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备考策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83603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7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备考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备考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备考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备考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备考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备考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备考策略(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理解备考策略从得分看现代文阅读存在的问题1未能完全熟练地掌握“读懂”各类文章的有效办法2将理解、分析的结果进行转述、表达的能力不足3解答、训练、检测该类题的数量和质量均不理想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必 考 部 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

2、内涵,分析艺术表 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选考部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 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

3、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 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 神。1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选考部分清点、梳理阅读知识能力储备1阅读考查的能力指向了解两部分对思维能力

4、的不同要求熟知两部分考点分布和考查侧重点2读懂文本的常用方法所谓“懂”与“不懂”是相对的。按阅读的程序操作,那是“有 招”。而只要能“读懂”,凡是你认为用得上的方法均用上,那也 是可以的,这似乎接近“无招”。“我易人易不可大意,我难人难不必畏难!”现代文阅读复习所需的整合内容1长期的阅读积累与备考复习提高的整合2读懂文本训练与考点复习、训练的整合3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与应考读解的整合4文体知识、写作知识与阅读技巧的整合5基础知识、语言表达与答题能力的整合6高考试题、模拟试题与一般习题的整合7阅读心理调适与阅读技巧、能力的整合整合一 借助阅读方法和文体知识“读懂”文意所谓“阅读方法”:侧重指平时学

5、习、阅读中积累的阅读文本的速度、用时、程序等。 提醒:(1)投入足够的阅读时间(2)保持较快的阅读速度(3)保证相应的阅读次数(4)执行正确的阅读程序(5)养成执笔圈画的习惯解题前阅读和解题时阅读的方式方法:解题前阅读阅读内容:文章题目(包括正题、副题)、正文、注解,题目。 阅读目标:了解文本体裁、主要内容以及主要观点等。提醒: (1)投入足够的阅读时间 (2)保持较快的阅读速度 (3)保证相应的阅读次数 (4)执行正确的阅读程序 (5)养成执笔圈画的习惯阅读方式:速读、精读、跳读。 阅读时间:1借助文章题目(正题 、副题)的提示作用。2利用开头段(句)、 归结段(句)和承接过渡段 (句)的总

6、说功能。3不放过注解的暗示作 用。限时读解训练两卷读、解的时间要求和分配;第卷读解的总时间:10分钟左右。“读”多少遍?用时多少?第第卷读解的总时间:卷读解的总时间:2525分钟左右。分钟左右。“读”多少遍?做题顺序?用时多少?我们在冲刺训 练中该如何进行限时 (即在规定的时间内 完卷)训练? 速读要领:快速浏览(速读)一遍全文(包括标题、正文、注解以及题目、选项),以形成整体印象,找出文章的重点、难点,对文章 的体裁特点、结构思路、中心主旨产生初步的了解和认识。(1)扩大视距。所谓“视距”,即眼停时视觉器官可感知、认知的字数。扩大视距,最有效的做法是将阅读感知单位由字词扩 大到短语、句子,并

7、将视距扩大到12个字以上。(2)默读,即不要出声读。(3)避免借助手指以及铅笔、尺子等物件指着文段逐字逐词地阅读。(4)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全局。在现代文阅读的应考中,快速阅读主要是用来解决整体文意、整体布局思路等问题。我们可以将“快”作为阅读速度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快读,快记,快知。精读要领:带着问题(题目所问)“精读”文章,以理清结构思路,把 握主旨中心,弄清文内前后、上下关系,确认答题区域,为答 题作准备。所谓“精读”,其方法五花八门,但具体要求都差不多,不 外乎有以下这些:(1)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仔细认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和每一个段落,。(2)深入地研读、分析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例

8、如, 对于词语,除了把握它的基本意义外,还要理解它在文中的语 境义,分析它的表达作用;对于句子,应侧重理解它的深层含 义;对于段落,不仅要懂得归纳它的大意,还要学会分析它的 结构层次和它在文中的作用;对于全篇,则要求概括它的中心 或主旨,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和见解,甚至还要评价作品的写 作技巧。(3)将深入理解分析的结果,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概括归 纳。整合一 借助阅读方法和文体知识“读懂”文意所谓“文体知识”:主要是指文章在体裁、行文思路、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说明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如科学小品、科技说明文):论述类(社会科学类,如艺术评论、杂文等):散 文(近几年常考的文学作品):小 说(很少

9、考及):戏 剧(从未考过):散 文最近几年高考所考到的散文,属于纯文艺性散文,与中学生平常阅读的“随笔”以及课内接触过的借景(物)抒情类散文比较接近。它一般在记叙或描写事、景、物的基础上,生发议论,抒发情感,即按“景、物、事情、志、感”的思路行文。而且通常情况下,作者往往通过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而这些议论或抒情的语句,往往安排在文末或段末。整合二 基础知识、语言表达与答题能力的整合必考部分(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阅读):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选考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0、【示例1】利用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理解词句意义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基础和关键,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甚至“探究”的前提条件,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点”,也是考生的“拿分点”。在复习备考中,要定下攻取这一考点题目的目标,并且从明晰思路、掌握方法和训练提高三方面进行复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何谓“重要” ?2、高考命题中一般会侧重考查哪些词语?(1)准确辨认概念术语在文中的含义及其关系(2)理解并解释文中常见词的临时义和语境义(3)根据上下文判断或解释指代性词语的含义(4)理解并解释某些概括性词语的概括义思路判断词语的类型及其基本义辨清词语所在语句及

11、其管辖的范围借助词语解释、下定义、代入等方法进行理解、验证 【例1】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 。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 ,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 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热量向 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 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 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 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

12、 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 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 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 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A 【例2】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

13、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了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答案】D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得泼在为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 上缠

14、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 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 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 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首先从基本层面来说,植物突破土地的声音我们 不易察觉,只能想,另外从深层次来说,“想”加入 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探 索。【例3】(2006年全国卷)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常见的“重要”句子:总说句、过渡句、归结句、论点句、论证句,结构复杂句。命题形式:客观、主观思路判断句子的形式及其在文中的位置辨清句子管辖的范围及其句间的关系 确认、提取

15、、整合信息并加以判断 【例1】(1994年全国题)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 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 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 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 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 免得因对抗而摇动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 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 西,和不相

16、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 ,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 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十八 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 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 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 现象。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的利用层次划分和压缩语段方法归纳文意、概括观点归纳文意解题思路分析文章思路结构切分层次,归纳层意提取关键词句,排列组合根据题目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