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新课程用好化学新教材_化学与化工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78145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化学新课程用好化学新教材_化学与化工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走进化学新课程用好化学新教材_化学与化工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走进化学新课程用好化学新教材_化学与化工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进化学新课程用好化学新教材_化学与化工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化学新课程用好化学新教材_化学与化工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走进化学新课程用好化学新教材_化学与化工论文 化学与化工论文走进化学新课程 用好化学新教材一、激发新思维,创快乐课堂使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进行课程改革,才短短的 8 个月,就已经显 露出它的优势:家长感受到孩子对化学亲近了;教师感到课堂更活跃;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更有 趣味了。二中学生说:“新生活,新化学,化学课本教会我。 ”金中学生说:“化学化学我爱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8 个月来,我们解放思维,大胆创新,努力创设快乐的化学课堂,主要从以下 几方面进行了努力:1.共享智慧果。即强化集体备课。两周一次的全县研培活动,由主讲教师充分准备,再与市 课改专家组的同志讨论研究后印

2、发。如方老师为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单元的备课讲话, 准备了近 8 000 字的材料;进行教材分析、提出教学建议等。对教师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起到 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各校成立备课组,定期集中(每周集中一次)备课,平时随时商议。由于要 体现新理念、突出“科学探究”进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传统的备课的方式必 须进行改革:一是备课突破传统习惯,只备体现探究思路的简案,就像人教网上所刊载的市六 中罗红老师的案例那样;二是千方百计搜集教学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问题情景;三是强 化课后记;四是提倡首次课后及时交流,让其它同志借鉴分享、修改方案。对于成功的案例, 及时介绍,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集思广益

3、、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分享智慧果,讲求个性色 彩,从而保持多样化的教学。2.探索新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新的教学方式,更给化学教学搭建了创造的舞台。 教师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内容必须更贴近生活与实际,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实践情境,设置有 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为此,我们大胆探索,初步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 略与方法。主要有如下几条:重视首因效应的策略。对第一次化学课、第一次探究活动、 第一次实验、第一次调查等等,先引后放,细心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成功,获得直接经验。 激发兴趣、激励挑战的策略。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 色;提出可能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

4、题,引导思考。角色变换、提供舞台的策略。充分尊重 学生选择,顺应学生思绪,满足学生表现欲,让学生当“教师”登台亮相,讲解、演示、点评,真 正构建开放的课堂。注重小组合作的策略。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发挥小组集体作用相互 帮助、相互激励,合作攻克难关。巧玩“三球”的策略。即对学生的质疑,采取“推排球” 你怎么想?“踢足球” 谁还有什么不同看法?“抛绣球” 对质疑思考、回答的 成果,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积极的评价。我们常用评价是“恭喜你,答对了!” “你真棒!” “你 有独到见解!” “你的想法令我惊奇!” “这个办法妙!”及时反思小结的策略。一个专 题的研究或课结束前都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探究过程

5、,及时进行再分析、从方法上再认 识,回味咀嚼,力争有所感悟。为了解决探究中时间不够的矛盾,我们将化学课两节连排, 从时空上进行调控。3.聚焦小专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研究型的教师。 “课改”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 学习的影响是全面的,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觉,其中蕴涵的先进理论需要我们下功夫学习, “课改”实践中产生的新变化、新方式、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我们将这些现实的 具体问题聚焦成一个个小专题,或自主去探求,或小组去攻关,或申请课题立项正规研究,或搜 集资料尝试改进单干等。一学期末,提炼的专题大致有十几个。如:实验改进、分单元的专题、 小组的教学、如何防止两极分化。活动的构建、训练

6、体系、学习评价、开卷考试事实 证明,这些小专题的研究和突破,有利于促进教师了解“课改”的深刻内涵,有利于教师改革 创新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有利于教研教改行为形成合力、汇聚在基础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4.结合校本课。即将化学课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由于“课改”化学教材留给了教师 和学生更多的灵活学习知识、研究处理问题、动手操作实验的拓展思维时空,我们根据教科 书“形散神聚”和“弹性十足”的特点,从两个方面结合校本课程的进行开发。一是开展化 学五小活动。如绝大多数学校都结合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开展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 小论文、小设计等实践活动。于是,我们结合教科书将一些有兴趣的或者可以拓展延伸的课

