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ol_Ch2_MathModel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46185574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194 大小: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ontrol_Ch2_MathModel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Control_Ch2_MathModel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Control_Ch2_MathModel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Control_Ch2_MathModel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Control_Ch2_MathModel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ontrol_Ch2_MathModel》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ontrol_Ch2_MathModel(1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主讲教师:姚婷梅第二章 数学模型一、控制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二、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三、拉氏变换和拉氏反变换 四、传递函数五、系统方框图和信号流图六、小结、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第二章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l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量以及内部 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揭示了系 统结构及其参数与其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静态数学模型:静态条件(变量各阶导数为 零)下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 动态数学模型:描述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 的微分方程。 第二章 数学模型l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解析法 实验法 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 学规律列写

2、出相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人为地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 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这种方 法也称为系统辨识。数学模型应能反映系统内在的本质特征,同时 应对模型的简洁性和精确性进行折衷考虑。第二章 数学模型l 数学模型的形式 时间域:微分方程(一阶微分方程组)、差分方程、状态方程 复数域:传递函数、结构图 频率域:频率特性 第二章 数学模型一、控制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l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和信号传递变换的过程,确定系统和各元件的输入、输出量; 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传递变换过程,依据各变量遵循的物理学定律,依次列写出各元件、部件的动态微分方程; 消去中

3、间变量,得到描述元件或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 标准化:右端输入,左端输出,导数降幂排第二章 数学模型l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机械系统机械系统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物理现象,都可 简化为质量、弹簧和阻尼三个要素: 质量mfm(t)参考点x (t) v (t)第二章 数学模型 弹簧KfK(t)fK(t)x1(t) v1(t)x2(t) v2(t)第二章 数学模型 阻尼CfC(t)fC(t)x1(t)v1(t) x2(t)v2(t)第二章 数学模型q 机械平移系统mmfi(t)KCxo(t)fi(t)xo(t)00fm(t)fK(t)机械平移系统及其力学模型fC(t)静止(平衡)工作

4、点作为 零点,以消除重力的影响第二章 数学模型式中,m、C、K通常均为常数,故机械平移系 统可以由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第二章 数学模型显然,微分方程的系数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 ,而阶次等于系统中独立储能元件(惯性质量 、弹簧)的数量。 q 弹簧阻尼系统xo(t)0fi(t)KC弹簧-阻尼系统系统运动方程为一阶常系数 微分方程。 第二章 数学模型q 机械旋转系统Ki(t)o(t)00TK(t)TC(t)C粘性液体 齿轮JJ 旋转体转动惯量;K 扭转刚度系数;C 粘性阻尼系数柔性轴第二章 数学模型第二章 数学模型 电气系统 电阻电气系统三个基本元件:电阻、电容和电感。Ri(t)u(t)第二章

5、数学模型 电容Ci(t)u(t) 电感Li(t)u(t)第二章 数学模型q R-L-C无源电路网络第二章 数学模型LRCui(t)uo(t)i(t )R-L-C无源电路网络一般R、L、C均为常数,上式为二阶常系数微 分方程。 若L=0,则系统简化为:第二章 数学模型q 有源电网络+CRi1(t)ui(t)uo(t)i2(t)a即:第二章 数学模型 小结 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的数学模型,从而可以抛开系统的物理属性,用同一方法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研究(信息方法) 。 从动态性能看,在相同形式的输入作用下,数学模型相同而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其输出响应相似。相似系统是控制理论中进行实验模拟的

6、基础; 第二章 数学模型 通常情况下,元件或系统微分方程的阶次等于元件或系统中所包含的独立储能元(惯性质量、弹性要素、电感、电容、液感、液容等)的个数;因为系统每增加一个独立储能元,其内部就多一层能量(信息)的交换。 系统的动态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仅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及其参数。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如果方程的 系数为常数,则为线性定常系统;如果方程的 系数是时间t的函数,则为线性时变系统; q 线性系统线性是指系统满足叠加原理,即: 可加性: 齐次性:或:第二章 数学模型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非线性系统不 满足叠加原理。q 非线性系统为分析

7、方便,通常在合理的条件下,将非线性 系统简化为线性系统处理。 实际的系统通常都是非线性的,线性只在一定 的工作范围内成立。 第二章 数学模型 液体系统节流阀节流阀qi(t)qo(t)H(t)液位系统设液体不可压缩, 通过节流阀的液流 是紊流。 A:箱体截面积;第二章 数学模型上式为非线性微分方程,即此液位控制系统为 非线性系统。 :由节流阀通流面积和通流口的结构形式决 定的系数,通流面积不变时, 为常数。第二章 数学模型q 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式中,a1,a2,an和b0,b1,bm为由 系统结构参数决定的实常数,mn。 第二章 数学模型二、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l 线性化问题的提出

8、线性化:在一定条件下作某种近似或缩小系统工作范围,将非线性微分方程近似为线性微分方程进行处理。 非线性现象:机械系统中的高速阻尼器,阻尼力与速度的平方成反比;齿轮啮合系统由于间隙的存在导致的非线性传输特性;具有铁芯的电感,电流与电压的非线性关系等。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线性化的提出q 线性系统是有条件存在的,只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具有线性特性; q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是非常复杂的; q 对于实际系统而言,在一定条件下,采用线性化模型近似代替非线性模型进行处理,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第二章 数学模型l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泰勒级数展开法 函数y=f(x)在其平衡点(x0, y0)附近的泰勒级数

