1994 年 描述:荷兰经济学院教授 籍贯:荷兰海牙 简丁伯根 1903 年出生于荷兰海牙。19

2、 岁(1992 年)时,丁伯根考入了荷兰莱顿大 学,攻读物理学,23 岁毕业后,经过三年的努力,于 1929 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但是, 就在这时,他的志趣已经不在物理学方面,而转到经济学方面了。促使丁伯根有这种转变 的原因是他对数学有特殊爱好。即便是在专攻物理学时,他也着重于研究物理学中的数学 问题。他的博士论文就是以“物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最小值问题”为题的。数学是丁伯根由 自然科学工作者转向经济学家的桥梁。简丁伯根被誉为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他 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由于他的科研成就,1969 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是 197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得主。个人经历个人经历概况概况简丁伯根一生都专心致志于使数理经济学同统计分析结合在一起,为创建资产阶级 经济计量学而坚持不懈。简丁伯根的研究活动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大致可分为三大阶 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开拓了经济理论及政策的新里程碑。 第一第一阶阶段段在第一个阶段1929 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其他经济及统计学者一起,共 同努力使经济计量学成为一门科学。丁伯根在数量经济学理论上有三个贡献:一是提出了 现代动态经济分析和“蛛网理论“;二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利用数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对 各种商业循环理论进行统计检验,这是经济计量学给自己规定的主要任务;三是在商业 循环理

4、论的统计检验一书中,首次用 48 个方程式替美国建立了完整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把通行的统计方法用于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分支,即经验 宏观经济学。 第二第二阶阶段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50 年代中期,是丁伯根的学术活动和理论创造的第二个阶段。 这一时期,他在现代经济政策理论上的新贡献,就是把他在荷兰中央计划局的经验和在经 济政策的广阔领域内参加讨论的结果,提高为系统的经济政策理论,成为规划短期经济政 策的基础。这些政策理论主要体现在经济政策论 、 经济政策的集中和分散和经济 政策:原理和设计三本书中。 第三第三阶阶段段丁伯根的学术活动的第三个阶段是 50 年代以后。

5、1955 年,他从荷兰中央计划局退休 后,仍在许多国际组织中任职或担任一些国家政府的顾问,因而能连续多年全力投身于长2期发展计划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丁伯根关于发展计划的理论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发展计划 一书中,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发展计划的一般经验总结。书中首先阐述长期计划、中期计划 和年度(短期)计划的相互关系,其次是计划的准备工作,再次是编制计划步骤。丁伯根 在这一时期的另一贡献是关于国际经济理论。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一书中系统地阐述 独立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实质,指出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主要包括产品转移和生产要素 的转移两大类。 总之,丁伯根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创建或参与创建了现代动态经济学、经济

6、计 量学、经验宏观经济学、发展计划的理论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政策和理论。 个人荣誉个人荣誉由于他 50 多年来在经济计量学方面,特别是在“发展和应用动态模式于经济过程分析“ 中的贡献,1969 年,同弗里希一道荣获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丁伯根 1967 年获埃拉斯穆斯奖金,还曾获得 20 余个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 主要著作主要著作丁伯根的主要著作有:商业循环理论的统计检验 (1939 年) 、 19211933 年美 国的经济周期 (1939 年) 、 经济计量学 (1959 年) 、 经济政策论 (1952 年) 、 经济政 策的集中和分散 (1954 年) 、 经济政策:原理和设计

7、(1959 年) 、 18701914 年英 国的经济周期 (1956 年) 、 论文选集 (1959 年) 、 改造世界经济 (1962 年) 、 经济增 长数字模型 (与博斯合著,1962 年) 、 国际经济一体化 (1965 年) 、 发展计划 (1968 年) 、 收入分配1975 年)等。 学术贡献学术贡献经济计经济计量学模型量学模型1936 年,丁伯根创立了一个具有 24 个联立方程式的荷兰经济模型。他相信,联立方 程是反映大量不同性质 的经济活动水平相互依存关系的最好手段。 丁伯根创建的模型包括与凯恩斯学派相一致的收入形成和消费支出方程式。模型中的 消费是一个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并

8、把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作为经济活动总水平的主要因素。 他的模型还包括出口与进口,将货币流量分为价格和数量,并将滞后计入一些方程式中。 这个早期模型还体现了工资性通货膨胀与就业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这个问题自二十世纪五 十年代后期经菲利普斯曲线描绘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丁伯根在评价这个早期及后来的 模型时曾经非常谨慎地指出,它们对经济过程的描述从实质上说,并不是纯新古典主义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国际联盟要求丁伯根创建当时各种经济周期理论的经验验证方法。 当时,对经济活动的波动有很多解释,但是,对这些解释加以全面论证的可靠方法,一直 没有被发明。这个项目的研究成就集中体现在丁伯根于 1939 年发表的

9、经济周期理论的统 计检验一书中,此书共分两册。在第一册中,集中检验投资活动理论,丁伯根阐述了经 验方法并提供了它的应用实例。丁伯根的分析采用了标准的多元回归分析,同时也运用已 有方法去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第二册的基本意图是建立一个宏观经济模型,从而说明经济 的周期。它是一个包括有 48 个联立方程的方程组,构成了应用于美国经济的一个完整的宏 观模型。丁伯根不是着眼于每个单一的经济阶段,而是创立了一个统一的动态模型。他还 进行了用于预测的数量分析。 宏观经济模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未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后来的许 多年中,它却使经济学界发生了革命。近几十年来,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预测能力尽

