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复习提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70392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复习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复习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复习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复习提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复习提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复习提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复习提要(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课堂管理的基本概念、课堂群体的管理以及课堂纪律的管理。知识点梳理1课堂管理的概念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管 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3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活动的 难易;二是竞赛动机的激发;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四是注意的干扰。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 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 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非正式群体是由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管理 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5群体动力的表现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3)课堂气氛(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6课堂纪律

3、的性质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 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 的纪律。7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 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8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 学习的行为。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 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重点难点提示重点:群体规范、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1、现

4、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 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 2/3 以上的国家实行 9 年或 9 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

5、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2、试述、试

6、述 20 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 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 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 10 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3)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

7、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1、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8、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a.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

9、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2、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

10、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

11、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提示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2)教育心

12、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考纲链接考纲链接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广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2)狭义。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

13、程、评价/反思过程)。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

14、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4)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6.

15、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2)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末)。(3)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末)。(4)完善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7.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第二章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提示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

16、重点是:(1)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2)认知发展的阶段论;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3)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4)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5)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考纲链接考纲链接1.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3.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乳儿期(01 岁);(2)婴儿期(13 岁)相当于先学前期;(3)幼儿期(36、7 岁)相当于学龄前期;(4)童年期(6、7 岁11、12 岁)相当于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14、15 岁)相当于学龄中期;(6)青年期(14、1525 岁)相当于学龄晚期;、(7)成年期(2565 岁);(8)老年期(65 岁以后)。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