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193426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岳麓版 必修III 文化史 第一单元文化就像一张名片,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 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 者淹没于世界之中。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文 化名片?你认为哪些文化 符号能代表中国文化形象 呢。央视中国焦点2006 公布的调查结果: 1、孔子 2、中国龙 3、故宫长城 4、春节 5、书法 6、中国针灸 7、瓷器 8、中国菜 9、中国功夫 10、京剧“谁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比如炎黄二帝、京剧 、孔子、书法、中国功夫 、中国龙、故宫长城、中 医、姚明、春节、瓷器、 中国菜 、Made in China 等等。课标: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的历程课标: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的历程 考纲要求掌握的

2、小问题:考纲要求掌握的小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孟荀生活的时代特征、主要思 想和历史地位?2、西汉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影响?3、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主要哲学流派和宋明理学的影响?4、明清之际批判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明清进步 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你掌握了吗?时期人物 主要思想仁、礼、为政以德、教育孟子:仁政;重民;性善;人格修养 荀子:唯物;性恶;大一统;天人感应;仁政;三纲五常。程朱: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本心即理;致良知。孔子孟荀董仲舒程朱 陆王黄顾王批判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儒家思想发展演变春秋战国西汉宋明明清 之际解读史料:说出作者和史料蕴

3、含的思想?史料一: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史料二:“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史料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史料四:“民富,则君不致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 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也。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孔子 仁的思想董仲舒 天人感应朱熹论民与君之关系孟子仁政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上海卷)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 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 的羞辱,辞让

4、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 “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 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认为社会 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 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请回答问题(6分):(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2分)(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2分)(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2分)点击高考题时期人物 思想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历史地位创立儒学吸收法家思想 发展儒学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 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深受佛道影响,发展为理学孔子孟荀董仲舒程朱 陆王黄顾王构筑具有时代特

5、色的新 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影响春秋战国西汉宋明明清 之际冷落独尊正统巩固主流地 位成为官方 哲学不是 主流时时期对对儒学 发发展的 影响历历史地位 原因 认识认识春战战西汉汉西汉汉 至明 清冷落独尊正统社会大变革 保守与超越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董仲舒的改造 汉武帝的推动社会的需要 思想自身的继承与 发展 对民众的影响巨大儒家思想历史地位的演变及其原因: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为封建统治服务 思想文化的传承性合作探究:1、儒家思想为什么能长期占据主流思想的地位? 2、从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和历史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孔子的“人生”(一) 、孔子55岁时离开鲁国开始

6、周游列 国以求仕用,历时十四年受尽冷落;、西汉以来孔子享受帝王祭祀,至清 末规模礼仪同祭天。儒学在儒学在近现代近现代的境遇变迁的境遇变迁1 1、儒学的近代境遇、儒学的近代境遇 2 2、儒学的现代境遇、儒学的现代境遇孔子的“人生”(二)3、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4、陈独秀等人高呼”打倒孔家店”,批判孔子是“历 代专制之护符” 儒学的近代境遇儒学的近代境遇利用完全打倒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关注热点:倾听当代不同声音声音二:“儒家思想在信息时代已经过时了。”“尊重老人在信息时代似乎管不了用。父亲未必最有学问,孙子也许懂得更多。”网络黎明的BLOG “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7、。 ”2007年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声音一:当今中国出现了孔子热、儒教热、论语热 (于丹热)国学热、如火如荼,遍及中国大地,而且出现 了民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互动的势头。南方周末儒学的现代境遇儒学的现代境遇真理越辩越明正方论据: “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 “ “仁政仁政”“”“德治德治”“”“民本民本”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春秋大一统春秋大一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和为贵,和而不同和为贵,和而不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武不能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

8、强不息”反方论据反方论据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为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为 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倡导的倡导的“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道德戒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 宣扬封建礼教,负面作用明显宣扬封建礼教,负面作用明显 宣扬等级制度,愚忠愚孝宣扬等级制度,愚忠愚孝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批判继承革故鼎新古为今用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维新变法利用儒学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正 确 对 待 传 统 文 化儒学 的发 展演 变及 近现 代的 境遇 变迁近代 境遇现实 意义古代 地位封建文化的主流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孔子的孔子的“人生人生”(三(三 )2007年9月28日

9、孔子诞辰2558周年 祭孔大典主题: 同祭先师,共享和谐点 燃 中 华 文 化 圣 火千人诵读论语经典名句在2007祭孔大典上,揭晓 论语五句经典,将作为2008北京奥运礼仪 迎宾语2007台湾祭孔大典一湾浅浅的海峡虽然隔开了大陆和台湾,但却 不能隔开两岸人民的血脉相连和同根同源。正因如此,祖国统一 一定会实现!你的仁爱 两千年来穿越了所有的年代我们追随着你的足迹任世界更改多少荣耀已褪去光彩你的雅音依旧回荡在天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呼唤人间真诚至爱使我们心胸阔如沧海任王朝兴衰多少荣耀已褪去光彩 你的雅音依旧回荡在天籁激荡我们浪漫的情怀 让我们面对缤纷世界向往和谐 走向未来2007年祭孔大典主题歌永

10、恒东亚文化的渊源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有人说这是孔子的第二次“周游列国” 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 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 阿拉伯国家孔子学院在黎巴嫩揭幕美国孔子学院法国孔子学院孔子归来孔子归来与与25002500年前的落魄不同年前的落魄不同与延续与延续20002000年的神圣不同年的神圣不同与与9090年前的尴尬不同年前的尴尬不同这次是褪去神秘的光环这次是褪去神秘的光环这次是新时代的呼唤这次是新时代的呼唤这次是这次是理性理性归来归来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II卷)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 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

11、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西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 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 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 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评击的 是A 先秦儒学 B 汉代经学 C 隋唐佛学 D 宋明理学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宁夏新课程卷)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 正统的孔孟学说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北京卷)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

12、广泛。完成两题 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那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制天命而用之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灾者,君而已矣5、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 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 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 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国文化B 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C 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 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天津卷)问答题: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 ,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回答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异同?异:董仲舒神化神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同: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