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79058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5.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日军活埋小孩日军把无辜的中国人反绑双臂枪杀 后,掷入城郊池塘。日军把中国人当作“活靶” 集 体 活 埋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这里是奥斯维辛。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 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 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 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 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 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 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 有

2、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 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 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 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课文赏析 : (1)今天,人们参 观的奥斯维辛是经 过复原的,当初德 国人为了销毁罪证 曾把它炸毁,即使 是这样,我们还是 能找出德国法西斯 的罪行。本文按照 空间顺序,写了参 观者参观了哪些东 西?毒气室 焚尸室 女监房 实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人 间 地 狱奥斯维辛没 有什么新闻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巨大的焚尸炉遇难者的鞋子遇难者的遗物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

3、囚犯宿舍部分遇难者照片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 的一半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被 害 者 处 绞 刑 时 站 的 木 块1.开始时2.看见毒气室时3.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4.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5.看见试验室时6.参观纪念长廊时7.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8.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 “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 会“羞红了脸的”沉思“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

4、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 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表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 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 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 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 人发指!(1)作者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 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 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 重点研讨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 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 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 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 无法接受

5、,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 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2)如何理解“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 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了的布热 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 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 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 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 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 了生命的进程。暗示生命是不 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 胜邪恶(3)“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 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 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她

6、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 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作 者为什么要为我们展示这样美丽的画面?温和的微笑揭露和表现了法 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 及作者的愤恨之情, 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 的和平生活。 对生活充满热爱 为梦想而微笑 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4)“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 地方。”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作祷告,或者为了求 得上帝的谅解,或者 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杀人者丧失了人性 ,双手沾满了无辜者 的鲜血,他们是不可 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 罪行的,无辜的人们 无计可逃,他们也没 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 佑。 (5)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

7、句,两个字“ 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 音袅袅。它包孕着丰富哪些的感情?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 切齿,义愤填膺。 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 视,耳不忍闻。 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 祈望。 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 祝福这篇新闻报道 的题目是奥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 那么为什么“奥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 但这位记者还要去 报道?自由分组讨论:奥斯维辛早就因它 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 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 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 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 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 报道了。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还是要写, 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 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 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 种非

8、写不可的使命感。 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 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 奠亡灵,揭露罪恶。为什么又报道了这篇新闻?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 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 同之处?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时效性 报道内容 情感倾向比较的方面比较的项目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客观事件个人感受 客观个人情感浓厚这篇报道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 ”原则(全面、客观、实在地向受 众提供生活与人生定位的新闻), 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觉,把自己 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 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 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 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 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

9、到一种 莫名的压抑。主题归纳本文在作者看似平本文在作者看似平 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 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 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 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同时,也是为了提醒。同时,也是为了提醒 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 训。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历史不容忘却 牢记国耻 振兴中华布置作业“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 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 ,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 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 什么呢?”

10、 请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描 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东方之珠”香港!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 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 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 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 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 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 ,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背景链接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

11、在邓小平和 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 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 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 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 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 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 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 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 报道出来

12、叫做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4、新闻的体裁分类?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和报告文学5、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1)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 副标。 (2)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主 要内容。 (3)主体:是导语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 述。 (4)结尾: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较 发人深思。 (5)背景: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用 。“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 ”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 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

13、精粹的新 闻文体。“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 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 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 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特写导语:主体:结尾:文章结构(第 1 段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第210段):以时间为序,具体记 叙告别仪式。(第 11 段 ):英国从海上来,又从海 上去。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第二场景: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 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第三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 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

14、降落,五星红 旗升起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仪 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而虽然 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的历史 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1)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 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2)深层次看“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 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 辱被洗刷。这句话表面上说的 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 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 经回归祖,末代港督已 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 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 成为过去。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 比的鲜明,其中之一饱含了 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 的殖民统治结束的

15、欣喜之情 。国旗是一个国家 的象征,英国米字旗 的降下,代表着英国 殖民统治的结束。香 港回归了祖国,五星 红旗从此飘扬在香港 上空。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 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 。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 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 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 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 国远征军强行占领了中国领土,开始了殖民 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彭 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实指英国 殖民统治的结束,点明了题意。这里没有讽 刺,没有痛骂,我们却从作者平实的语言中 ,感受到心潮的起伏。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 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 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 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 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 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 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 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 根本保证。 课外练笔写一篇读 后感,语言要 简洁,能把感 想写得有理有 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