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瓷称魁北宋汝瓷称魁(图图)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这件 可爱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深居日本 30 余年说它可爱,是其大小仅一掌有 余,形拟葵花,胎薄釉厚,天青色中泛着淡淡的灰色,恰到好处的温润内敛, 相视之下让人心静平和知道中国陶瓷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宋瓷,知道宋瓷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汝窑, 千百年来汝窑为魁,不仅是个定论,而且将它推至神话国内外的拍卖市场风 云际会,汝窑的出现廖若晨星,迄今为止仅有 5 件汝窑瓷器经由拍卖售出,最 近一次是 1992 年纽约佳士得拍卖的一件汝窑小盘,8 厘米大小,当时以 154 万 美元成交,创下了中国陶瓷拍卖的世界纪录南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 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南宋距离北宋时间很近,连南宋人都发出 “近尤难得”的感叹,觉得汝窑珍罕,今天距离南宋已近千年,就更为难得了 现今全世界遗存的汝窑瓷器,有序可循的共 79 件,几乎都为博物馆典藏,仅有 6 件属于私人收藏窑址出土物,几乎都为废弃的残件破片今年开春,香港苏富比(微博)发布公开新闻,将在春拍中拍卖一件北宋 汝窑天青釉葵花洗,距离上一次汝窑瓷器出现于市场,整 20 年。
汝窑因其稀少, 所以每件都有清晰的来源出处,这在庞大的中国陶瓷大军中,实属特例,身份 的显贵可见一斑这件可爱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深居日本 30 余年,不问世事说它可 爱,是其大小在我手中仅一掌有余,形拟葵花,胎薄釉厚,天青色中泛着淡淡 的灰色,恰到好处的温润内敛,相视之下让人心静平和上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一批爱好中国艺术的收藏家,他们具有极强的专 业性,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学者的部分角色阿尔弗雷德·克拉克(Alfred Clark)伉俪,便是其中代表他们居住在英国伯克郡 Fulmer,上世纪 20 至 40 年代搜集了不少中国艺术珍品克拉克先生是英国东方陶瓷学会的成员, 1935~1936 年,东方陶瓷协会在伦敦举办展览,他积极协助筹备,并慷慨借展 约 60 件珍藏阿尔弗雷德·克拉克夫妇的收藏直至克拉克先生 1950 年逝世才 停止,瑞士“玫茵堂”的不少藏品都为阿尔弗雷德·克拉克夫妇的旧藏戴维 德爵士夫人在 1992 年的一个访问中,当被问及其夫生前最仰慕的收藏时,她这 样答道:“我想是克拉克……我认为这是最佳的收藏之一规模小,由两个品 位高致的人搜集……他们在楼上小房间里,倚墙摆设展柜以保存他们的宋代藏 品……”苏富比将要拍卖的这件汝窑葵花洗与大英博物馆所藏汝窑洗原为一对, 同属克拉克夫妇的收藏,1936 年两人将其中一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另一件出 现在 1937 年的法国展览上。
由此不难推测,这对汝窑小洗应在 1936 年前便成 为克拉克家的收藏1950 年克拉克先生辞世后,其夫人一直珍藏着另一件汝窑 小洗,直至 1976 年去世前数年才将其出售极有可能她是卖给了伦敦本地的古 董商,再转卖至日本茧山龙泉堂茧山龙泉堂”是日本战前知名的古董店,一度与山中商会齐名它的 创始人茧山松太郎就是凭着一件宋代青瓷鬲式炉,奠定了日后成为日本经营中国龙泉青瓷古董大商家的地位,他也因此在日本开起了他的古董店为了纪念 在中国因淘到龙泉青瓷而发迹的历史,他将自己的古董店以“龙泉”命名茧 山龙泉堂在得到这件汝窑葵花洗后,出售给现今的这位收藏家,并以双重梧桐 木盒包装珍藏长久以来,西方对汝窑茫无所知1915 年,霍布森(R.L.Hobson)在其巨 著《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中指出:“中国学者一致认为汝器韶雅, 冠绝宋瓷,欧洲虽乏确知为汝窑之器,却绝不能因此忽视它至 1935~1936 年,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展览,展示由中国政府借出的汝瓷 10 件,欧洲人才初见神秘佳器之貌。