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逐风细柳——也说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疏导策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76449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逐风细柳——也说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疏导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逐风细柳——也说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疏导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逐风细柳——也说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疏导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逐风细柳——也说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疏导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逐风细柳——也说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疏导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逐风细柳浅谈逐风细柳也说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疏导策略也说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疏导策略浅谈逐风细柳也说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疏导策略一、引言 逆反心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顺从的心理状态。它的出现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 89.4。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对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在不良因素的诱导下还有可能滑向犯罪的边缘。 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

2、清楚地意识到,对青少年学生而言,逆反心理师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只不过是有强弱之分而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科学地疏导。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有效配合学校的德育。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逆反心理在初中学生身上不但表现特别突出,而且形式也多种多样,根据成因大致有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情景逆反、自主逆反、评定逆反、归因逆反、失衡逆反等几种表现。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

3、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这种案例在我校各个年级都发现过。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快速生长时期,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生理发展的内在因素,又有社会的外在因素。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首先,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也就是遗传因素。 不同人种遗传下来的个性生物特性,既有有人种的共性,同时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其中就包含亲代不同性格的遗传。笔者认为,这种性格遗传的差异,正是形成了人们逆反心理的生物前提。一般说来,那些性格呈情绪化、外向独立、急躁冲动的个体,其后代逆反心理形成较早并表现明显,反之则异然。如上文提到的人

4、格逆反心理就有很大程度的遗传因素。 其次,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还有其社会原因。 遗传因素只是为这种心理现象地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环境(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影响让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 第一,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是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因。如家庭的破裂,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都会导致逆反心理地出现。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影响,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 第二,学校的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例如各种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的行为要求;有些教师言行不一的做法;有的教师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等等不良现象,都是学

5、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 再次,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初中阶段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则相对不足,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此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遇事爱钻牛角尖,常常为了面子固执己见,把善意的教诲、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地伤害,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加以对抗。 初中阶段是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已十分强烈,然而这些需要的发展与满足,常常会受到客观环

6、境的限制与阻碍,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由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不断蔓延,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自主叛逆就是这样产生的。 此外,自然成长的过程中,情绪的变化起伏不定,一旦受到外界的某些刺激如:升学压力、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受挫、家庭变故等刺激,就会产生客观环境与主题需求不相符合的感觉,从而导致心里烦躁、不满甚至厌恶,进而表现出逆反。 逆反心理是大多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式,与外界认为地对立或对抗。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既要直视其存在,更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三、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笔者人人要有效矫正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要从解决客体环境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矛盾入手。 1.春风化雨,因势利导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在面对有逆反学生要春风化细雨,因势利导,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