10、管还 不够可靠,但却越来越得到经济学家、工商界人士和政府官员的高度评价。在经济计量学3领域中,丁伯根对于动态理论方面的贡献和利用统计学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验证的尝试, 尤为人所称道。他是最早应用方程式进行动态分析的,这个方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成 为一种模式。丁伯根还因创建了说明单个市场周期的“蛛网理论”而受到赞誉。这个理论 阐述了价格变化的反应有一年的滞后期,而需求的反应则是即时的。更广为人知的是,丁 伯根最早创立了经济计量学模型,它保证了可靠的短期经济预测,并导致多种短期政策的 选择,奠定了他的经济计量学理论重要创始人的地位。 经济经济政策分析政策分析1945 年,丁伯根担任了新成立的荷兰中

11、央计划局局长。在这期间,他专注于经济政策 制定的一般理论问题。为了系统地论述经济政策问题,丁伯根将政策变量划分为三类,即 目标、数据和工具。他认为,只有工具变量至少与目标变量相等时,政策才会变得富有效 率。这个观点成为进行全部政策分析的基本前提,但在当时,政策目标通常是被分开来考 虑的。丁伯根把经济政策看做是由许多相关的政策目标组成的,而这些政策目标的实现又 依赖于足够数量的政策手段。这是丁伯根的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丁伯根不是把经济 政策看做是一个政策制订者享受绝对决策权力的状况,而是强调了更为复杂化的分散政策 制定的状况。他考察了在特殊情况下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相比的优缺点。在分散决策中一

12、 个值得注意的理论误解是,决策者往往受到其他决策人行为的影响,也就是类似的寡头状 况下的决策方式。 丁伯根明确指出了分析问题和政策研究之间的区别。在分析问题中,政策手段是既定 的,经济变量(例如,收入、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取决于有关模型,而政策研究则相反。 丁伯根发展了一种“决策模型” ,该模型不是一开始就给出一些政策和对其结果加以预测, 而是把一些目标(例如,社会接受失业与通货膨胀水平)作为既定的,并推导出实现这些 目标的最优政策。 丁伯根还发展了一个应用于政策分析的数量框架,并由此提出,最优方式是政策制定 分散化与集中化的混合,从原则上讲,分散化是最优的,但是,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又要 求更

13、多一些集中决策。丁伯根对缺少超国家决策机构尤为关注,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策会 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因此这样的机构是必要的。 丁伯根的目的在于用数学表示经济政策决策中的各种问题。他强调经济观点的数学化 具有精确性,但是,他又谨慎地说明,这些经济观点不可能独立于学术、法律、技术和心 理因素之外。丁伯根的政策理论并不是抽象的福利经济学,而是直接涉及实际经济中的实 际政策。他积极发展能够迅速地用于推进当前经济政策的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他在 1956 年 发表的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一书,是不同的经济学家论述在实践研究中所遇到的理 论问题的系列著作中的一本。全部著作主要都是采用定量分析而不是定性分析。丁伯根在

14、 他的著作中谈到,自己的研究主要得益于他经历中的两个方面,即在中央计划局的工作以 及与朋友们对经济政策多方面的探讨。他的许多观点,都得到了荷兰工党的认可。他的基 本目标是将经常处于肤浅、盲目方式的争论引导到客观、科学的分析中去。 丁伯根法丁伯根法则则丁伯根法则是由丁伯根提出的关于国家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关系的法则。其基本内容是,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几个 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几个独立、有效的经济政策。所以丁伯根法则告诉我们:一种工具, 实现一种政策目标最有效率,而如果试图用一种工具实现一种以上的政策目标时,便会因 目标之间的冲突而降低效率,甚至会背离

15、目标而出现更加失衡的状态,即一种政策工具只能 解决一个问题。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及其在外部均衡调节上的思想,与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在4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国内货币的紧缩以改善外部均衡。但是国内货币的紧缩对国 内经济有紧缩作用,因而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与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都是以牺牲内部均衡 为代价从而换取外部均衡的改善。这在古典主义的世界里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在工资价 格充分弹性及货币数量论的经济学假设下,内部均衡将自动达到,政府根本就没有维持内 部均衡的必要。然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种以牺牲内部均衡为代价的外部均衡调节思 想很难实行。这是因为 1930 年代诞生的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

16、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一 个民选的政府也必须维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政府在内外均 衡的问题上有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这种尴尬的境地是以前的国际金融理论所无法解 决的,无论是吸收分析法,还是货币分析法。 为解决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经济学家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基础性的工作由荷兰的经济学家丁伯根给出,其理论精髓被总结在 “丁伯根法则”中。在此基础上,米德给出了丁伯根法则一个实际中的一个特例(“米德 冲突”可以视为内外平衡矛盾的一个特例) ,从而将丁伯根法则运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冲 突的实际中。 关注于关注于发发展中国家展中国家问题问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丁伯根将注意力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增长与发展问题以 及国际合作与一体化问题上。他对贫困国家的问题具有敏锐的直觉,同时也被欧洲经济共 同体与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经济联盟的成立所激励。丁伯根在发展领域的成就,是他对 人道主义活动的贡献和他的人类理想主义的观点的自然结果。他希望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