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教材_导学法_促思维-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75589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抓教材_导学法_促思维-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抓教材_导学法_促思维-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抓教材_导学法_促思维-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抓教材_导学法_促思维-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抓教材_导学法_促思维-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抓教材_导学法_促思维-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教材_导学法_促思维-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抓教材_导学法_促思维 - 论文 关键字:教学 问题 教材 思维 学生 内容 同学 括号 小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 P130 例 3。这道例题 讲的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测混合运算,教材编排是由 3.61.2+0.55 逐步过渡到(1) 3.6(1.2+0.5)5 和(2) 3.6(1.2+0.5)5 。教材中对例题的讲解很精炼、很清楚,最后 用黑体字概括出了运算顺序,而且其中还穿插了取商的近似值的知识。这一教学内容的编 排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改进,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学例题即可掌握,或 者是象传统的教法那样,教师在上面讲解,板书全过程,学生在下面听

2、,被动地接受,也 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教者能较深刻地理解教材象这样编的寓意,能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 的有利因素,教学中,在较好地实施学法指导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教学中他是这样做的: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 P130,我们来学习和研究例 3。请同学们从第一行一直 看到倒数第三行,连续看三遍,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看谁发言最积极。 (这里的“学习、 “研究“和“讨论“,表明教者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约 5 分钟后。师:请问同学们,从刚才看的内容中,你学到了什么? (一个“你学到了什么“就能很好 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导得有方。)生

3、:我学到了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先算括号里面的。生: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课本上 的黑体字)师:对。这就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及时加以肯定,就 能消除学生的模糊印象)生:我学到了,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必须添括号。师:这位同学的认识深入了一层。生:我认为,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师:你把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换了一种说法。 (学生能换一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思维活 起来了)师:看来,同学们对于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但掌握了,而且还理解了。 (这一很平常的肯定,不但鼓励了学生,而且为教学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设

4、置了一个很 好的台阶)生:老师,我还学到了在混合运算中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师:那么,怎样理解“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 小数“呢? (这一问,既指导了学习方法,又再次激活学生思维,这就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生:我认为,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保留两位小数,另一种是商 出现循环小数时保留两位小数。师:这位同学理解得不错。生: (好多学生举手)还有,这里指的是除法,而不是乘法。师:这一补充,就全面了。生:老师,这里说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指的是多少呢? (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蹦出 来了)师: (一愣)这位同学不错,肯动脑筋。这里的“较多“应该指的是三位

5、和三位以上的小 数。 (这个问题可能出乎教者的意料之外)沉默了一会儿。 (学生在认真地看课本)师:是不是再没有了呢?生:我想补充一点,取近似值时应写约等号。师:对,这一点也很重要。又沉默了一会儿。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这里(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不一 样。“ (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是教师导的结果)师: (非常高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 (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生: (恍然大悟似地)我知道了,这说明,在哪一步取近似值,就在哪一步写约等号。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时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师:很好!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学得很认真。今后在计算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师:除了刚才

6、说的那些,我们还能受到什么启发?生:我们今后看课本,要认真地看,认真的想,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生:我们在列综合算式解文字题或应用题时,不能用错了括号。 (学生能从这里概括 出学习方法,没有教者长期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以上是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段。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算得上一堂较 成功的开放型的课。还是这位老师在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复习课时,有两个片段做得很好。 一开始: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我们应复习哪些内容? (问得好。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变“接收式“为“探究式“并很自然地指导了 学习方法。)生:我们应复习怎样求这些多边形的面

7、积。生:我们还应复习三角形、平行四形和梯形各有哪些特点。生:不对,这是以前学的内容。我认为今天我们应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 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许多同学都同意他的看法。 (学生的争论本身就说明,教者在上这部分内容的新课时 就进行了学法渗透)师:我也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要补充一点,我们还应共同探讨一下,计 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分钟时间内,教者就轻而易举地让每 个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前的不稳定状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接着,教者就让学生自己先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 程,并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制的学具,拼一拼

8、,画一画,同桌相互讨论要注意的问题,最后 得出结论。整个过程突出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即转化思想。当教程进行到约 30 分时:论文抓教材_导学法_促思维来自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现在我 想出道题考考同学们。题目是:“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 12 平方厘米的图形?“ (这个问题提 得相当妙!刚才学生的思维已经历过几次高潮,大脑渐渐了要进入疲劳状态,教者抓住有利 时机,把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提出来,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争论。真是一石激起千 层浪。)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地画图、列式。生:我画出了三个图形。师:是什么图形?怎样列式求面积?你能画在黑板上吗?这个学生迅速将他画的三个图都画

9、在黑板上:生:老师,他画得不全面,还可以画成长方形,也可以列式为 112,26,34。师:很好,你们画的都是对的。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生:除了画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可以画出三角形,如:1222,642 等等,面积都是 12 平方厘米。师:很好!这位同学也肯动脑筋。生:老师,我还能画出梯形面积也是 12 平方厘米。师: (故作惊讶)什么?你能画出梯形?能不能画给同学们看看?生:能。他迅速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梯形,并列出求面积的算式:(4+2)742(9+3)22 这时,教者面带笑容地问:你们都同意他的画法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赞同。教者肯 定了这位同学的画法,并指出还可以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

10、三角形和梯形。至此,这节课圆 满结束。(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从另一个角度复习了本节内容,而且体现了多层次教学的原则, 能够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特别是能从中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这正如一位哲 人曾说过的: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从以上两节课中,我们至少可以受到如下几点启发:1. 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因素,是我们实施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思 维能力的基础,死套教材,照本宣科,固然不行,超越教材范围,一味追求“新意“,同样 不可取;2. 我们常说,授之学生以鱼,不如授之学生以渔,那么如何“授渔“呢?这两节课为我们 作出了范例。这里,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巧妙

11、设问。如“看谁发言最积极“、“我 们应复习哪些内容“、“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 12 平方厘米的 图“、“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等等,通过这些提问,既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者好因势利导,从而突出了思维活动过程 的教学。求精不求全。引导学生探究某一个问题,或学习某一个知识,要一探到底,究 追不舍,如第二节课中最后一个问题,就蕴含着很丰富的方法内容。“导“与“促“相得益 彰。如第一节课,当学生主动发现(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益不一样时,老师并没有立即 指出这是为什么,而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当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 时,其高兴的劲头是无法形容的;3.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搞数学教学研究,其核 心内容也应该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应该贯穿在教学和教研的全过程,是 一个永恒的主题。这节课学生的出色表现,绝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教者长期坚持训练并不断改进训练方法的结果;4. 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彻底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弊端,真正 从“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迅速过渡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上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