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76307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试论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试论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试论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我想把新教材和旧教材做一下比较,希望能以此来探讨一下,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些什么,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而已。两种教材侧重点不同,思路不同。旧教材侧重对事物的原理和规律的系统阐述,再用它来解答一些问题;新教材则相反,侧重一些现象或事例,尽量避免对本质和规律的直接叙述,而是设计了一些活动内容,想让学生能透过这些现象、事例,发现事物的道理和规律来。概括起来就是:旧教材是从本质到现象,新教材则是从现象到本质。应该说新教材比旧教材更难教。依据新教材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从一些现象或事例入手,设计问题,引发大家思考或讨论,从中发现问题,再得

2、出结论。首先,事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还要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这样的一节课能解决几个问题?其次,就是按照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去做,对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可能有的教育材料进行教学,因为从现象到本质,条条道路通罗马,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可再往下进行,道理和规律岂是好发现的吗?它是前人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啊!设计什么样的现象或事例,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能容易且恰当地到达本质和规律呢?教师教学难!再次,结论往往不直接给出,意思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其中隐含的道理和规律。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他们把正确的答案找出来,再归纳整理。给人的感觉是:结论不是很重

3、要的,重要的是探索的过程。虽然新课改强调结果与过程同等重要,可人们习惯地认为,书里没有明确交代的,就是不重要的,何况课改再三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和种种好处呢。给人感觉结论不重要的另一原因,是新课程改革认为结论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理解和明白,能用它解答一些问题就行了,重要的是通过发现知识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道理看起来很对,实则不然。不信的话,我们接着向下进行,看看学生是不是能用已知的道理解决类似的问题呢?简单的还可以,稍微难一些的,许多学生又糊涂了,因为对道理和规律没有反复强化记忆,没有在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他就不能用已知的道理快速解答问题,这是多么大的错误啊!我认为这是一种思想,理解知

4、识要这样,书却不能这样做。知识点,书要给予明确的叙述,或与其它辅助材料配合使用。有人说:学生要像小科学家一样,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真的要这样教育吗?就爱因斯坦来说,他也要先接受大量的知识,只有在他感到有不解的问题时,才去研究思考。而且,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别人在小时候就已明白的事,而爱因斯坦长大后还在思索,像这样的问题,也不是课堂辩论就能完全解决的。的确,很多发明创造是逆向思维得来的,科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是否定已知的道理做出来的,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许多事情的重新思考,进而兴起了要重新看待世界的思潮。那么,是不是我们凡事都要倒着去看一看,都要重新审视,再去探讨一番呢?那样人类

5、岂不要回到了原始状态,又怎么可能接受前人大量的优秀成果,继往开来呢?更何况任何发现与发明,都是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数量。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首先要接受前人大量的优秀成果,这一点,旧教材做得好,我们不应抛弃旧教材中合理的部分。但要多叙述些问题的经过,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是人们看书、看问题更感兴趣的事。新课程看到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知识量的不断增加,只能使人成为装知识的容器,人已经承受不了这种太大的压力了。于是,新课程缩减了知识量,降低了难度,重过程,轻结果的目的,是想告诉人们掌握多少知识量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考。但是,新课程改革在否定旧课程的同时,也使自己走向另一极端。重现象研究,轻结果表述,这就把主要的东西丢掉了;重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不愿直接接受任何现成的东西,于是大大削减了教学内容,忽略了给学生大量知识的积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在班级授课情况下,不注重共性,就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