7、 题形成系列性的校本课程。如二中就以化学与生活专题编写了化学与国防 、 化学 与服饰 、 化学与美容 、 化学与饮食等的材料。实验中学充分利用附近化肥厂资源,编 写了化学与化工教材。二中编写了化学与军事的等。多个学校进行了化学与环 保的讲座。三是开展综合活动,即将化学中有关社区的活动与语文、物理、生物等学科的 需求结合起来,一次调查多科协同、多种收获。如关于水厂、垃圾站、煤气公司等的参观访 问,就是这样。.开发新资源。在新课程培训中我们就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 广阔的超常发展的机遇,要以创造和批判的精神,不断淘汰自我,积极地投入课程改革之中。 在运用人教版化学教科书的同时,营造三

8、个群体思维场:科学探究场、智力激荡场和活动表现 场;凝结三项成果:育人、着述、获大奖,把实验过程经验的积累与开发新课程资源结合起来, 做到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八个月来,已完成质量守恒守律与化学方程式等课的摄制, 制作四十多个,印发了二中空气 、水中氧气的制取等三节课堂实录(文字),组织了四 十五节全县性的研究课,开发改进了二十多个化学实验,选编印发了峡江县化学课程改革论文 集和阶段成果选,推荐和征集了二十余篇稿件送到人教社。这些工作有力的促进了“课改” 的深人发展。6.扩展化学课。新课程新教法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他们已不满足课堂 45 分钟的探索与交流, 渴望教师引导他们能更独立自主的进行一些化学

9、探索性实验,学生要求开放实验室的呼声日 益强烈,“家庭小实验室”悄然出现。水中就有同学说“化学一个神秘的世界,我一定要揭开 你神秘的面纱!”实验学校有学生说“实验是你登上化学高峰的巩固绳锁” 。据统计已有 5% 左右的学生在家中建有“小实验室” 。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化学作业普遍减少,取而代之 的是张扬个性的实践调查、小实验、化学手抄报(部分同学用电脑排版)、化学小制作、化 学小论文、编拟化学小读物等。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 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提出可能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思考。角色变换、提供舞 台的策略。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顺应学生思绪,满足学生表现欲,让

10、学生当“教师”登台亮相, 讲解、演示、点评,真正构建开放的课堂。注重小组合作的策略。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发 挥小组集体作用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合作攻克难关。巧玩“三球”的策略。即对学生的 质疑,采取“推排球”你怎么想?“踢足球” 谁还有什么不同看法?“抛绣球” 对质疑思考、回答的成果,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积极的评价。我们常用评价是“恭喜你,答 对了!” “你真棒!” “你有独到见解!” “你的想法令我惊奇!” “这个办法妙!”及时反 思小结的策略。一个专题的研究或课结束前都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探究过程,及时进行 再分析、从方法上再认识,回味咀嚼,力争有所感悟。为了解决探究中时间不够的矛盾, 我

11、们将化学课两节连排,从时空上进行调控。二、评价新方式 考改新突破随着“课改”实验的进程,教与学的评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考试命题的导向更引人 注目,需要慎重对待。为此我们重点研究探索新的评价方案,力求使化学新课程改革趋势于完 善。首先,在上学期期中考试命题中让各校自主探索。如市六中对期中评价分为二部分,一部 分是质性评定,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另一部分是定量评定。有的设计程度不 同的两套题,供学生选用。有的在开放实践题上下功夫。有的在试题导语上做,如市五中尝试 用“化学家的名言”代表题型说明等。其次,是对新课程改革强调的质性评定要重视过程性 评价、进行了探索,总结一些较有效的方

12、式方法:包括在过程评价中,采取全程式、专题式、集体小组式来进行;在评价策略上:注重挖掘闪光点,设置创见奖,创构表现场;在评价主体上让 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评价工具以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袋为主,辅以教师的质性评语。在此 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总结得失后,形成了峡江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九年级化学学习评 价方案,对考试命题、试卷形式、成绩评价提出了一系列供讨论试行意见。经期末评价与 考试实践后收集反馈意见,再完善测评方案,并将其改革的思路纳入到 2006 年的中考说明 之中,使评价考试改革与教学的改革同步发展。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另一块重要内 1/2 12 下一页尾页 下载此论文:走进化学新课程用好化学新教材.dx(rd 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