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汝窑遗址,到底在哪儿不清楚,以前推测,可能在汝 州辖区内,也就是河南的临汝县,直到 1986 年,才发现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 址,并出土大量汝官窑器残片在这期间,对汝窑的研究和统计从未停止过1958 年, G.St.G.M.Gompertz 编列出 31 件海外藏汝瓷,此外中国政府曾送展 10 件参加 1935~1936 年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1987 年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等统计, 全世界共计 65 件汝官窑器,并随后于 1991 年更新至 69 件不过这两份清单所 列部分品名如今不再认定为汝窑官瓷2009 年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国 际交流特别展图录中,出川哲朗汇总辑列 70 件汝窑青瓷,并刊载每一件器物之 流传、尺寸及配图汝窑稀珍,因其烧造时间极短,这是学者们的普遍认识,但没有确切时 间定论一种说法认为,约从元祐元年(1086)开始,至崇宁五年(1106)结束, 约有 20 年时间;另有一说是汝窑烧造时间略长,但不离哲宗、徽宗两朝靖康 二年,女真南侵中原,北宋衰亡,汴京失守,汝州同告陷没,汝窑不久即沦为 民窑南宋偏安,缺乏好的瓷器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一段记载说,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宋高宗赵构去了清河郡王张俊家,张俊进奉汝瓷 16 件。
汝瓷闻名遐迩,真品却难得一见,文人只好东抄西抄,穿凿附会,让古 物更显玄秘有言其釉近“天青雨过时”之色,又传玛瑙入釉到明朝时候, 缺乏汝窑范本,尽管景德镇有仿官窑、哥窑之品,却不见有仿汝窑的到清雍 正时期,开始仿汝瓷雍正七年(1729),内务府活计清档列各式汝窑笔洗 31 件, 或有镌文,珍存在可能来自日本的洋漆箱中上有刻文的汝瓷,与现存台北 “故宫(微博)”的藏品吻合雍正十年(1732),《江西通志》御旨烧造瓷品清 单,记录景德镇有“铜骨无纹汝釉,仿宋器猫食盘人面洗色泽”以及“铜骨鱼 子纹汝釉,仿内发宋器色泽”两类仿汝窑器乾隆对汝瓷更是喜爱有加,赋诗咏赞,命宫中匠人镌文于器,致使汝瓷 名气更胜从前传世汝瓷中,至少 20 件刻有其御题诗当时对汝窑的认识自然 是不如今天,乾隆皇帝也时有错认,他更是误将先父在位时仿汝器以为是宋时 真品,不过这也足见雍正时期的烧瓷技术炉火纯青上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末,中国陶瓷的拍卖市场一直是宋瓷独占鳌 头,清三代的瓷器过百万元者屈指可数时至今日,局面翻转,过亿元的珐琅 彩瓷器在几十年前不过几十万元而已苏富比中国陶瓷及艺术品部国际主管仇 国仕告诉我:“宋瓷的价钱不是上不去,你看 1992 年卖出 154 万美元,已经是 很贵了。
以金字塔模式来说,普通的宋瓷,出土的非常多,但是没人要有来 源,真的好的,这么多年来,也就数得出的几件,官窑的棒槌瓶,建窑黑釉的 茶碗,一两个磁州窑的梅瓶,宋瓷到塔尖的数量非常稀少,而明清官窑精品相对宋瓷数量是多的如果有好的宋瓷出现,价钱绝对好在今年拍卖市场环境并不好的情况下,香港苏富比对这件汝窑估价定在 6000~8000 万港元这个价钱你买不到一件最好的明清官窑,却能买到一件 顶级的宋瓷我认为这个价钱一点都不贵仇国仕说其实在仇国仕看来, 宋瓷收藏不是便宜与贵的问题,也不是大小问题,更多是能反映一个人的品位 与审美明清官窑瓷器,已经由当时的统治者进行过筛选,帮你建立起好与坏 的标准,可是宋瓷除了汝窑和官窑是为了皇家制作,其他窑口的都需要靠自己 的审美去挑选仇国仕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建窑,你可以去香港荷李活道随 便挑一个,不会超过 5 万港元去年我们伦敦春拍,也是建窑的碗,80 多万英 镑成交,因为这个是最好的实际上,这些年又陆续有不少汝窑面世,由于没有记录,也没有出土报 告,鉴定起来非常困难,社会上仅有极少数人能够认知而宝丰清凉寺与张公 巷出土的汝窑瓷片与传世汝窑器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也许在若干年后,能有 科学的办法解释这些疑问托福提分小组 收集严禁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