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的课程范式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77876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的课程范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试论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的课程范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的课程范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的课程范式研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的课程范式研究试论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的课程范式研究试论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的课程范式研究论文摘要论述建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建构主义课程范式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结合实际研究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的课程范式和创新问题。 论文关键词课程范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文献检索和利用课 课程论文献检索和利用课是目前国内高校为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全面提高高校本科生的信息商,即全面提高其信息观、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为其完成学业提供情报支撑。建构主义课程范式以特有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体系,给本门课程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内涵和施展空间。 1 文献检索和利

2、用课程20 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全球信息社会的进程,文献情报对大学生完成学习和开展研究的作用日趋凸现。为此,1984 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高校为本科生开设“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于是,各高校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了本科生的文献检索和利用能力。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大量计算机文献检索数据库的涌现和计算机文献检索技术的日渐完善,以及计算机网络在高校的普及,文献检索和利用的内涵得到了拓展。面对从计算机网络中检索到的浩瀚信息,如何加以综合分析、全面整合和正确表述,以获取有用的情报,尤其是竞争性情报来支撑高校本科生的整个学业,成为本门课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范式

3、和课程范式1962 年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赋予“范式”一词现代内涵:“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问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自此以后, “范式”一词成为社会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于是, “课程范式”一词应运而生,其含义为:“一个课程共同体所普遍拥有的课程哲学观与相应的具体课程主张的统一”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从各自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课程范式” 。美国学者坦纳指出“课程有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的确,将课程视为教育学的一个主要领域开展研究源于 20 世纪初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课程范式在其指导思想和具体内涵上打上了各自的时代印迹。

4、课程研究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新的课程范式并不是对旧课程范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对旧课程范式借鉴、反思和批判基础上的扬弃,因此,在开展课程范式研究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 3 建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能力决定其认知能力,后者又反作用于前者。人类在从认识论角度诠释这种反作用时,产生了 3 种认知范式,即前现代认知范式、近现代认知范式和后现代认知范式。后现代认知范式具有浓重的相对主义色彩,并以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向前现代认知范式的回归,它“和那种把世界当作一部自动机的传统观点相反” , “又重新拾起了把世界当作一件

5、艺术品的西腊模式”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后现代认知范式基础上的理论,它作为人类诠释世界的认识论工具和方法论武器,得到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的支撑。在哲学上,它属后结构主义的分支之一,融入后现代主义的范畴,实现了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迈进。在社会学上,它是对经典知识社会学的突破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个人建构论和维果茨基社会建构论的综合结晶,它是教育心理学在经历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跃上的一个新台阶。该理论认为:认知与已有经验和当前经验均呈函数关系,这个函数式本身就是结构,函数发生了变化,函数式也随之被刷新,即“后继的结构以一种整合的和分层次的方式在综合着以前的结构” 。前一个关系中的因变量(新经验)变成下一个关系的自变量(旧经验),在引起另一个因变量(新经验)变化的同时自身也发生变化,并引起整个经验结构的重新组合。这其中,既有累积渐进的量变,又包含跳跃突变的质变,最终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协助下学生心理自然展开的过程。该理论在发展历程中涌现出 6 个流派,尽管各个流派之间纷争不断,但是,主动性、建构性、积累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成为该理论的共同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