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52744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三)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三)(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第 3 3 课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 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 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秦实 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代秦而起 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 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下面我们来了解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何谓何谓“ “黄老之学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1 1、“ “黄老之学黄老之学” ”的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 汉代的

2、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老”:老子的学说黄 老 之 学内容:内容:治身(养生)、治国。治身(养生)、治国。基础: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作用作用:?:?“黄”:黄帝的学说核心:核心:“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 :“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1 1、“ “黄老之学黄老之学” ”的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3、?1 1、“ “黄老之学黄老之学” ”的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 2 2、黄老之学的兴起(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汉初)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楚汉战争汉初的经济状况经济残败、百废待兴经济残败、百废待兴修养生息、轻徭薄赋修养生息、轻徭薄赋汉初,接秦之敝,诸 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 得卖子,就食蜀、汉。天 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西汉建立之初 ,经过秦末农民战 争,经济受到严重 破坏。为了恢复元 气,汉初实行休养 生息的政策

4、。对外 与匈奴“和亲”,对 内轻徭薄赋。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适应社会状况而实行黄老之学适应社会状况而实行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何谓何谓“ “黄老之学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1 1、“ “黄老之学黄老之学” ”的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 2 2、黄老之学的兴起(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汉初)3 3、黄老之学的作用、黄老之学的作用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黄

5、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 力增强。汉初的“无为” 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 打下了坚实基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 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 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而不 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 官者以为姓号。后汉书.食货志“黄”:黄帝的学说“老”:老子的学说黄 老 之 学内容:内容:治身(养生)、治国。治身(养生)、治国。基础: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6、核心:核心:“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 :“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作用作用: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到汉武帝时期为什么汉初的 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罢罢 黜黜 百百 家家独独 尊尊 儒儒 术术罢罢 黜黜 百百 家家独独 尊尊 儒儒 术术1 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匈奴南下侵汉;匈奴南下侵汉;诸侯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之乱七国之乱2 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吸收大一统的思想。3

7、 3、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无为”,推,推 崇崇“ “有为有为”而治。而治。1、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新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前179前104年)广 川人(今河北景县人)向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创立 新儒学。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思想内涵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 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的新的思想体系。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天 人 感 应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 ” “天道天道”

8、就是就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汉武帝的作为广设学校 推行儒学3、新儒学的评价 巩固国家的统一,打 击地方割据势力。 限制君主的权利,使 君主实行“仁政”。 兴办学校,有利于

9、教 育的发展。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 统治地位。总结黄 老 之 学独 尊 儒 术原 因内 容作 用内 容作 用西汉初年, 经济残败 百业待兴。巩固国家统一 限制君主权利 儒学独尊地位天人感应 实行仁政治身、治国 无为而无不为经济恢复 国力增强原 因无为不适应集权 新儒学的大一统 统治者的有为愿望练习1、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 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 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A2、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B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C4、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D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 现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d、儒学之外其他 各个学派的消亡 A、bd B、abd C、acd D、a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