9、 展开式为: 第二章 数学模型略去含有高于一次的增量x=x-x0的项,则:或:y - y0 = y = Kx, 其中:上式即为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模型,称为增量 方程。y0 = f (x0)称为系统的静态方程;第二章 数学模型增量方程的数学含义就是将参考坐标的原点移 到系统或元件的平衡工作点上,对于实际系统 就是以正常工作状态为研究系统运动的起始点 ,这时,系统所有的初始条件均为零。 对多变量系统,如:y = f (x1, x2),同样可采用 泰勒级数展开获得线性化的增量方程。 第二章 数学模型增量方程:静态方程:其中:第二章 数学模型 滑动线性化切线法 0xy=f(x)y0x0xyy非线性关系

10、线性化A线性化增量增量方 程为:y y =xtg切线法是泰勒级数 法的特例。第二章 数学模型l 系统线性化微分方程的建立 步骤 q 确定系统各组成元件在平衡态的工作点; q 列出各组成元件在工作点附近的增量方程; q 消除中间变量,得到以增量表示的线性化微分方程; 第二章 数学模型 实例:液位系统的线性化 解:稳态时:非线性项的泰勒展开为:第二章 数学模型节流阀节流阀qi(t )qo(t)H(t)液位系统则:由于:注意到:第二章 数学模型实际使用中,常略去增量符号而写成:所以:此时,上式中H(t)和qi(t)均为平衡工作点的增量。第二章 数学模型l 线性化处理的注意事项 线性化方程的系数与平衡

11、工作点的选择有关; 线性化是有条件的,必须注意线性化方程适用的工作范围; 某些典型的本质非线性,如继电器特性、间隙、死区、摩擦等,由于存在不连续点,不能通过泰勒展开进行线性化,只有当它们对系统影响很小时才能忽略不计,否则只能作为非线性问题处理。 第二章 数学模型inout0近似特 性曲线真实特性饱和非线性inout0死区非线性inout0继电器非线性inout0间隙非线性第二章 数学模型三、拉氏变换和拉氏反变换l 拉氏变换 设函数f(t) (t0)在任一有限区间上分段连续, 且存在一正实常数,使得:则函数f(t)的拉普拉氏变换存在,并定义为:式中:s=+j(,均为实数);第二章 数学模型称为拉

12、普拉氏积分;F(s)称为函数f(t)的拉普拉氏变换或象函数, 它是一个复变函数;f(t)称为F(s)的原函数;L为拉氏变换的符号。l 拉氏反变换 L1为拉氏反变换的符号。第二章 数学模型l 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q 单位阶跃函数1(t) 10tf(t)单位阶跃函数第二章 数学模型q 指数函数(a为常数)指数函数0tf(t) 1第二章 数学模型q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 正弦及余弦函数10tf(t)f(t)=sintf(t)=cost-1由欧拉公式,有: 第二章 数学模型从而:同理:第二章 数学模型q 单位脉冲函数(t) 0tf(t)单位脉冲函数1 由洛必达法则:所以:第二章 数学模型q 单位速度

13、函数(斜坡函数) 10tf(t)单位速度函数1第二章 数学模型q 单位加速度函数单位加速度函数0tf(t)函数的拉氏变换及反变换通常可以由拉氏变换 表直接或通过一定的转换得到。 第二章 数学模型l 拉氏变换积分下限的说明 在某些情况下,函数f(t)在t0处有一个脉冲函 数。这时必须明确拉氏变换的积分下限是0 还是0+,并相应记为:第二章 数学模型l 拉氏变换的主要定理 叠加定理 q 齐次性:Laf(t)=aLf(t),a为常数;q 叠加性:Laf1(t)+bf2(t)=aLf1(t)+bLf2(t)a,b为常数;显然,拉氏变换为线性变换。第二章 数学模型 实微分定理 证明:由于即:第二章 数学

14、模型所以:同样有:式中,f (0),f (0),为函数f(t)的各阶导数 在t=0时的值。第二章 数学模型当f(t)及其各阶导数在t=0时刻的值均为零时(零 初始条件):第二章 数学模型当f(t)在t=0处具有间断点时,df(t)/dt在t=0处将 包含一个脉冲函数。故若f(0+) f(0),则:第二章 数学模型 复微分定理 若Lf(t)=F(s),则除了F(s)的极点之外,有:第二章 数学模型 积分定理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若f(0+) f(0),则:第二章 数学模型证明:第二章 数学模型同样: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第二章 数学模型 延迟定理 设当t0时,f(t)=0,则对任意0,有:函数 f(t

15、-)0tf(t)f(t)f(t-)第二章 数学模型 位移定理 例:第二章 数学模型 初值定理 证明:初值定理建立了函数f(t)在t=0+处的初值与函 数sF(s)在s趋于无穷远处的终值间的关系。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终值定理 若sF(s)的所有极点位于左半s平面, 即:存在。则:第二章 数学模型证明:终值定理说明f(t)稳定值与sF(s)在s=0时的初值 相同。第二章 数学模型又由于:即: 卷积定理 若t0时, f(t)g(t)0,则f(t)和g(t)的卷积可表示为:其中,f(t)g(t)表示函数f(t)和g(t)的卷积。第二章 数学模型证明:第二章 数学模型 时间比例尺的改变例:第二章 数学模型l 求解拉氏反变换的部分分式法 部分分式法 如果f(t)的拉氏变换F(s)已分解成为下列分量:F(s)=F1(s)+F2(s)+Fn(s)假定F1(s), F2(s), ,Fn(s)的拉氏反变换可以 容易地求出,则:L-1F(s) = L-1F1(s)+L-1F2(s)+L-1Fn(s)= f1(t) + f2(t) + + fn(t)第二章 数学模型在控制理论中,通常:为了应用上述方法,将F(s)写成下面的形式:式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