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10-15)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58375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7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10-15)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教育心理学(10-15)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教育心理学(10-15)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教育心理学(10-15)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教育心理学(10-15)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10-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10-15)(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制作者:王剑霞教育新理念之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的统一现实出发,调控教育中诸多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 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 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和谐 教育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目标和谐、教育结构和 谐、教育环境和谐、教育原则和谐、教育方法和谐、教育 管理和谐。怎样实施和谐教育呢?首先,要以教学领域“教”与“学” 关系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为实 施和谐教育的核心;其次,要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 关系的和谐为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再次,要以学校教育 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

2、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 和谐为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制作者:王剑霞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第二节 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第四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条件第五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制作者:王剑霞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 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 映本身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 实质及其关系 制作者:王剑霞(二)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

3、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观念和信念。2.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 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 意图 制作者:王剑霞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 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 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品德是认识与行动的统一 制作者:王剑霞(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即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品德的核心 部分。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观念、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

4、心体验。它包括 三种表现形式:直觉的、想象的和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 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包括道德 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制作者:王剑霞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一、联 系两者实质是相同的,两者结构是一致的。二、区 别1.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范围较大, 品德范围较窄。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制作者:王剑霞第二节 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通过“临床访谈法”,认为儿童道 德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前):对道德行为的判断 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认为规则不 可变,

5、必须遵守,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 结果2.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对道德行为的判断 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认为规则可 修改,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主观动机。 制作者:王剑霞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将道德判断分为三水平六阶 段: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儿童主要关心行为的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衡量是非的标准由惩罚决定,对规范、准 则采取服从的态度,判断好坏只注意客观结果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判断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认为规则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 制作者:王剑霞(二)习俗水平(916岁)着眼于社会要求,从社会成员角度思考道德

6、问题 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顺从大众的要求,谋求他人赞赏。判断行为 的依据主要是依据动机。希望成为好孩子。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认为行为只要违 反了公共规则,并给人带来了伤害就是不道德的 。 制作者:王剑霞(三)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个体已发展处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标准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认识到法律、规则是一种社会契约,同时认 识到契约不合理可以改变。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 ,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 制作者:王剑霞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

7、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取向成熟 制作者:王剑霞第四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1.亲历学习:指个体通过直接体验其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 习。 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或其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 习。它包括示范学习和替代学习两种。 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与他人接近。 3.内化:与他人一致,将认同思想和原有信念融合 制作者:王剑霞三、影

8、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制作者:王剑霞第五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有效的说服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四、利用群体约定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制作者:王剑霞典型案例某中学在重阳节那天,组织学生参观敬老院。学生们帮 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洗衣服等,做一些他们力所 能及的事情。这次班级活动组织得非常成功,回来之后,学 生们都比以前更深刻地认识到尊老敬老的重要性。案例分析:课外、校外教育是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利用课 余时间,对学生施行

9、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 动。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有利于发展学 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 长的广阔天地,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应当被学校和社会 关注和提倡。 制作者:王剑霞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 心理评估第三节 心理辅导 制作者:王剑霞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 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 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 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 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制作者:王剑霞(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情绪

10、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制作者:王剑霞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常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来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焦虑症:指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 的神经症。(二)抑郁症:是抑郁性神经症的简称,指以一种持久的 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三)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四)恐怖症: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 理性惧怕。可分为社交恐怖、物体恐怖和处境恐怖症。 制作者:王剑霞(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指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 的行为模式,且

11、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当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包括偏执型、反社会 型、冲动型、回避型人格。(六)性偏差指青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一般不属于心理障碍 。(七)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八)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制作者:王剑霞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二)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三)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制作者:王剑霞第二节 心理评估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1.含义:指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 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 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

12、类诊断的过程。2.参考架构:疾病模式以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 无及诊断心理疾病的类别为目的进行评估。健康模式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 实现的倾向。3.意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制作者:王剑霞二、心 理 测 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 用工具,是一种特殊的测量,即测量人的行为样 本的一种系统的程序。按测量事物的特征,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按一次测量的认识,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制作者:王剑霞三、评估性会谈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评 估性会谈和影响性会谈。(一)倾听(二)鼓励(三)询问(四)反映(五)澄清(六)面质

13、 制作者:王剑霞四、其他方法(一)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 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 以记录和客观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 征的一种方法。1.项目检核表 2.评定量表 3.轶事记录(二)自述法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 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 制作者:王剑霞第三节 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及目标1.含 义: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 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 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 ,形成良好心理素质。2.目 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需求 发展 制作者:王剑霞二、

14、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5.惩罚法 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也称认知辅导,即从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改 善其情绪与行为。如艾里斯的ABC理论 制作者:王剑霞不只是表扬写得不错小时候的达尔科夫生性极为内向、胆怯和害羞,做什么 事都缺乏信心。有一天,他的中学女老师在班上布置作业: 续写刚学过的一篇文章。他永生难忘的是,老师在他作文页 边空白处写下的四个字“写得不错”。他说:“在读到这些字之前,我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 道将来干什么。但之

15、后,我回到家,就写了一个短篇小说, 这是我梦寐以求,但从来不相信自己能做的事。”从此,在 中学时代剩下的日子里,达尔科夫写了大量短篇小说。后来 成了某著名出版社的主编。典型案例 制作者:王剑霞答得对纽约大学医疗中心儿童神经外科主任爱泼斯坦,是世界上 一流的脑外科权威。然而,他在读书时却是一名严重的学习障 碍学生。有一次他站在黑板前,竟然把所有的e都写反了,引起 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为了逃避上学,他还经常装病。到五年级 时,他开始自认为比别人笨。但老师却不这么认为,他指着爱泼斯坦满是叉号的试卷说 :“为什么我们不再来一次呢?”老师叫爱泼斯坦坐下,挨个 问考卷上的原题,他一一作答。“答得对!”老师微笑着说, “我知道你其实懂得这些题目!” 制作者:王剑霞案例分析:“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对学 生的成绩产生影响,并使得学生向教师期望双向发展。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应充分发挥皮革马利翁效 应的作用,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并善于激发学生的潜 能,让学生在努力中获得快乐,完善自我,不断提高。 方法就是要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从心里上获得成功 的喜悦,绽放生命的光彩。 制作者:王剑霞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v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v第二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