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53387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1 1课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一说 结合教材和图片,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莫高窟 耕作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一、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精耕细作三、男耕女织一、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原始农业从 向 发展而来 2.格局上:北 南 。 采集狩猎耕作种植采集经济种植经济粟稻二、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我国古代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 ,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 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 一巴掌”、“换

2、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 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何谓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 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理解精耕细作概念后,结合教材本单元 导言部分请回答: 你认为哪些因素能影响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 成?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条件:1.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2.生产工具的改进( 农具和灌溉工具 )3.水利设施的完善4.生产技术的提高5.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个体农耕出现(小农经济)生产力的进步1.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原始 质耒(li) 耜(s)等 商周 为主,出现 春秋 战国农具(重大事件)

3、出现 耕( 犁)西汉 耕推广唐朝 犁(标志步犁定型)(1)农耕工具(2)灌溉工具:_ 、 _木、石、骨木、石、骨、蚌青铜农具铁 牛铁牛曲辕翻车 筒车耕作技术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铁犁头、铁镰刀青铜农具犁壁请你说出以下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农具?灌溉工具的改进上古春秋战国两汉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坎儿井2.水利工程农业环境的改良阅读课本第三目内容,填空知名水利工程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中 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的 一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至

4、 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2200多年 来,至今仍发挥 巨大效益,都江堰全景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5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条件? 3.自耕农生产的目的三、经营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自给自足时间:春秋时期 条件:(1)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2)土地私有目的:满足自身需要、缴纳赋税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 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 分事也” 墨子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

5、经济方式:4.小农经济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 (分散性)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落后性) 自给自足。 (封闭性)材料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 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 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但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 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 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材料三: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 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 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

6、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 发育成长。 岳麓版必修二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评价小农经济?5.评价小农经济积极:(1)较稳定,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2)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经济发展。消极: (1)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2)较脆弱,遇天灾人祸,易破产; (3)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1.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 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 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 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 此可以推断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我国北方

7、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 B C D学以致用B2.以下有关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B.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而来 C.北方一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3.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古代农业出现的时间是( )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BC4.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 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 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 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A5.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1图2A铁犁牛

8、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B6.下列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是 刀耕火种 铁器牛耕 曲辕犁 翻车、筒车 都江堰 农学知识理论 A. B. C. D. D7.“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以家庭为单位经 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耕农经济是 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式认 识正确的是 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 B. C. D.B8.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 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 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A9.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筒车的发明使用10.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取大规模简单协 作的生产方式,这是由于( )A.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B.低下的生产 力水平 C.抵御自然灾害的要求 D.奴隶制的生产方式CB讨论: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说 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地理环境;生产工具;水利工程;耕作方式;国家政策;经验积累;劳动人民; 勤劳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